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恭城油茶之三十六一一忆母亲与油茶之往事

l继荣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母亲节,不经意翻看了去年写的一篇母亲茶的文章,使我又想起了母亲与油茶之往事。</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最喜欢的是茶叶,喜欢做的事就是摘茶,品茶,打油茶,</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摘茶,一年之中,母亲要摘三种茶,清明及之前摘清明茶和明前茶。称之为清明茶,清明茶都是用来泡茶饮用的,不是用来打油茶的,俗话说明前茶贵如金,用来泡饮最合适,打油茶就可惜了。母亲一辈子除了打油茶外,平常还要泡茶饮茶,因此,清明前几天,母亲就带着我们姐弟回到大姨娘家,即属于九甲水系的罗带山村去摘茶叶。韩愈把漓江比作青罗带,而罗带村山高林密,云雾缭绕,瀑布轰鸣,应该是山作青罗带了,罗带村山里四季和昼夜都温差大,露珠从日头落山,到次日霞光普照,都凝结在茶叶上,滋润着茶树,这样的茶叶必定清香纯正。大姨娘家的茶山,都是外公外婆及祖上种的,茶树有大株,有小株,大的有好几百年了。自春分之后,春茶窜出嫩嫩的细芽,绿油油的,随着春雨的漂洒,春风的吹拂,细芽苗开始猛长,芽苗变成了小叶,到清明前,长成了一芽一叶,一芽两叶,此时就可以摘茶了,一直摘到清明,母亲带着我们清早上山,一叶一芽,两叶一芽的摘下来,她告诉我们,清明的茶叶鲜嫩,量少,很珍贵,一定要细心摘,不要浪费了。于是,我们小心翼翼的摘茶,生怕把茶树弄伤了。下午时分,摘了一大篓茶叶,我们就下山了。一到大姨娘家,我们就累了,饿了,尽想着要吃饭,休息,可母亲却不敢歇息,吃了两口饭,就赶紧制作茶叶了,母亲告诉我们,明前茶的制作一定要快,要鲜,先要把新鲜茶叶摊开,不要沤着,然后要尽快杀青,也叫炒青,揉青,去水分,初成形。炒青时,火速要匀,稍旺就行了,火力太猛,热锅烫伤茶叶,炒出的茶带焦苦味;火忽大忽小,温度不够,铁锅里沤久了,茶青炒死,泡出来的茶汤色混浊,不香,于是,我们赶紧吃完饭,就按母亲的要求帮烧火,均匀的添着柴,母亲熟练的揉着茶叶,把一大篓茶叶杀了一遍青。我们以为完事了,母亲却叫我们赶紧把火弄小些,要进行弟二次杀青。</p><p class="ql-block"> 当火略小些后,母亲开始第二次茶叶杀青。这一次杀青,母亲心静手快,十指尖尖触摸茶叶,对茶叶抛撒揉捻,像太极云手飞舞,一双赤脚点地,腰身闪转腾挪,使一片片叶芽儿卷得结实,一根根银针儿似的,莹润生辉。温暖的茶香熏得母亲醉了,我们看着母亲红热的脸庞满是笑意。拈一粒茶,送嘴里,轻轻一咬,脆,香的茶叶使母亲满意的点了点头。于是就把二次杀青过的茶叶放入锅里,不再添柴烧火,以灶膛余温烘焙。待茶叶足干,出锅,摊放几个小团箕里,盖上一张糙米色细葛布,放厅堂木架子上晾着,这样,青明茶的制作就算大功告成了。母亲这时候才能休息。就这样清早上山摘茶叶,晚上回来炒制茶叶,一连持续到清明节的笫二天,才算完工,母亲留下一半茶叶给大姨娘,带着另一半茶叶和我们就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  回家住了十多天,又到谷雨时节了。谷雨前几天,母亲又带着我们去了大姨娘家,这次是摘两种茶叶。摘谷雨茶和百芽茶。谷雨前两天,我们就开始摘谷雨茶和百芽茶了,谷雨茶是用来打油茶的,就不像清明茶那样摘了,清明茶摘得嫩,只一两叶,而谷雨茶摘得老,枝梗加七八片老叶一起摘下来,制作成茶叶后,被称为老婆茶,打油茶时才经得敲经得捶,打出的油茶才又念又香。用打油茶的行话讲,用老婆茶打油茶才经得打。并且,谷雨茶打的油茶,去瘴去瘟的疗效好,所以,摘谷雨茶叶是不容错过时节的。摘谷雨茶的同时,母亲还带领我们摘百芽茶。就是把多种树芽如杉树芽,枫树芽,金材树芽,等十几种树芽摘下来混在一起,制作成茶,称之为百芽茶。这种茶主要是用于治疗痧症,瘟症的,这是典型的药茶,母亲每年都要制作百芽茶饼,放在灶台上烘熏,留着备用。谷雨前两天,母亲带着我们从早上摘到下午,晚上回来炒制,而到谷雨当天,我们只摘了半天的茶叶和百芽茶,母亲要我们在中午之前就下山回家,我们感到纳闷,怎么就不摘了呢?母亲好像看穿了我们的心思,说到,谷雨中午十二点之前摘的茶叶最好,打油茶香,做药用疗效好,我们赶紧回家炒制。听了母亲这番话,我们感到母亲真了不起,对茶叶懂得那么多,把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母亲摘茶制茶是把好手,品茶鉴茶也是蛮有水平的。在油茶的故乡,因为打油茶对茶叶需求量大,本地产的茶叶数量有限,因而茶叶市场也就很繁荣,市场上销售的茶叶品种多,数量大,各地的茶叶都有销售,这样茶叶质量也就参差不齐,对打油茶合不合水也有差别。而我母亲只要看一看,闻一闻,放进嘴里嚼一爵,就知道这茶叶合不合水,品质好不好。许多街坊邻居买茶叶拿不准时,就一定叫我母亲去看一眼。我母亲对茶叶情有独钟,在市场上品鉴到好茶,她就一定要买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正是大跃进年代,我母亲投入到当时火热的劳动热潮中,日干夜干,一不小心把手臂弄伤脱臼,接骨弄好后,又不休息继续干活,反复两次后,手臂也就医治不愈了,手臂疼痛不能动弹了。后来听说荔浦县修仁镇上有许多金秀瑶医治疗骨伤有绝技。我父亲陪我母亲就展转<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了修仁,(</span>那时交通不变,虽然修仁距离我们家也就一百多公里,但却觉得相距千里之遥,车子转来转去,用了两天时间才到达)那时的修仁,刚撤县不久,原来的修仁是县制,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经管辖金秀瑶区,后来修仁撤县归荔浦管,金秀瑶区却成了瑶族自治县,尽管如此,金秀瑶民却习惯到修仁赶圩,行医,毕竟修仁是个老县,豆腐散了架子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修仁的人口多市场大,所以修仁还保持往日的繁华和神秘。我父母亲到修仁找到瑶医,赶紧进行治疗,果然,瑶医很神,几天功夫,就把我母亲的手臂治好了。瑶医也很有医德,开上几包瑶药叫我母亲回家治疗巩固就行了。那时经济条件差,治疗几天后,所剩的钱也不多了,于是,我父母亲就到市场上转转,买些给我们吃的东西准备回家。当转到市场的茶叶行,我母亲眼睛一亮,有一摊修仁茶,色泽俱佳,放进嘴里一嚼,清香回甘,我母亲第一感觉,好茶叶,打油茶一定好喝,于是把身上仅有的钱,买了几斤茶叶。当母亲回家后,我们看到一大袋东西,以为是好吃的,高兴极了,迫不及待的打开,那晓得,令我们大失所望,虽然是吃的东西,却不是我们想要的。我母亲轻声说,马上打油茶给你们吃。母亲泡上修仁茶叶,开打油茶。油茶汤色泽润,如鸡汤,茶叶相融于水汁,喝上一口,纯香念腻,回甘无穷,我母亲情不自禁说道,”好茶,好茶,买对了。"</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母亲用修仁茶叶打油茶,一连喝了十多天,有一天,我母亲说,这段时间喝了油茶,我觉得头痛的毛病好蛮多了,因为我母亲经常头痛,吃了很多药治愈不了,而这段时间只喝了油茶,没有吃其他药,头就不痛了。所以感到有些奇怪,就这样,我母亲虽不敢肯定,但继续用修仁茶叶照打油茶,喝了之后头痛确实消失了,此后一直没有复发,这正应了有心栽花花不发,旡心插柳柳成荫的俗话了。用修仁茶打油茶喝治好头痛,我母亲十分高兴,不过,修仁茶治头痛是什么原因,并那么有功效,我母亲也一直没有想明白。</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修仁镇对农村经济进行调研,修仁镇的干部群众提出了要发展修仁茶叶产业的议题,例举了许多理由,第一条就因为修仁茶是宋代名列全国第二的贡茶,历史文化极为深厚,因产于历史上的修仁县而得名。(唐长庆元年(821)设修仁县。)《四库全书》曾记载了修仁茶是宋代名列第二的贡茶。第二条理由是,《四库全书》中10个宰相(副宰相)及20多个文豪,在《四库全书》中写诗赞颂了修仁茶。所以乡镇干部认为修仁茶品质好,药用价值大,是值得开发的产业,如宋朝宰相李纲,(号梁溪先生,福建邵武人,)在《饮修仁茶》诗中写道:“北苑龙团久不偿,修仁茗饮亦甘芳。夸研斗白工夫拙,辟瘴消烦气味长。江表露芽空绝品,蜀中仙掌可同行。从容饭罢何为者,一碗还兼一炷香(《梁溪集》卷23)。”  范成大,号石湖居士,(吴郡人,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在《食罢书字》写得好:“甲子霖涔雨,东南湿蛰风。荔枝梅子绿,豆蔻杏花红。扪腹蛮茶快,扶头老酒中。荒隅经岁客,土俗渐相通(自注:“蛮茶出修仁,大治头风”《石湖诗集》)。”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修仁茶是贡茶,赞杨它是江表露芽空绝品,修仁茗饮亦甘芳,修仁茶香飘四海,同时,修仁茶又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这就是"辟瘴消烦气味长。”同时还如范成大所说,蛮茶出修仁,大治头风。当时远近闻名。范成大讲饮用它,可以治疗头风,也就是慢性阵发性的头痛。史书记载,饮用时,需用煮茶器熬煮,一般可连续煮制两至三天,这样,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我母亲用修仁茶打油茶方式,与熬煮有异曲同工之妙,用现在的话讲,打油茶更容易使茶叶破壁,更易溶解于水,喝了油茶后更有利于治好头痛,这个秘密,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知道了,那次调研,修仁的父老乡亲终于解开了我心中多年的谜团。</p> <p class="ql-block">母亲最喜欢做的事是打油茶,最喜欢的饮食是喝油茶,一天三歺都不断,而母亲打油茶都秉承了最传统最原始的打油茶方式。这种原始的打油茶方式,就是用石臼冲捶茶叶和姜,捶溶后把茶叶姜掏出来放进大火烧辣的扒锅炒干炒香,再放少许油一爆,快速翻炒,茶香姜香弥漫整个厨房,飘向客厅,飘向四野,不用喝,光闻这香味,就令人陶醉,给人一种享受。接着滚开水放进扒锅,稍煮十来秒钟,油茶就打成了,把茶隔放进锅,用铜瓢把油茶舀进碗里,这个程序就算完成了。这种方式之所以原始,就是在没有铜锅铁锅的时代,照样可打油茶,那怕在陶器的时代,只有陶器,也照样可以打油茶,因为冲捶茶叶有石臼。而在大山区里的瑶民,则是就地取材,用木头挖成木瓢,木瓢底子很厚,捶打茶叶姜时不易烂。我母亲还在罗带村待字闺中时,就是用木瓢冲捶茶叶打油茶的。所以要研究打油茶的起源,不能老是考虑什么时候有铁锅,什么时候才有打油茶。莲花,平安一带都用石臼打油茶,说明打油茶是很远古的事了,远不像有的人说的,有铁锅以后才有打油茶一事。实际上,以恭城县城为中心,北边的乡镇如栗木,西岭,加会等,受灌阳的影响,喜欢用铸铁茶锅打油茶,铸铁茶锅厚实,捶打姜茶叶时经得捶,不易捶烂茶锅,之所以说是受灌阳的影响,是因为灌阳冶炼业发达,早在古代就铸有茶锅,据说在汉代铸铁兴盛时,灌阳就铸有茶锅,用于打油茶,而栗木与灌阳只有一坳之隔,即以定岗坳为界,距离栗木镇只有几公里,灌阳的茶锅传到栗木,那就容易多了,(当然,定岗坳陡峭险峻,相互往来也不容易,)加会,西岭两乡镇靠近栗木,受影响也较早使用茶锅,并学会铸造茶锅。而县城以南的乡镇如平安,莲花,都是不用茶锅打油茶的,家家户户都是用石臼冲捶茶叶姜,用大扒锅炒香茶叶姜,这种传统的方式,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铸铁茶锅几乎普级了,才慢慢取代传统的打法。但我母亲一直到去世,都没有用茶锅。她坚持传统,对用了几十年的石臼和用好几公斤重的茶子树木棒棰很有感情,石臼被茶叶姜浸润和木棰的捶打得光滑油亮,一米多长的木棰只剩下几十公分。母亲说,用石臼冲棰的茶叶姜又溶又细,用大扒锅炒的茶叶姜又干又香,打出来的油茶特别香,并且人多也不怕,多放一些茶叶姜,多放一些水,保证每打一锅,每人都有一碗油茶喝。莲花一带的油茶都是用碗喝的,而灌阳油茶是用比杯子大比碗小的瓯子喝的。因为茶锅较小,每锅油茶分出来用瓯子盛每人有一瓯,用碗每人半碗都没有,这样待客多没面子。栗木的油茶打法和喝法就有灌阳的影子。因为我母亲曾经带着我们在灌阳生话了几年,对灌阳油茶的习俗也很了解,经母亲这样一解释,我们觉得很有道理。我们似乎对她坚持用传统的打法就可以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母亲打油茶的传统方法,是有特别之处的,她讲打油茶要三个一点,茶叶多一点,油茶又念又香,姜要多一点,油茶又辣又有味,没有水气,才有药效,米要炒得焦一点,才能综合油茶的性能,焦米性凉,减轻姜的热性,米不炒焦,带黄色的,这会燥火,火上浇油,油茶吃了就上火,这是因打油茶不得法造成的,有的讲喝油茶太热了,上火了,这就是没有把米炒焦,或者没有炒焦米。在这里要区分的是放在油茶上面的米花,是把阴米炒发成花,脆脆的,放在油茶上面作佐料,喝油茶时,米花一并喝进嘴里,香香的脆脆的,别有风味,更增添了喝油茶的兴趣,而炒焦米,是与姜茶叶一起捶溶,用来煮茶的。炒焦米这个环节,现在被许多人忽视了,不炒焦米了,实质上,米炒焦后,是具有凉性,解毒的功效,对治疗拉肚子,治疗小感冒,喝上几碗焦米茶,自然就好了,身体没有毛病,能够平衡各种食物的性能,啟到不温不燥,温和适中的作用。喝这样的油茶,你绝对没有嘴巴起泡啦,牙齿又痛啦这种情况。母亲在打油茶炒焦米时,都在告诫我们,焦米要焦,不能只炒黄,当焦米焦了,再放油一爆,紧接着把茶叶姜放进去一炒,不断的捶擂,爆香味一下就出来了,然后放进滚水(滚开的水),唰的一声,烟气四冒,香气随飘,香喷喷的油茶也就成了。</p><p class="ql-block"> 恭城油茶,只要是传统打法,都是讲这三个一点的。不过母亲更比别人下的料要更足一点,尤其是姜只要多放些,油茶更辣一点,驱寒发汗效果更好。</p><p class="ql-block"> 当然,母亲与油茶的故事还有很多,每每想起,都历历在目。瑶族油茶习俗,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传统的打油茶技艺,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回忆母亲与油茶的一些往事,回忆母亲有关打油茶的技艺,能够传承下去,这也是为传承非遗做一件有意义的事。</p><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14日初稿11月19日定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