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 董小宛》,一部值得期待的新编粤剧

世浣

<p class="ql-block">  近几年,粤剧的发展在岭南大地风生水起,《白蛇传·情》《谯国夫人》《南越宫词》等剧目大获成功,更是形成了岭南这个独特剧种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局面。“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前几日笔者趁珠海艺术节看了珠海粤剧团推出的《一生钟情·粤思明》,深为珠海打造本土粤剧明星而不遗余力所感动;看完中山市香山粤剧团的新编粤剧《白门柳· 董小宛》,同样叫我惊喜连连。中山文化工作者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他们真正地做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五年磨这一剑,《白门柳· 董小宛》之所以大获各届人士赞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p> <p class="ql-block">《白蛇传.情》</p> <p class="ql-block">《南国宫词》</p> <p class="ql-block">《谯国夫人》</p> <p class="ql-block">《一生钟情.粤思明》</p> <p class="ql-block">《白门柳.董小宛》</p> <p class="ql-block">  一是人物叙事的选取角度新颖、独特。不同的艺术作品,其侧重点不一样。一部剧,选取角度相当重要,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巧、选得准,是其成功的关键。刘斯奋先生的名著《白门柳》是一口任由各方人士来淘的古井,130万字的优秀原著文本为各位改编者提供了丰厚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代表作:《白门柳》</p> <p class="ql-block">因此,其改编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正所谓各花入各眼,电视剧、汉剧、话剧等各种类型都曾对其操刀,并都掷地有声非同凡响。但到目前为止,改编选取角度大都还是按照原著钱谦益、柳如是这条主线来进行。事实上,抓住了钱与柳这条主线,戏剧的冲突更凸显,人物更易塑造,改编起来相对容易。《白门柳· 董小宛》的主创团队非常聪明,因为他们知道,强调视角是创作历史剧的关键所在,重走老路味同嚼蜡,很难再创新意,更别谈超越。因此,该剧要想取得成功,只能改弦更张,另辟蹊径,更要迎难而上。于是,董小宛和冒襄这对伉俪在乱世中的悲欢离合便成为了主创们的突破口。他们选取的切入点也很巧妙,董小宛和冒襄两个人物既是原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暗合了粤曲擅长才子佳人的套路。他们深深地明白,该剧改编仅停留在爱情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作品的思想性才是改编此剧的价值所在。正因此,该剧坚持保留了原作“秦楼楚馆,尽展歌舞繁华;血雨腥风,难灭大义慷慨”的主旨精髓。改编之路是既不按套路出牌,但又在情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汉剧《白门柳》</p> <p class="ql-block">话剧《白门柳》柳如是(黄梅戏名家韩再芬饰)</p> <p class="ql-block">  二是结构完整、叙事流畅、节奏紧奏,起承转合符合传统戏曲之规律。简约古典的舞台场景,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让观众仿佛经历了一番风起云涌的历史巨变,亲睹了一场才子佳人的悲观离合。</p> <p class="ql-block">起,一开场刀光剑影,山河破碎。身处明清易代的乱世,秦淮名妓董小宛与复社名士冒襄相濡以沫,践行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精神。</p> <p class="ql-block">承,复社领袖钱谦益鼓励弟子考取功名为国效力,冒襄名落孙山,董小宛决定与之共同进退,在回老家避难的路上,冒襄被强行削发,在身心俱残万念俱灰时,两人与命运顽强抗争。</p> <p class="ql-block">转,钱谦益投靠满清,力荐冒襄入仕为官。为帮助冒襄守节,董小宛心生一计,以冒襄被剃发变得疯癫为由,让冒襄装疯,自己甘心忍受棍棒痛打,以掩蔽满清耳目。</p> <p class="ql-block">  合,历经种种磨难,董小宛与冒襄全身而退,道出“乐土人间何处觅,唯愿留梦盼清平”的人生喟叹,寄托了内心对“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整个故事情节跌宕,环环相扣,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保证了故事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且篇幅布局合理,节奏明快不拖沓,做到了让观众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三是人物鲜活丰满,细节设计巧妙。董小宛,观众对其不甚了解,大多知道“秦淮八艳”是她仅有的一枚标签,却不知她也是一位具有风骨气节的才女。本剧主创在讲述董小宛与冒襄爱情故事的同时,重点讲了董小宛与命运的顽强抗争和对清平时世的深切向往,彰显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气节。一部戏剧,既有情节又有精神,这才有看点有价值。粤剧《谯国夫人》,给我的印象是精神大过情节,价值胜过了看点。它讲巾帼英雄冼英终其一生心血,谱写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史诗的风采。由于人物刻画的笔墨少了些,尽管是由目前“粤剧领军人物”曾小敏挂帅,但也不见得人物就一定立得好。所以一部剧的好坏,往往是剧本先行,演员其次。当然,我并不是要贬损《谯国夫人》这部戏,因为该部史诗里冼夫人有太多的事情要交待,2个多小时的时长严重限制了该剧主创的发挥。笔者私下里认为,归根到底,还是剧本底蕴所表现出来的差距,也正是有《白门柳》这部优秀的原著文本,才为香山粤剧团的成功改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  说到人物鲜活,可以从小细节里看出来。前两场戏里,董小宛唱词中有许多“望君”“盼君”,她当时对冒襄的爱是“低到尘埃里”的;逃难路上,她看到清兵害怕到瑟瑟发抖,当官兵给冒襄强行剃头时,她竟然不顾自己是“手无搏鸡之力”的弱女子,毅然向前与之抗争,这时候她对冒襄的爱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装疯”这段戏,更是扣人心弦,是武戏,也是抒情,这段疯戏,刚烈中带着凄婉,这时董小宛的爱里透露着那种无法掌控的无奈与无力。这些小小的设计,无不展示着主创者精微的创造力,他们把简约的故事让位于文学艺术的呈现,而且丝毫不妨碍感情的真挚,直至把人物立起来,立得住,立得好。</p> <p class="ql-block">  四是合理的创新与守正。本场演出的创新表现在唱腔、舞美、灯光、服装、化妆,以及表演的形式上,都有突破。但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讲又不显得突兀,该程式化还程式化,加入的新元素显得和谐又和美,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来述说家国情怀,这是本次主创的最大的智慧。此外,舞美极简。一幅水墨风格的画面当背景,再加上几树古朴的梅花,虚实相间,美不胜收,构成了适合中国古典审美的图景。加强了古典中国元素的运用,意象深远。一张古琴的流失、摔落与典藏,《梅花赋》的二次响起,这是对中国古典“回旋曲”的运用,前后呼应,既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又装饰营造了古朴典雅的氛围,大大提升了整出戏剧的艺术审美格调。古琴声起,时空悠远绵长,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黄;古琴声落,悲凉满地,那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里,董小宛和冒襄远离喧嚣尘世,依偎相拥……改编自《白门柳》的作品,结尾有很多种,悲情的、皆大欢喜的,不是太过简单就是画蛇添足。因此,我还是更喜欢《白门柳· 董小宛》里的结局,与很多文艺作品的结尾一样,那个简单而有力的拥抱显得温暖又安慰!就象电影《芳华》里男女主人公偎依在老车站的长椅上那经典的一幕,那才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啊!</p> <p class="ql-block">  戏曲的创新不能仅仅是猎奇,这样往往会剑走偏锋。就《白门柳· 董小宛》创新这一块儿来说,算是旧瓶装新酒,中规中矩,处理好了创新与守正的问题。主创者在形式上跳出了粤曲的基本模式,将粤曲的魂魄植入到声光电、服化道里面,使这些服务手段的血液里流淌着粤曲的因子,充满了粤曲的韵律和气质,以一种无形渗透的方式体现了现代粤曲的精髓。时下全国各剧种都在尝试不同的创新。如在京剧届以“文武兼擅,昆乱不挡”闻名的梅派青衣史依弘就曾尝试把四大名旦的表演融汇贯通起来,但有人指她唱成了四不像;越剧小生代表人物茅威涛更是大胆,把歌剧、摇滚、小剧场演出等元素都一股脑儿地吸收到越剧里去,如时下火出圈的《新龙门客栈》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造成了一票难求的场面。但仍然有大量置疑的声音,说她哗众取宠,把越剧改得面目全非了;昆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曾对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也提出过异议,说那是外行人来改编传统;更有甚者,德云社也拿戏曲创新做文章,但那也仅仅是传说中的曲苑杂谈,制造一些博眼球的噱头而已……说了这么多,兜兜转转地话又说回来,探索工作还是要有人做,创新还是要建立在守正的基础上,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尊重戏剧之规律,戏曲之法则,用“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各种艺术类型都可以为我所用,所以让时间来说话,不要那么快下结论,谁好谁坏?不能太武断。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大浪淘沙,才会有好作品,不然戏曲史上怎么会只有那么少而又精的经典传承剧目。那里面的唱念做打,多之一分则太繁,少之一分则太简。我们的戏曲传承里应该有如此的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文武昆乱史依弘》系列演出</p> <p class="ql-block">新派越剧《新龙门客栈》</p> <p class="ql-block">  需要提高改善的几点:一是人物的塑造。女主角黄嘉裕唱做俱佳,但对人物的把握还要提升。比如话剧《白门柳》里主角柳如是的扮演者是黄梅戏名家韩再芬,她一出场,过尽千帆后人物的沧桑感一下就出来了,神形兼备,那气场使人觉得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二是人物的对比。该剧董小宛与柳如是的妆容太过相似,没有辩识度。柳如是和董小宛虽然都名列“秦淮八艳”,但柳如是更是大姐,那种气场应更强大。董小宛则更为温婉,外弱内刚。当然该剧董是主角,柳是配角,但人物的个性还是要表现出来。三是要加强核心唱段的表演。改变粤曲里个别唱腔设计的突兀,特别是起始句没有过渡,以大锣开头的,咣铛一声,大白嗓一出,少了美感,这对董小宛的形象是减分的。四是要加强演出的熟悉度。毕竟万事开头难,一切都还在探索改变之中。</p> <p class="ql-block">董小宛(黄嘉裕饰)</p> <p class="ql-block">  感谢该剧主创团队的精益求精、锐意进取,为大众创作了如此精彩的一部粤剧。希望通过不断的打磨,《白门柳· 董小宛》会成为中山的一个文艺精品和香山粤剧团的一部保留剧目。我也相信,它一定会是一部经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