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快过年了,想起母亲,打开这个美篇再看看,字里行间都是爱,句句心里话,如行云流水,又一次催人泪下,天大地大,母爱最大!</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母亲,是个精明强干的人,虽然没有上个学,但是乘法口决背得很熟,口算能力很强,乘法口决念念有词,很会算帐。 她还会许多四言八句,顺口流都很多,讲话中总能穿插进去,很形象,许多人都很佩服。但是我不记得了,老弟兄姐姝可有人记得老母亲讲的四言八句、顺口溜的来两段最好。在我们小的时侯,弟姝六个,就象梯挡一样,吃穿就是个大问题,节俭过日子就是个学问,母亲对穿衣总是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给老三,补补又老四,到我老五身上可想而知,补丁打补丁了,我当时知道家中困难,父母不容易,我只要有的穿就行。当时母亲还总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纳纳又三年,。我当时几岁时和母亲睡一起,我早睡了,母亲总是在纳鞋底,一觉醒来,还在煤油灯下做鞋,又醒了,还在做鞋,有时一直做到天亮了。这么多儿女穿衣穿鞋还得了,母亲压力大呀。那些年闹饥荒时,老母亲总是煮一锅粥,一锅山芋,让大家吃饱,有时一锅萝卜汤,一锅山芋,这也是合理搭配了,那时我们家总是煮粥,有人开玩笑喊母亲饭奶奶改喊粥奶奶了…</p><p class="ql-block"> 录自群聊,范五海</p> <p class="ql-block">我的妈妈一双小尖脚,从江北走到江南,身负重担,鬼子进攻年代,身背大儿子跑,当时母亲是难民……多么辛苦的——我的妈妈。…我伟大的母亲,一生幸苦抚养了五男一女,现在个个都是个人样,没有一个是残疾人,她用稻草灰洗被,用绿豆壳烧灰煮粥,用荔枝桂园壳燒灰做补养品,天天要做多人吃的飯菜,当负个个病磨期的护理,还要在粮站做小工,她还肩负粮站护仓小组的职责…………,想想看她每天的工作量有多重——我们应该思母的恩德要比父大。…… </p><p class="ql-block"> 录自群聊:范桂海</p> <p class="ql-block">范桂海 @舞海 好文!好文![强][强]老哥老弟忆文字里行间都充滿了对母亲的大爱,天大地大,都沒有母亲对家庭儿女的爱大。如今,我们己都老了,想起我们年幼时的苦难岁月,一大家人吃穿大事全靠母亲日夜操劳。我记不得是哪一年三十晚上,传统习惯屋里各处都要有灯亮着,母亲因舍不得亮灯煤油浪费,竞然将已经收起的纺纱车子架起,一个人关着房门默默地借着房里灯光摇起了纺纱车直至灯油熬尽自熄。因为纺纱车有声音,怕外人听到,所以要在房里,把房门关了是为不将声音外传。既没有白费灯油,更多的还是要争取拥有九口人的大家庭过上好日子的紧迫需求,那种披星戴月,不分只昼天黑,天晴下雨,时年过节都不放过一分一秒的操劳……。大年初一早上我看到纺纱车边上那个柳条盘子里装滿了雪白饱滿的纱绽(团子)。那里面足有七,八个,算起它的长度,足有几千米之余。母亲纺纱的手工技巧在庙前街上可算得上是手屈一指,又细又匀,速度还快。不仅纺纱是好手,针线活也是她的強项,九个人穿的衣,鞋,袜,从纺纱织布,到裁剪缝制,一针一线,均匀有至,左邻右舍无人不[强]夸。在那个年代庙前小街上,我们家虽人口众多,日子过的很艰难,但由于我们的父母亲勤劳智慧,善于精打细算,日子过的倒是十分祥和,因此我们家每年都是庙前街上的“五好家庭”。(五好的内容是:1,卫生好,2,团结好,3,邻里互助好,4,思想觉悟好,5,防火安全好。)那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事。回想起我们的母亲真的了不起,虽是一个从旧社走过來的小脚女人,目不识丁,进入新社会,拼着命担当着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当时还担任了庙前粮站的治安护仓小组的组长,经常戴着红袖章,拿着三角形的小红旗巡逻,有时候还在家里开会,都是义务的)为我们大家庭争得了社会荣誉和良好口碑。回想起这些,我从心底深处为我们有这样优秀的伟大的母亲慼到终身骄傲和自豪。母亲的伟大精神永垂不朽!永远怀念我们伟大的母亲!母亲的伟大精神万代流传! </p><p class="ql-block"> 录自群聊,范四海</p> <p class="ql-block">……大哥那时在合肥念书吃了不少苦,听老妈说冬天只穿二条单裤过冬,沒有路费几年都不得回家,吃不饱穿不暖,总算熬出了头。……二哥念初中时在新发村,当时叫赵村张阁,住校,肚子也吃不饱,妈妈经常叫我送一碗烂山芋叶子到学校,我当时很小,赤脚过河到学校,记得二哥接到一碗烂山芋叶子非常高兴,都舍不得吃,留着慢慢吃。那时苦的大年三十沒肉吃,仅有的一斤肉妈妈把卖掉了,打了一斤煤油回来,妈妈说沒肉吃沒关係但大年三十沒油点灯可不行,人家会说某某家三十晚上黑灯瞎火的都沒面子,所以说我们的父母是伟大的,做人沒的说,记得有时讨饭的到门前不管怎样都要给点,有些往事回忆起来感觉很辛酸,当想起父母为培养我们吃的苦总算把我们培养成人,个个也不算差,在庙前街上下算是比较优秀的,年年都评上十好·和五好家庭,我们为有这样的父母感到自豪,啰哩啰嗦的就说这么多。</p><p class="ql-block"> ――录自群聊,小姑范爱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