往事如烟之二------建房

水墨君山

<p class="ql-block">  老家1982年建的红砖房历经几十年的日晒雨淋已失却了往日的神采,如今已成了旧房。自父母先后离世,兄弟姐妹各自成家且有了自己的居所,老房子平时便没有人居住。我偶尔回老家一趟,屋内清扫一下卫生,房前屋后打理一下杂草。房子虽老,依旧承载着儿时最深最深的记忆;父母即便不在,老家依然浸含着最浓最浓的乡愁!拉过一条凳子,抹去凳面的浮尘,只要一坐下来,心灵似乎有了休憩之处,特别平静特别安宁。</p> 82年家里建的红砖房 82年建房前一家十几口人住的房子(其中半栋住着另一户人家)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世时,我特意为她在房前的空地开辟了两小块菜园子。即使腿脚不灵便,她老人家也喜欢到菜园子里拨弄拨弄,种点青菜辣椒葱姜蒜等,蔬菜基本可以自给。回老家一趟,还会拔点大蒜、摘个丝瓜让我们带回家。母亲走了,这一切已成了回忆,更是内心一种永远的痛。</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新农村建设,周边的房子或拆除,或废弃,使得家里老房有点孤零零的矗立在原地,任由风吹雨打。站在老房前,久远的记忆瞬间被激活,被拉回到昔日建房热闹的场景……</p> 孤零零的矗立在原地的老房 自把窑底的引火孔封闭后,家里的红砖窑持续燃烧了半个多月,已看不到顶部冒烟了。站在窑身旁,也感受不到里面传来的温热。时间进入深秋,天朗气清,正是建房的最佳时节。<br>  地皮不用另选,老屋旁隔着一户人家就是我家的老宅基地。以前建的两个小茅舍也已拆除,地面都已清理。基础部分也不用再下挖,就着原先老房的地基,这为后续的工程节约了不少时间。否则还得根据房子结构重挖地基。遇到土质松软处,需深达一人多高。只有挖到硬土质或岩石才放可心建房。以前挖地基全部是靠人力,哪有如今挖土机之类的机械。<br> 当时我在乡里读初中,住校,只有周六下午才可回家(以前是五天半上学),所以建房只参与了基础部分的加固。在钢筋水泥还未普及的年代,底层不存在建圈梁一说。一般情况下,基础部分整个一圈都是用一些稍大的鹅卵石堆砌,一层鹅卵石,一层砂浆。我们将散落在地面的鹅卵石挑拣好一块一块嵌在基础部分,师傅则用砂浆抹平。每抹一层再嵌一层鹅卵石。基础部分就这样慢慢加高。待建至40公分左右,才开始垒砖块。 <p class="ql-block">  因砖窑通常位于村庄外围,所以还得一板车一板车从村外拉过来。红砖经过高温的燃烧,一块块变得异常坚硬。有些硫化的呈现钢蓝色,几块板结在一起,需用钝刀用力砸开撬开,非常耗时费力。卸砖,选砖,装车,搬至脚手架上,每一个环节都是力气活。长期与砖块接触,粗糙的砖面往往将手磨得鲜血淋漓,即便戴上纱布手套作用也不大。这些活好像基本都是我家里三个姐姐在做的。印象中大哥在油田山里一带采松油,二哥一直在宜春那边做篾匠。所以当时三位姐姐在建房过程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为房屋的顺利竣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尤其是二姐,新房刚建起自己还没有入住一天便出嫁了。房子的一砖一瓦基本上是她们三人一块一块从砖窑上卸下来,是她们一车一车搬回来的,可出嫁后,却无片瓦属于自己,这就是农村女孩的伟大之处,也是最值得歌颂之人!</p> <p class="ql-block">  家里建房请的泥水师傅是附近村庄的,带了三个徒弟。几个徒弟跟随他很长时间,但还未到出师阶段。他们每日早出晚归,除了工钱,家里也管三餐饭加一包烟。师傅是一个非常负责的人。个子不高,人长得还精神,为人也和气。所以村上大多数人家建房都请的是他。但他耳朵听力似乎有点瑕疵,与他交流,需提高声量,有时还得重复几句。师傅手艺比较精,墙面砌得平整光亮,每一条石灰线拉得均匀笔直。</p> 砌墙师傅手艺精湛,墙面平整,拉线笔直 <p class="ql-block">  砌砖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绵砖,两块砖平行横卧,两端再以直角90度折转砌一砖,整个四堵墙均是如此,绵砖到栋;另一种是斗砖,两块砖侧立平行摆放,其两端也以直角90度砌一砖。但这种墙是空心的,显得不够扎实,也许是心里作用吧。但这样的墙客观上吻合了现代建筑所追求的节能理念,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所在。我家里选择的是前一种,但预算就更高些。</p> 绵砖砌法 斗砖砌法 <p class="ql-block">  随着四堵墙的逐渐加高,这个时候木匠也开始进驻。一边是泥水师傅砌砖时泥刀与砖块铛铛的碰撞声,一边是木匠刨木时木花卷起的沙沙声,更有做工时众人相互的玩笑逗乐声,这一切构成了一首和谐悦耳的劳动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  家里的房子为砖木结构,大厅两侧用的全是杉木板(俗称水板)。除了屋柱、主梁和楼面的横梁,其他用的是旧料。这点需归功于大哥。大哥在油田山里采松油,知道有一户人家要拆房子,所以将他们家的木料、杉木板、楼板全部买了下来。山里盛产木材,用的都是真材实料,买回的这些木料刨去外层,加工后依然崭新如初。这个为家里省却了一大笔的钱。农村早期的房子是砖木结构,传统建房屋基本上都采用梁柱作为骨架的构造方式。</p> 砖木结构房子里的木构架 <p class="ql-block">  建房最隆重的环节莫过于上梁,相当于自家一个盛大节日。据考证,上梁仪式始于魏晋,至明清时期已普及全国了。上梁仪式是将主梁架在房子两侧墙的最高点。主梁全身涂满红漆,显得鲜红而吉利。民间有一谚语:房顶有梁,家中有粮。故此,为了祈求工程顺利,家人平安,大家就会在封顶时举行隆重的上梁仪式。 </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凡事讲究仪式感。何况建房对一个家庭而言是何等的大事。北路片一带的农村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要建一栋房,也算功德圆满,为儿孙留一点财产。这种观念深入到骨髓,植入到灵魂。所以坊间传言,北路片一带的人特别勤劳、特别能吃苦。</p> <p class="ql-block">  上梁前一晚为举梁(当地的土话发音类似与niang liang,声调都是第二声)。当日晚上一家之主带上自家的儿子抬着主梁绕村一周,一边敲锣打鼓,一边频放鞭炮,甚是热闹。但真正的精彩还是在第二天。</p> <p class="ql-block">  屋主与儿子抬着主梁绕村一周(图片取自网络,与实际无关)</p> <p class="ql-block">上梁仪式(图片取自网络,与实际无关)</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的高潮是抢包子。家里亲戚为了表达祝贺,会到乡里去订好包子。包子有现在最为常见的糖包,也有条状的,20-30公分长,表面均匀的用筷子压出一些凹痕,形成一节节的形状。这种包子现在市面上早绝迹,的确有点可惜。上梁需要的包子量很大,所以家里亲戚前一天便用箩筐挑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上梁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基本都汇集于此,可谓盛况空前。在没有任何娱乐节目的年代,村里无论谁家办点好事,左邻右舍都会被吸引过来。</p> <p class="ql-block">  仪式选在早饭后进行。大厅两侧楼梯口各摆放一木梯,师傅手里端着一盘包子,每上一个台阶便唱一段民谣。这种民谣极具特色,歌词简短,旋律起伏不大。我对旋律与歌词只隐约有点印象,可惜记不全,所以也不敢在这里呈现,以免亵渎这一行业的尊严与神圣(下次有机会回老家,还得找到老匠人去请教一下)。</p> <p class="ql-block">  待师傅攀至楼梯高处,便开始将手中的包子向下撒落,众人伸长双臂开始哄抢(这里没有贬义)。随着仪式的递进,包子越撒越多,气氛更是达到高潮。有些包子即便掉在地上,被人不小心踩了几脚,依旧是被争抢的对象,捡起来吹一口气吃起来照样嘛香。抢到包子的人喜笑颜开,没有抢到的也不气恼,个别小孩还会因期间的碰撞而被惹哭。这个时候,大人会好心的分一点给他们,上量仪式温馨而和谐。有这么多邻居捧场,主人一家更是喜气洋洋!</p> <p class="ql-block">扔包子(图片取自网络,与实际无关)</p> <p class="ql-block">  抢包子(图片取自网络,与实际无关)</p> <p class="ql-block">  上梁仪式后便是钉瓦棱及盖瓦。感觉以前的工艺有点浪费材料,瓦片密密地一片托着一片,层层叠叠摞在一起,堆得有点厚。我总担心橼皮会承受不了重荷,但这种担心完全多余。盖瓦进度比较快,一般两至天就可完成。特别天气将变时须赶在下雨天完工。</p><p class="ql-block">  建房最后一步便是内部的装修(这也是现在流行的概念),比如楼板的铺装,大厅和房间地面的夯实平整。一栋房子前后持续近大半年才大功告成。</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大家更钟情于二三层楼的别墅洋房,故大多数红砖房被遗弃了。现在回到老家,红砖房依旧在,可昔日的风采不再,只能静静地矗立在风雨中,默默述说着当年的故事。</p> 农村的别墅修得华丽堂皇 一排排红砖房被遗弃,静静而孤独地述说着当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