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古建之美之最终章—运城篇

子非鱼

<p class="ql-block">  这次山西古建之旅的最后一站是返程途中的运城,主要游览了芮城县的永乐宫,广仁王庙,解州关帝庙,万荣东岳庙,这张照片是东岳庙的飞云楼,非常精美壮观。按照游览顺序我先介绍一下永乐宫。</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位于山西运城芮城县,是一组元代道教建筑。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竣工,施工期达110多年。元中统三年(1261)扩为“大纯阳万寿宫”。我们这次看的大多数古建都是佛教寺庙,只有在芮城看的永乐宫和广仁王庙是道教建筑,道教作为我们的本土宗教,留存的遗迹还是比较少的,而且规模如此庞大的更是少有,元代道教的兴盛大概与丘处机做了大国师有关吧。现存的永乐宫主要建筑为一门三殿,一门为龙虎殿,也就是无极门,三殿为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我的照片也是按这个顺序排列的。</p> <p class="ql-block">如果让我给永乐宫几个关键词,我认为可以是“元代,道教,搬迁,壁画”,元代和道教前面已有介绍,就不必再重复了,搬迁呢说的是永乐宫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1959年至1964年间,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得永乐宫位于库区淹没区,被整体搬迁至芮城县城北郊的龙泉村附近,建在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将整个庞大的建筑群进行整体搬迁实非易事,更何况永乐宫的宫殿內满布珍贵的元代壁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项技术均不发达切不具备经验的情况下,做到这些谈何容易。可是我们总会发挥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最后确定的搬迁方案是先拆几座宫殿的屋顶,再以特殊的人力拉锯法,用锯片极细微地将附有壁画的墙壁逐块锯下。在搬迁过程中,共锯出了550多块,每一块都划上记号。再以同样的锯法,把牢固地附在墙上的壁画分出来,使之与墙面分离,然后全部划上记号,放入垫满了厚棉胎的木箱中。墙壁、壁画薄片和其它构件,逐步运到中条山麓,先重嵌宫殿,在墙的内壁上新铺上一层木板,再逐片地将壁画贴上,最后由画师将壁画加以仔细修饰。这项工程历经5年时间终告完成。据说这次搬迁重建活动造就了众多建筑大师和绘画大师。</p> <p class="ql-block">当时因为缺乏经验,所以是先从比较小的宫殿试手,先搬迁过来的是最后面的重阳殿,其次是纯阳殿,最后搬过来的是最大的三清殿,从建筑外观看不出太大的区别,从里面的壁画的修复程度可以明显看出搬迁技术确实是越来越纯熟,在摸索中不断前行。</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是元代建筑,在建筑总体布局上,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使用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屋顶跟辽金时期的华严寺,善化寺比较接近,斗拱相对明清时期的建筑相比更为硕大,格栅门与辽金时期的建筑有明显的不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面几篇中对于古建已经介绍的很多了,所以在这里我不想再过多的介绍宫殿的建筑特点,想重点跟大家介绍一下永乐宫的壁画。</span></p> <p class="ql-block">永乐宫壁画,满布在三座大殿内。这些绘制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三清殿内四壁画的是近300个“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朝元图,纯阳殿内壁画绘制了吕洞宾从诞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游戏人间”的神话连环画故事,重阳殿内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三清殿内的朝元图,每年都有许多美院的学生到此临摹。因为殿内壁画不允许拍照,所以所有的壁画的图片都是网上下载的。</p> <p class="ql-block">朝元图画面上共有人物289个。这些人物,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围绕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画面上的武将骁勇剽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人物衣饰富于变化而线条流畅精美。请横屏观看。</p> <p class="ql-block">大图可以看细节。</p> <p class="ql-block">纯阳殿,是为奉祀吕洞宾而建,所以画的是关于吕洞宾“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的神话连环画。朝元图名气太大,网上关于纯阳殿和重阳殿的壁画图片很少。纯阳殿里的壁画整体画风跟宋代的青绿山水很像,从第一张图片中能窥见一二。纯阳殿壁画的另一看点是西壁上的壁画有一部分经过明代补绘了,一半明代的一半元代的,风格和色彩有明显的区别,也挺有意思的。重阳殿内的王重阳度化全真七子成道的壁画是最早搬迁的,很显然刚开始的时候欠缺经验,壁画跟另外两个殿相比损毁的较为严重。网上也没找到图片。</p> <p class="ql-block">钟离权度吕洞宾</p> <p class="ql-block">纯阳帝君仙游显化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前两只傻乎乎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飞檐前端威武的琉璃小人</p> <p class="ql-block">每座殿宇都不可缺少的鸱吻</p> <p class="ql-block">凌空飞檐一角</p> <p class="ql-block">逛完永乐宫去了附近的广仁王庙,广仁王庙是唐代建筑,在南禅寺那篇已经介绍过,就不再介绍了。晚上住解州,第二天游览全国最大的关帝庙。解这个字在这里有了其独有的读音,不是三声的jie,也不是四声的xie,而是四声的hai,据说是与当地发音有关,鞋子在当地被称为“haizi”,导航上和路标都是“haizhou”。涨知识了</p> <p class="ql-block">解州关帝庙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祭祀东汉末年名将关羽的庙宇,始建于陈末隋初(589年),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历时十余年修复而成,是中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全的关帝庙宇,因此解州关帝庙也被称为“天下武庙之祖”。</p><p class="ql-block">关羽在明代后期被追封为帝君,因此这个关帝庙建造规格非常高。整个庙宇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结构。在外观上,正门采用典型的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屋顶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彰显出皇家气派。前殿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七座建筑,后寝宫以“气肃千秋”牌坊为屏,春秋楼为中心,东西两侧有刀楼和印楼对称而侍。</p> <p class="ql-block">端门</p><p class="ql-block">端门又称山门,是关帝祖庙的正南门,古朴雄伟的砖结构宫门,属明代少见的砖构门房,重建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此门之后的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砖雕</p> <p class="ql-block">端门前的铁狮子,两只耳朵很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深</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的第二道门—宣统末年的雉门</p> <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的建筑已经非常注重装饰性,精美的木雕</p> <p class="ql-block">第三道门—午门,重建于民国时期,是关帝庙最晚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午门与御书楼之间的“山海钟灵”木牌坊</p> <p class="ql-block">雄伟壮观的御书楼,三层飞檐凌空跃起</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里的八卦藻井</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的主殿崇宁殿,康熙年间重建</p> <p class="ql-block">崇宁殿前的铁狮子和武士</p> <p class="ql-block">崇宁殿的木雕龙柱</p> <p class="ql-block">春秋楼前的“气肃千秋”木牌坊</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的寝宫春秋楼</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木雕构件</p> <p class="ql-block">关公的青龙偃月刀</p> <p class="ql-block">告别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离开关帝庙,下一站是去看万荣东岳庙的飞云楼。飞云楼为纯木结构,是中国古建筑楼阁中的珍品。楼身平面呈方形,明三暗五层,高达23.19米,十字歇山顶。全楼共有斗拱345组,斗拱密布,而且形状极富变化,犹如云风簇拥,鲜花盛开。各檐上翼角起翘,势欲腾飞。其结构之巧妙,技艺之高超,造型之精美,外观之壮丽,堪称中国楼阁式建筑之杰作。和著名的应县木塔遥相辉映,被称为“南楼北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被赞誉为“中华第一木楼”。</p> <p class="ql-block">东岳庙里的其他建筑也很有特色,但被飞云楼的光辉笼罩了。</p> <p class="ql-block">这次山西看的古建都很美,各有特色,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大佛光寺,应县木塔和飞云楼。喜欢古建,彩塑,石窟和壁画的朋友,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去山西看看,一定会为之心动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