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作曲家格林卡(1804-1857)作于1848年,管弦乐曲,同年在华沙首次演出。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作为主题加以发展而成。本曲为俄罗斯交响音乐的第一部典范之作。在管弦乐曲处理俄罗斯民间音乐素材这一点上是最早的成功范例,对后来的俄罗斯民族交响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柴科夫斯基说,它正像槲树孕育于槲果中那样,奠定了俄罗斯交响乐的基础。利姆斯基-柯萨科夫指出:“格林卡用《卡玛林斯卡亚》来告诉他的后代如何对俄罗斯民歌旋律进行交响性的处理。”这部作品鲜明地再现了俄罗斯人民的生活画面,是一部风俗画式的交响音画。 交响曲原名《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全曲由两首民歌:婚礼歌《从山上,高高的山上》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为素材创作而成,由两曲变奏构成,为双主题变奏曲。第一主题为婚礼《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全曲用一快一慢的民歌主题对置构成,以俄罗斯民间音乐特有的装饰性变奏和填充式的近代支声复调的手法加以展开。乐曲的引子用第一主题中的个别音乐构成,活泼而富有生气,接着呈示淳朴而扣人心弦的第一主题及其三次变奏,然后出现快速的卡玛林斯卡亚舞曲的第二主题及十三次变奏。经过简短的过门,乐曲又回复开始的徐缓的速度,再现第一主题及其第四至第六变奏。又一次过门之后,再现第二主题及其第十四至三十一变奏,最后用卡玛林斯卡亚舞曲的前半段作为尾声结束。在这些变奏中,主题结构和旋律基本不变,变化主要表现在音色的变化、声部形态的改变以及音量变化等处理上。<br> 婚礼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在俄罗斯广为流传,人们为新娘梳妆并送她过门时经常会唱起这首歌。这种悠长、略带哀婉曲调描述了娘家人对女儿出嫁的依依不舍心情,同时表达对未来无尽的遐想。<br> 《卡玛林斯卡亚》舞曲也在俄罗斯流传甚广,舞蹈与欧洲宫廷的圆舞曲不同,节奏非常快,一些环节要快速地转圈蹲着踢腿,舞蹈还特别讲究动作的稳和快,腿部尽可能地伸直。这类舞蹈本名叫做果帕克舞/戈帕克舞,是自古以来流行于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的民族舞蹈,并融入了浓郁的哥萨克风情。<div> 另有说法认为,果帕克舞就源于乌克兰的哥萨克人(哥萨克并非某个特定的民族,而更像是一种部落文化和生活方式),再被基辅罗斯的后裔——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div> 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之中,就出现过大段有关果帕克舞的详细描述。无论是保尔柯察金、谢廖沙这些红军战士还是白匪军队,他们一来兴致就会蹲下开跳,而小说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正是乌克兰人。<br> 在乌克兰“颜色革命”后的去俄化、去苏联化浪潮中,基辅郊区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已经被改成了学校。<br> 像西欧婚礼中盛行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和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一样,俄罗斯婚礼盛行《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不同之处是,按照西方的传统,新娘入场时要奏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新人步出教堂时要奏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而在俄罗斯,全程都用《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俄乌战争后,俄罗斯交响乐也被列入了制裁名单,真是匪夷所思! (为小女儿排练收集的音乐背景知识,2023年11月18日写於北京) <p class="ql-block">其它文章:</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teodb7p" target="_blank">我的中学老师 - 曾经沧海(序)</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tf9kqru" target="_blank">远方的大雁妳是否安好?</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urlp9uc" target="_blank">莫斯科纪行 - 序</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xpd78ya" target="_blank">一面之缘的神交—怀念杨乐</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xs14oeo" target="_blank">求职神器 - LetterAce</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ya6tztk" target="_blank">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 歌剧《沙皇的新娘》</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