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民跋《颜真卿争坐位贴》拓本

小军

<p class="ql-block">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应该是张寿民老五十二岁下放到苍山师范之前,他在临沂旧书摊上买的《颜真卿争座位》拓本,由于时间太久保存不当风化严重,破损的已经不能翻阅了。为了更好的保留寿民老在拓本上跋文墨迹,便委托装裱老师重新进行了揭裱。</p> <p class="ql-block">寿民老的跋文:“颜鲁公争坐位(定襄郡王郭英乂)</p><p class="ql-block">争坐位系颜鲁公为右僕射郭公之书,草笔意,自然、豪见、扬谨,诚为颜贴之最佳作,可称代表品。”</p><p class="ql-block">“书法不过是一小技艺,但是造诣深浅程度悬殊,难以道其技也。颜真卿书法乃古之大家,至今仍为众所推崇,摹之者众,得其神妙者寡,所以然者止于描绘,不知学其所长以资个人之创造,反受其束缚耳。”</p><p class="ql-block">“一九六零年二月购于临沂城故书摊,价一元四角。版实不佳,但可略窥神态,籍以领悟颜鲁公书法之风骨。”</p><p class="ql-block">寿民老的跋文赞赏颜书在书法史上的重要的地位,认为《争坐位贴》为颜真卿最佳贴。再次确认了历史上的书法大家都是因为继承和创新而成功的,传统不仅仅只是代表着陈旧,还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就,所以书法创新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正因为颜书的楷书个性太彰显了太强悍了,学书者经常学进去走不出来,从而影响个人的创造而失去自我。深谙其道,长期以来书法创新一直是张寿民老创作与探索的主旋律,因此寿民老去世前曾经感慨,如果再给他五年时间,他的字能写的更好。只有变是唯一的不变,肯定与否定,辩证与统一。</p> <p class="ql-block">张寿民老1996年7月报纸墨迹</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胡问遂先生在1978年第二期《书法》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浅谈颜书艺术成就》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谈了颜真卿书艺的产生、成就和影响以及如何学颜的问题。</p><p class="ql-block">颜真卿书法产生于盛唐中期,颜字厚重雄强,大气磅礴,正而不拘窘,庄而不板滞,它的点画象盘钢刻玉一样丰伟遒劲,雄秀独出。苏东坡称赞颜字“诗止于杜子美,书止于颜鲁公。”颜字以其独特的面目,以变古创新的笔法,独有的风格,源远流长,至今在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里依旧闪耀着光彩。</p><p class="ql-block">颜体虽以楷书得名,但前人研究书法的都推重他的行草书。他五十岁的行书《祭侄稿》迥异时流,奇伟豪宕,顿挫郁勃,天真自然,独特的颜体书风已经行成。他五十六岁写的《争坐位贴》可以说是到达了登峰造极的成度。他七十二岁写的《颜家庙碑》和《自书告身贴》这些晚年作品,横细竖粗、蚕头燕尾的形象已不很明显,结体更趋于端严朴拙,用笔雄重,但于老辣之中微有习气。</p><p class="ql-block">颜字是继王羲之父子之后在书法史上出现的又一个高潮。但他生前书名不盛,既不如他的先辈欧、虞、褚,也比不上李邕、张旭、徐浩、李冰阳等人,只不过是个二等书家。颜书是由杨凝式的继承和发扬而得到宋四家的推崇的。然而批评他的人也有,李煜说他粗鲁,米芾说古法到他手里“荡然无遗了”。当然到了北宋学颜的多如唐朝人学王羲之那样,就是那个对颜字楷书深为不满的米芾,也承认是学颜字行书的。他推崇《争坐位贴》为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p> <p class="ql-block">张寿民(1908、3、20-1998、7、7)山东济南莱芜常庄南文字村人。1925年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期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毕业于山东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先后在新泰二小、日照中学、曲师附小、平原乡师附小、惠民乡师附小教书;1938年参加徂徕山起义加入共产党,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十中队指导员;后任莱芜六区区长兼区委书记;1948年任兖州一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49年任沂水师范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54年任临沂师范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78年任临沂教师进修学院顾问,1985年离休,1998年7月7日逝世,享年90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沂大学张寿民书法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