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31117秋游苏州之十三 《环秀山庄·刺绣研究所》

虫娘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降温,还下了点小雨,今天放晴,天气晴朗,必须出去转转。从网上看到环秀山庄的假山为中国之最,堪称假山文珍,而环秀山庄也因此而驰名,于是决定去游览环秀山庄。</p> <p class="ql-block">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区的景德路,我们乘地铁1号线在养育巷下车,向北再向西走八百米就到了。</p> 环秀山庄 <p class="ql-block">  环秀山庄门口没有一般园林的石门匾额,像是一个单位的院子,很不起眼。门口的传达室墙上挂了几副牌子,告知来人这里是苏州刺绣研究所所在地,还是苏绣文化产业园、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和苏州科技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p> <p class="ql-block">  进门后是一个大院子,左手边是环绣山庄,院子深处的几座楼房,是刺绣研究的的工作区域,不对游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  这里门票15元,我们俩买了半票。走进圆门,右手边是环秀山庄入口,前方走廊进去是刺绣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  环秀山庄,建于五代时期,为吴越王钱镠之子钱元璙的金谷园。宋代,为文学家朱长文的乐圃,其后屡有兴废。明嘉靖年间,先后改为学道书院、督粮道署,万历年间为大学士申时行住宅。清乾隆年间,为刑部员外郎蒋楫宅,蒋氏建“求自楼”,楼后叠石为山,掘地三尺,引飞雪泉,并造屋筑亭于其间。其后相继为尚书毕沅宅、大学士孙士毅宅。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孙氏后人孙均邀请叠山名家戈裕良重构此园,此后该园以假山名扬天下。清道光二十九年(1847年),汪为仁购建汪氏宗祠,立耕荫义庄,并重修东北部花园,此园成为汪氏宗祠“耕耘山庄”的一部分,更名“环秀山庄”,也称“颐园”。后多毁损,1949年时,仅存一山、一池、一舫。1984年6月至1985年10月,由苏州市园林局和刺绣研究所共同出资,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p> <p class="ql-block">  门内小院里有太湖石景,还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正在显露出已入深秋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  进入院门,两棵均有百年的大树耸立园中,枝繁叶茂,将院落全部置于树荫之下,给小院增添了一分静谧。</p> <p class="ql-block">  整个园子里游人很少,也没有前呼后拥拍婚纱照的,只有这对夫妻在拍写真。他们身着古装,凭添了山庄的古香古色,又带来一缕生气。</p> <p class="ql-block">  山庄的第一个厅堂是有谷堂,是环秀山庄主厅,面阔三间,进深五步架,硬山顶,南侧为单步廊,整体规制庄重。堂内匾额为徐运北所题,额下陈设新增清式红木家具,东西向原设“秀挹”、“清环”侧门(不开放),其上挂门联一副。</p> <p class="ql-block">  堂侧廊挂一石刻,为唐寅所作,只是不知是否为真迹。</p> <p class="ql-block">  走进第二道院子便是主厅,环秀山庄四面厅,位于有谷堂正北面,卷棚歇山顶,是山庄内单体建筑最大的一座。四面环廊(茶壶档轩廊),面阔三间,进深五步架,堂内悬扁一块,为红学大师俞平伯所书“环秀山庄”。堂内设一套红木家具,古朴淡雅,四面落地长窗,开敞通透,雕饰简约。</p> <p class="ql-block">  走出四面厅便是山庄花园,迎面而来的是被誉称“苏州三绝”之一,又被誉为“独步征轲”的假山。环秀山庄假山为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所做,面积占全园的三分之一,位置偏向园的东侧,假山既有远山之姿,又有层次分明的山势肌理,峭壁、峰峦、洞壑、涧谷、平台等山中之物应有尽有。池东主山,池西次山,气势连绵,浑成一片,其中主山以东北方的平冈短阜作起势,呈连绵不断之状,使主山不仅有高耸感,又有奔腾跃动之势。至西南角,山形成崖峦,动势延续向外斜出,面临水池。可惜的是,假山年代已久,很多地方叠石松动,过石出现裂缝,园方为安全开始整修,不允许靠近上山。且恐其跌落,支撑了好多钢管,比较影响观赏。</p> <p class="ql-block">  1984年,政府进行较大规模的整修。主要恢复了环秀山庄的主要景观。1988年,环秀山庄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园子西侧有边廊,照例是侧有碑拓,上面花窗图案各异。</p> <p class="ql-block"> 围着假山转了一圈,各个角度欣赏一番。</p> <p class="ql-block">  这座假山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于两山之间,其湖石大部分有涡洞,少数有皱纹。主峰高7.2米,涧谷长12米,山径长60余米。叠山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浑若天成,堪称一绝,有“独步江南”之誉。</p> <p class="ql-block">  问泉亭,位于边廊尽头,单檐歇山造,亭北侧紧靠飞雪泉,四面临水,因此得名。飞雪泉年久淤塞,现存遗址,后人巧用其地作为大假山山涧的源头。亭内有石凳,可倚栏坐观池景。</p> <p class="ql-block">  半潭秋水一房山(房山亭又名翼然亭),位于环秀山庄东北角,建于假山湖石之上,四面环山,居高临下,可观全园。亭立于山间,攒尖顶,造型突出,其间额枋木构雕饰精美。</p> <p class="ql-block">  在院子的最北边是补秋舫,原山庄内仅存一舫,小巧精致,原为主人昔日书斋,南面临水,其形似旱舟,东西侧紧靠主次假山。面阔三间,内五界,单檐歇山造,南北通透长窗,窗间雕刻极为细致精美。</p> <p class="ql-block">  园子很小,又沿边廊转回到假山前</p> <p class="ql-block">  蓝天碧水,看假山和亭阁倒影格外清亮。</p> <p class="ql-block">  边楼又称“西楼”“楼廊”,高两层。一层为面水的长廊,廊前檐下立柱,柱间有装饰用的挂落,后檐墙上有各式漏窗,窗内有不同式样的棂格纹装饰,窗下有一排书法碑刻。</p> <p class="ql-block">  从正面角度看问泉亭</p> <p class="ql-block">  在门扇内面写对联的方式挺少见</p> <p class="ql-block">  回到门口庭院,向右手走过去便是刺绣研究所</p> 苏州刺绣研究所 <p class="ql-block">  在进入研究所的长廊边,有研究所的相关介绍。</p> <p class="ql-block">《中國苏州刺绣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中国苏州刺绣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座落在世界历史遗产、著名园林一一环秀山庄内。苏州刺绣艺术与苏州园林艺术交相辉映,成为苏州这座文化古城当之无愧的城市名片。因此,注册“环绣山庄”为商标,一字之别,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苏州刺绣,相传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于受吴地经济、文化、习俗、艺术的熏陶和孕育,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等独特风格,与湘绣、蜀绣、粤绣并誉为中国四大名绣。苏州刺绣研究所凝聚了苏州刺绣的核心与精华,是当代苏绣艺苑中的领军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龙头地位。</p><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以来,苏州刺绣研究所为国家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刺绣艺术大师和专家,全国最早的12位工艺美术行业国家级大师,有8位来自苏州刺绣研究所,堪称国际国内刺绣领域之最。作为苏绣人才的摇篮,苏州刺绣研究所至今仍保持着一支全流程专业团队,对苏州周边地区、国内其他绣种的人才成长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苏州刺绣研究所创作的艺术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获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特别金奖,并多次荣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金杯奖和全国评比金马奖,成为国内外人士认同的知名品牌。因而长期被国家领导人和相关部委、省、市政府指定为馈赠外国元首及贵宾的国礼。</p><p class="ql-block">研究所制作的许多刺绣极品被各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至今。我国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公署、驻澳门特别行政区公署、驻新加坡大使馆、驻欧盟大使馆、驻美国大使馆以及中央统战部、国家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商务部等国家重要单位,也都陈列着研究所的许多精美刺绣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  苏州刺绣研究所,在传承、发展、创新的基础上坚持走传统刺绣与现代艺术、传统刺绣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之路,在各个时期成功创作了一批批具有开创性的刺绣精品。特别是双面三异绣的首创、异形闪光绡刺绣新底料的研制成功,以及以李政道博士“金核子碰撞科学图象”为刺绣底稿,将刺绣与科技相结合佳作的出现,代表了现代苏绣艺术的新水平,为苏绣艺术的发扬光大树立一块里程碑。目前苏州刺绣研究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技艺”项目唯一的保护单位、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p> <p class="ql-block">  除此以外,苏州刺绣研究所无数次迎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众多各国政要、国际友人、国内各界朋友的视察、参观和文化交流。自1957年建所以来,先后接待了缅甸奈温将军,越南胡志明主席,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2次),美国前总统卡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等贵宾。近年来,又相继接待了芬兰总理,新加坡总统和总理,荷兰女王,泰国王后和公主,马尔他总理,德国前总理科尔,法国总统夫人等各国政要。苏州刺绣研究所为提升苏州城市形象、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和平和友谊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人才辈出、产品高端、行业领先、全国著名,造就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及其“环绣山庄”品牌的美誉度和公信力,不仅是当代苏绣乃至中国刺绣的领军者,而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被国际上赞誉为无可替代的“中国的骄傲”、“东方的艺术明珠”。在苏州市政府和文化部的支持下,苏州刺绣研究所正筹建一座集研发、创作、教学、收藏、展示与交流等功能为一体,可与世界级艺术馆相媲美的中国刺绣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  走进院门,便见一个非常安静的院落,里面静悄悄的,只偶尔有几声鸟鸣,丝毫听不到外面的噪杂声,真是制作刺绣精品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曾经是苏州刺绣博物馆所在地,据说几年前就关闭了,可能是迁出重建了吧。</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三重院落,都是二层楼,看标牌一层是展示、销售区,二层是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  这个展厅里主要是售卖,丝巾,旗袍,摆件,扇子……,东西很平常。</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里走,便看到“欢迎光临剌绣精品展示厅”的牌子,走进去一看,挺大的两个厅,展示了好多刺绣作品,让我们眼前一亮,细细欣赏起来……</p> <p class="ql-block">  刺绣研究所坚持其独有的成长理念:</p><p class="ql-block">成长的基石:坚守“心创艺、德造品”的指导思想,追求工艺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依托谱系化传承培养、创新性保护发展,与时俱进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价值。</p><p class="ql-block">成长的方向:面对新常态下的文化消费市场,适应经济社会潮流,瞄准不断变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结合“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利用,不断研发和推广苏绣的纯艺术作品、融艺术于生活的功能产品。</p><p class="ql-block">成长的目标:着力小众市场、大众市场的同步拓展,深度整合本行业和跨行业的相关资源,进而营造出苏绣艺术的产业纵深和发展空间。</p> <p class="ql-block">  用了特别特别细的丝线和特别协调柔和的过渡色,看上去感觉就是一幅幅水墨画水粉画,怎么也不能把它与一针一线的绣品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刺绣研究所有着一整套传统、严谨并不断创新的制作流程,设计勾稿、底料制作、丝线染制、产品绣制到后期装裱都精益求精。其中丝线制作染色工艺,使得研究所的绣法技艺更具有想象和发挥的空间,由于丝线质量的保证,绣制中往往需要把一根丝线劈成四十八分之一,甚至更细,肉眼几乎不可见。正常使用的丝线色级也达到40个以上,远远高于一般绣工要求。</p> <p class="ql-block">  这幅《孔雀》作品,是所里一位国家级大师老艺人制作三年半完成的,标价125万元。</p> <p class="ql-block">  苏绣中代表作《金鱼》,也是最能代表苏绣精细雅洁的特点,80年代6次被选中作为国礼,赠送美国、日本等国家领导。</p> <p class="ql-block">  这幅《白鹭》绣品,售价12.4万元。</p> <p class="ql-block">  这几幅打眼一看以为是油画,厚厚油彩形成的凹凸不平和立体感非常逼真,这是刺绣大师采用精湛的刺绣技艺得以再现,将油画神韵跃然绣品之上,让人难以想象,钦佩不已。</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很多摆件和扇面,从绣品到框架的设计制作都非常精细,漂亮!</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用缂丝织出来的作品,据工作人员介绍,是艺人用多种颜色的梭子,按照图样一梭一梭织出来的,其难度让人瞠目。据称是与所有绣品工艺完全不同,独此一份的杰作,非常少见。</p> <p class="ql-block">  这猫咪的每一根毛都跟真的一样!</p> <p class="ql-block">  细细浏览一遍,意犹未尽,真是为这些艺术家的创意、技艺和辛苦付出点赞,同时听工作人员说,她们所八十年代拥有的国家级大师基本已做古,而现在技师队伍中年以上居多,年轻人比例不高,甚<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这门技艺后面的传承和发展忧心忡忡。</span></p> <p class="ql-block">  结束这里的游览,去参观民俗和园林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