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纪行(上)

anda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是革命圣地。</p><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旧址包括凤凰山中共中央旧址、杨家岭中共中央旧址、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王家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旧址、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以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延安宝塔、桥儿沟鲁迅艺术文学院(六届六中全会旧址)、南泥湾、清凉山新闻出版部门旧址、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银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旧址等遗址。</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陕西延安延河之滨的王家坪,建成于1950年7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之一。2006年10月拆除原馆建新馆,2009年8月新馆全面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新馆建设吸收了陕北民居的建筑元素,借鉴了杨家岭党的七大会址、陕甘宁边区大礼堂等革命旧址的建筑风格,融入了现代建筑的理念,使延安特征和现代感巧妙结合,成为融纪念性、标志性、时代性和地域性为一体的精品工程。全馆占地面积158665平方米,建筑面积29853平方米,基本陈列面积为10677平方米。现拥有馆藏文物3.6万多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3万余册,调查访问资料百余卷,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为一体的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位于延安革命纪念馆前方的王家坪大桥——纪念馆门前的王家坪大桥系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一跨大桥,全长205米,美丽高大的红色主拱圈,宛如一道钢铁长虹,横跨两岸,是全省同类桥梁中跨径最大的一座,同纪念馆庄严的氛围相互映衬,构成一道历史与现代相交融的绮丽景观,大桥是延河上最大的一座现代化 桥梁。</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前广场毛泽东青铜像,上有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的馆名。</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广场,面积2.7万平方米。广场正中巍然耸立毛泽东青铜像,高5米、重约3吨,连基座通高8.15米,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在延安”六个金色大字。周围花坛植有松、柏、牡丹、月季、龙爪槐等名贵花草花木。花坛前有7000多平方米的草坪,两侧有柏树组成“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八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延安革命纪念馆大厅一层是一组雕像,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五位领导人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国际友人在一起的正面雕塑。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按历史顺序分列6个单元,16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以1400多幅历史照片和2000多件革命文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展览主要介绍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同时介绍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为生动的教材。</p> <p class="ql-block">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仪陇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在炮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张思德打过仗、负过伤、开过荒、纺过纱、烧过炭,从战士到班长,再从班长到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的需要出发,干一行爱一行,给毛泽东同志留下深刻印象,他喜欢这个沉默寡言、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名利的大个子战士。</p> <p class="ql-block">得知张思德牺牲,毛泽东同志很难过。张思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总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1943年初夏,张思德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泽东同志身边当警卫战士。1944年初,张思德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生产小分队,到距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农场组织烧木炭。当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中午时分,由于土质松软加上雨水渗透,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危难之际,张思德奋力将身边的战友推出窑外,自己却不幸牺牲,时年29岁。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枣园操场上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的千余名官兵一起,为张思德召开追悼会,毛泽东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加拿大共产党党员、医生诺尔曼·白求恩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抵达延安。同年4月,白求恩东渡黄河,前往晋察冀边区。他带着战地医疗队转战多个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抢救了成千上万的伤病员。1939年冬天,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涞源摩天岭抢救伤员时,手指感染中毒医治无效,于1939年11月12日不幸逝世。延安各界于12月1日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在杨家岭的窑洞里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意义深远的纪念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四.八”烈士致哀: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子长将军</p> <p class="ql-block">王家坪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市区西北约4公里处。在这里,八路军、新四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p> <p class="ql-block">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居住。这两孔窑洞原是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住着,主席搬来后,他把窑洞让给了主席住。在这里,毛泽东先后写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8篇。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派大批飞机在王家坪上空轮番轰炸,扔下了许多炸弹。这时,毛泽东仍镇静地坐在窑洞里工作。几个警卫员多次请主席到防空洞里去,他总是说:不要紧,窑没事,厚着呢。正说着,警卫员石国瑞从外面捡了一块弹片拿来给毛泽东看,他接过弹片在手里掂了掂,说:这个很好啊!可以打两把菜刀用。3月16日,敌人逼近延安的南大门。当时情况很紧急,大家都劝毛泽东早点离开延安。他笑着说:不要紧,来得及,大路朝天,一人半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没有什么可怕的。</p> <p class="ql-block">在旧居门前有一石桌,是毛泽东1946年春,送他的长子毛岸英到农村劳动时谈话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会堂是七间伟岸宽阔、四角翘起来的大砖瓦房,可容下上千人。位于在王家坪原址入口。会堂完工于1943年,是中央军委和总公司的工作人员亲自动手建造的。当初中央军委和总公司的一些大型活动、晚会节目等团体活动都会这儿举办。</p> <p class="ql-block">总政治部会议室,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后,这里就作为毛泽东会客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4日,也就是撤离延安之前,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保卫延安的部队几位负责同志,同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反复阐明放弃延安的重大意义。当时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许多人想不通,表示要誓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毛泽东笑着说:你们的这种决心很好,延安是要保的,我们在延安住了十年,挖了窑洞,吃了小米,学了马列主义,培养了干部,指导了中国革命,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延安,延安不能不保。</p><p class="ql-block">但是,延安又不可不弃,因为蒋介石调集了二十三万军队,有飞机、坦克、大炮,而我们保卫延安的军队只有两万多人,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两万多人一下子要消灭二十三万敌人是有困难的。毛泽东用战争的实例,反复说明作战不在于一城一池之得失,主要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道理。毛泽东说,我们今天放弃延安,就意味着将来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国。现在大家的主要任务是拖住敌人,让敌人陷入这里拔不出脚来,毛泽东的话极大的鼓舞了大家的信心。</p><p class="ql-block">临结束时,毛泽东又嘱咐说,回去以后要给战士们讲清楚撤离延安的道理,告诉大家,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是要回到延安的。</p><p class="ql-block">历史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英明预见,国民党胡宗南部1947年3月19日占领延安,八路军在1948年4月22日收复了延安,敌人占领延安仅仅一年一个月零三天,延安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宝塔山窑洞民宿</p> <p class="ql-block">“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名句写出了人们对宝塔山的深厚感情。怀着敬仰之情,踏上革命圣地。带着崇敬之情,瞻仰巍巍宝塔!</p><p class="ql-block">远望宝塔,巍峨耸立,周围绿树掩映,松柏常青!</p><p class="ql-block">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p> <p class="ql-block">在宝塔山下,一过宝塔桥,就可以看到宝塔山的著名景观: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占地面积2864平方米,高6到7米,长260米,布满了历代文人墨客的手迹。延安古称“延州”,是我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尤其是在北宋时期,韩琦、范仲淹、庞籍、狄青、沈括等良将名臣均在延州镇守过。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的范仲淹,曾手书“嘉岭山”三个隶书大字,至今仍镌刻在山崖上,每字高3.68米,宽3.37米。</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延安宝塔山的存在,是与"黄金锁骨菩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续玄怪录》和《太平广记》卷101"延州妇人"条目记载:"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公元776-779年),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之日: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可以看出,书中描述的延州妇人其实是锁骨菩萨的化身,她为了普度众生,不惜忍辱负重满足人间私欲,死后又遭世人鄙视,后被胡僧说破,即启发民众'知耻'而觉悟,并为其设大斋,建宝塔,这就是教化的力量。这一传说也印证了我国唐、宋特定时期内,佛教盛行的历史事实。</p> <p class="ql-block">而在民间,宝塔的传说则来源于口口相传,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是宝塔区居民苏世胜和曹淑珍传承父辈讲述、整理而来的"恶龙之争"和"红毛键牛下凡"之说。一说认为大唐天宝年间,肤施县(延安旧称)是南北上下交通要塞,市井繁荣,不想来了两条恶龙伤食人畜,乡民叫苦连天。玉皇大帝命众神下凡修建 "镇邪塔", 九级塔身,中间放置一尊金人像,从此肤施县灾患平息,两条恶龙被"金人"所缚,也逐渐变得温顺善良起来。另一说则大致是讲有只红毛键牛下凡后滥伤无辜,食人性命,黎民百姓只能逃荒要饭。有兄妹两人修塔镇魔。塔盖成后将牛头压住,被塔压住的红毛键牛变成了卧牛山,如今站在宝塔山对面的清凉山上远望,卧牛山的牛头在延河和南河的交界处,脖子像张拉弯的弓,隆起的脊背高高的超出脖颈,尾巴从延河的转弯处一直延伸到黄蒿弯沟里。</p> <p class="ql-block">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隶书的“嘉岭山”和“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最著名。宝塔山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物、革命旧址为一体的著名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烽火台是在范仲淹驻守延州时的烽火台旧址上砖砌结构加固的。该烽火台虽没有山巅,但视线宽阔,登临台子上,延安市城的东、西、南三川一览无遗。一旦烽火点起,三川军民广为人知,能够 具有警报御敌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摘星楼坐落于宝塔山的最高处,它是两层阁楼式建筑,原名望寇台。是范仲淹镇守延州时,为了观察敌情,指挥同西夏的战争而修筑的。由于在最高峰,每到夜晚星汉灿烂之时,好似伸手可摘星辰,故名摘星楼。原楼已毁,现存建筑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修的。有两条道路可直达摘星楼,一条是步行道,一条是车道。站在摘星楼上俯视延安城,三川风貌尽收眼底,别有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从烽火台往南,山腰中的建筑,是范仲淹当年所修的嘉岭书院遗址,现遗址上修建了茶社。范仲淹镇守延州时,一面修城筑寨,抵御西夏进犯;一面大兴学风,广召学子,习文研武,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材,对延安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嘉峰书院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又名嘉岭山书院。宋范仲淹建于旧府治东南。明弘治十七年(1504)知府王彦奇重修。</p><p class="ql-block">城东南有嘉岭山,范曾守乌延屯兵于此,遂名嘉岭山书院。构正堂3间,塑范像,又3间为五经会讲堂及宿号厨舍各若干。延明经之士为诸生讲解,严立教条,日省月试,以励勤惰。从此"士风丕振,科不乏人"。徐崇德撰记,载书院沿革及重修情况。万历年间进士张廷玉增修。后废。</p><p class="ql-block">范公认为,要治理国家,特别是救国于危难之时,道路只有改革一条,而培养人才是走在这条路上的头等大事。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教育。</p> <p class="ql-block">北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西夏频频袭扰边境,使得延州处于战火最烈处,成为一座孤城。公元1040年,范仲淹一纸调令来镇守延州,抵御西夏进犯。在镇守延州(今延安附近)时,范仲淹便办起了教育,大兴学风。在延州初步安定后的第一件大事,即在战火纷飞的延州城嘉岭山(即宝塔山)兴建了一所“嘉岭书院”。</p><p class="ql-block">范公一生致力于创办学校教育,培养“经邦济世”之才,而“嘉岭书院”当时还担负起培养武学人才的任务。</p><p class="ql-block">边城小书院,却走出将星无数。</p><p class="ql-block">嘉岭书院广召学子,习文研武,培养军地两用人才。范公亲自在书院执经讲贯,讲授军政知识。在他的安排下,大量军事干部走进书院,端起课本,学习文化,学习军事科目。</p><p class="ql-block">延州日渐浓郁的文化氛围,让范仲淹甚感欣慰,他在与军队频繁接触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不少人才,其中以狄青为最佳代表。此人出身行伍,可惜在文化知识上有所欠缺。</p><p class="ql-block">范仲淹爱惜他这个人才,有意加以栽培,因此以“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告诫他。自此,狄青发奋读书,在戎马倥偬之余,没少赶到嘉岭书院听课学习。渐渐“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打起仗来有勇有谋,屡立战功。</p> <p class="ql-block">嘉岭书院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开启了众多传奇人生。在范公亲授部下中典型的代表人物还有抗战名将钟世衡、杨文广、郭逵等等。可以说,他们的成就都与范公推行的文化教育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书院里的对话,成就了一代”关学“大师。</p><p class="ql-block">除了培养武学之才,范仲淹还教导文人儒士。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在21岁时就打算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范仲淹劝他不须去研究军事,而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定可成大器。</p><p class="ql-block">张载听从了范的劝告,回家十多年攻读佛学、道家、儒学之书,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成为“关学”学派创始人。</p><p class="ql-block">在延州仅一年,他因这座书院千古流芳</p><p class="ql-block">范仲淹在延州镇守仅一年时间,由他兴建的嘉岭书院却在教化民众、安定社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p><p class="ql-block">近千年以来,这座书院对延州的教育、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是让这座陕北高原闪耀着文明之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宝塔山上的小志愿者</p> <p class="ql-block">“日本工农学校”到底是个什么学校,它为何会设在革命圣地延安?而且竟有能感化日本俘虏的魔力?</p><p class="ql-block">“日本工农学校”的创始人野坂参三,生于1892年,曾任日本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 年4月,野坂参三从莫斯科经新疆秘密来到延安,化名林哲在中国活动。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欢迎。</p><p class="ql-block">野坂参三先是在各类报纸上写文章宣传反战思想,1940年的“五 一”国际劳动节,他和在延安的日军战俘森健、高山进、 市川春夫等人在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军工作部的帮助下创建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延安支部”。</p><p class="ql-block">后来,由野坂参三提议,毛泽东同意,中共中央批示,1940 年 10 月在延安成立“日本工农学校”,专门负责集中教育日本战俘。</p><p class="ql-block">该校秉持 “日人管日人”和“学生自治” 的原则,其根本宗旨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的俘虏政策,并通过政治上的信任,物质生活上的优待 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以达到教育和转化日本战俘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野坂参三于当年9月初带着该校200多名学生离开延安,返回日本。至此,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停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年时期的冈野进(野坂参三)</p> <p class="ql-block">日本工农学校在教育转化战俘方面的成绩十分显著,从1940 年 10 月创办时只有11名学员,而到 1945 年 8 月停办时,在校学员的规模已超过 300 人。从1940年到1945年,先后有近500名日军战俘在该校接受改造,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后来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日本在华的反战组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冈野进初到延安时在延安住过的窑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王稼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敌工部部长兼敌工干部学校校长王学文</p> <p class="ql-block">延安大礼堂,原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礼堂,位于延安市南关街。兴工于1941年2月,竣工于当年10月。礼堂由毛之江设计,杨作材修正设计,丁仲文和李付缙指导施工,钟敬之负责礼堂内部装饰设计。礼堂为砖木石结构,正门面墙用磨制石块砌筑,面阔24.7米,门庭进深35.5米。内部可容纳1200余人。正面门额上方原有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题写的“陕甘宁边区参议会”8个大字,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犯延安后,礼堂遭到严重破坏。建国以后,曾多次对礼堂进行过维修,外观上仍保持着当年的建筑风貌。1956年5月,谢觉哉同志重访延安,题写的“延安大礼堂”5个大字。在此召开过边区二届参议会及以后历届各次参议会会议外,还在此举行过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以及保卫边区、保卫延安干部动员大会等重要会议。1961年3月4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可以说,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没有延安,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新中国。</p><p class="ql-block">延安精神就是我党艰苦奋斗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它不但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传家宝,而且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取得了胜利,奠定了新中国的坚固基石,党在延安铸造的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是延安精神的原形和体现,也是我们现在所需的精神食粮。</p><p class="ql-block">延安精神就是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不屈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整风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yuwei</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an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