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池河溯源

宝哥

<p class="ql-block">  鸭池河在清镇人的心目中,大多知道在清镇与黔西的交界处。然而,对于鸭池河源于何处?有多少条支流与之交汇?过境之后又归流哪里?大概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其实,要认识一条河流的特征,应该从其水文与水系两方面入手。说句心里话,我对于鸭池河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点的认识也只是一知半解而已,还停留在表面现象和认识感知上,更没有进行过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对鸭池河的水位变化,河流补给和流量大小,以及水系形态与流域面积等等都知之甚少。如果要完成鸭池河全貌的撰稿,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说句实在话,这次领题撰稿鸭池河我是存有小小私心的。因为,历史上的“水东”“水西”文化令我着迷,也让我有一种想要深入和探究水东水西文化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所以,一直以来对鸭池河就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想把鸭池河的来龙去脉弄个清楚明白。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清镇文史》第五期中有了对《猫跳河的诉说》撰稿尝试,从内心来说也想把鸭池河完整呈现给读者。</p><p class="ql-block"> 那么,就让我们以鸭池河为中心,追溯其流域及源头,跟随奔流不息的鸭池河水,一起走进她的深邃与神奇吧!</p> 乌江水系鸭池河 <p class="ql-block">  “清清丽江水,会让你沉醉,幽幽古道记录着那千年的秀美……。”嘴里哼着《纳西情歌》,心里想着鸭池河,歌词似乎就是对鸭池河最好的描述。也许就是我的一厢情愿,是对鸭池河一种从感性上的认知吧!更重要的原因是心里早就对鸭池河有一种神往已久的感觉,所以每次亲近她的时候才会感到她是那样的清澈见底,那样的令人流连忘返,那样的令人魂牵梦萦!</p><p class="ql-block"> 鸭池河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是乌江上游主干流上一段重要的河流。我们都知道,乌江在贵州境内是第一条大河流,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一条支流,历来是贵州最重要的水上通道。古时候从四川、重庆运送盐沿乌江逆水而上,进入贵州东部和湖南湘西;又将本地的桐油、生漆、五倍子、木材等土特产水运出境,促进了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种盛况持续了上千年,形成了一条历史悠久的“盐油古道”。从广义上讲,乌江流域跨云、贵、渝、鄂四省,较大的支流有猫跳河、清水江、湘江、洪渡河、芙蓉江、唐岩河等,流域范围覆盖46个县市区。从狭义上来说,乌江只是贵州境内一条河段,虽然横贯贵州中部及东北部,流域范围在毕节、六盘水,安顺、贵阳、遵义、黔南、铜仁等地,到洪渡向北约15公里处进入重庆,至涪陵汇入长江。但是,无论是地名或者江名,乌江在贵州境内只是一段河流而已。不过在贵州人眼里,乌江不仅是一处地名或者是一条河流名称,而且是贵州的地理标志,更是贵州人的“母亲河”。</p><p class="ql-block"> 诚然,鸭池河在清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处地理标,而且承载着深远的水东水西历史文化。历史上鸭池河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元明清时期成为水东水西的分界线。据有关资料显示,乌江发源于贵州西部威宁县乌蒙山东麓。从乌江发源地乌蒙山至长江口,全长1050公里,故又有人称之为“千里乌江”,这大概就是真正广义上的乌江了。千里乌江水系呈羽状分布,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流域内喀斯特地貌特征发育健全,形式多样。地势以高原、山地、中山以及低山丘陵为主。落差为1787.46米,平均比降1.02‰。由于地势高低差异较大,造就的切割之势显得十分强烈,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沿途既形成“无限风光在险峰”,又天然显现出一幅幅水墨画。因而乌江流域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既号称“乌江天险”,又名曰“百里画廊”。鸭池河位于清镇的西北部,是清镇与黔西的界河。在“千里乌江”里,鸭池河也只是一段不长的河流,在鸭池河之上有南北两条水源。两条水源在黔西、织金和清镇交界处的化屋基汇合后,开始称之为鸭池河。</p><p class="ql-block"> 对于鸭池河的水源,清代地理学家齐召南(1703年—1768年)在《水道提纲》中这样描述:“源出威宁州东北山西十二度一分极二十七度强。东流数十里,一水自南来会,东南流经赫章汛北。稍东有一河,合三水自南来会。折北流,曲曲而东八十里,与翟底河合后又有河自北来会。又东南伏大山下二十里于南麓流出。经七星关南,又东南流曲曲百三十里。至毕节县南境之大山而伏,二十余里,于东麓复出,曰天生桥东。稍北流,有落脚河,北自大定府西北合毕节诸水来会。又东经府南境八十里,有乌西河自北来注之,俗曰六归河。又东稍北五十里,有西溪河自北合二水来注之。又东流至黔西州南境,有柯拢河高家河俱自西南来合注之。又东南,有以麦河自西南注之。又东有三岔河西南自安顺府西合,以且海诸水来会。又北折而东,经鸭池汛北。”之后,鸭池河曲曲折折流经黔西、清镇、修文边界,然后继续向东北流经金沙、息烽、遵义境,最后进入乌江渡称为乌江。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是则陆广本以滴澄为源,鸭池既纳陆广,互受通称也。陆广又北经陆广城西,又北有陆广渡。又东北至修文北,养龙水口。又东北有乌江渡,渡北则遵义也。渡南有乌江塘,自塘南少西经养龙司,息烽城以达修文一百四十里。水至此,又变名乌江。”</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鸭池河是乌江流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鸭池河既是地名,亦为河流名。地名为河边的一个村寨名,河名为一段河流名称。只是人们习惯上把自黔西、织金和清镇交界处化屋基开始,到乌江渡为止都称之为鸭池河。其实,在鸭池河这条河流内不同河段有不同的名称。除了鸭池河本身的名称外,河流流经之处都有可能以地名命河名的情况。例如:鸭池河流经修文六广河段,就以“六广”命名为六广河。据《贵阳府志》载:“鸭池河自清镇界东北流至修文县西北界,又东北至吴公桥。右受滴沉水,既受滴沉,变名六广,亦作陆广。”这也许就是,河流命名的一般规律吧!</p><p class="ql-block"> 在弄清楚鸭池河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点之后,我们还要对鸭池河进行追根溯源,也就是要回答“鸭池河源于何处?”的问题。</p> 鸭池河上两源头 <p class="ql-block">  在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诗中,有名句叫“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于数千年的地壳运动,形成了地球上大大小小的湖泊江河,也就是有了“源头活水”的缘故,才使江河的流水源源不断。我们追溯鸭池河的源头,目的在于弄清楚她的“来龙去脉”。鸭池河上游有两处“源头活水”补给,南源补给水叫做三岔河,北源补给水叫做六冲河。只是因为有了两条水源的补充,才让鸭池河的流水滔滔不绝,绵延不断,奔流不息。</p><p class="ql-block"> 第一源头:南源三岔河及流域概况。</p><p class="ql-block"> 三岔河流域,发源于贵州西部高原乌蒙山脉东麓威宁县盐仓镇板仓村龙山梁子,以及营洞村石缸洞等地,海拔2040米。河流源头从龙山梁子以及石缸洞里涌出的清泉形成溪流,溪水汇集了沿途的地下水源和大大小小的支流近20条,通过可盖大坝至香炉山,南流经水城、纳雍、织金、六枝等县境,至普定后折向东北流,再经平坝、清镇境,在黔西县化屋基与六冲河汇合,汇合处海拔为860米,形成1180米的天然落差。在鸭池河清镇境以上,三岔河流域面积18610平方公里,主干流全长325.6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65立方米/秒,水能理论蕴藏量46.52万千瓦。</p><p class="ql-block"> 沿三岔河逆流而上,一直追溯到它的源头是每一个想了解鸭池河流域人的心愿。三岔河到簸渡河为清镇与织金县界河,簸渡河以上到大格支为平坝与织金县界河。之后,三岔河在普定县境内有夜郎湖水库,还有两条支流汇入夜郎湖中。过普定县湾寨村后寨之后,三岔河在龙河镇龙场村前寨进入六枝特区辖境。在六枝特区境内徐家湾和沈家寨处,有一条源自湾子头和水塘大坡的支流汇入。在六枝特区小河边和岔河处,又有一条源自水城区高家山和石包包的支流汇入。在六枝特区平寨村与丫口田之间,再有一条名叫衣龙小河的支流汇入。六枝、纳雍、织金交界处,又有一条源自纳雍县黑塘的支流汇入。之后,三岔河又在六枝、水城、纳雍境内曲折而上,在坡背后进入钟山区辖境。六盘水市钟山区牛鼻洞景区,有一名叫“出水洞”处有一伏流与三岔河交汇。至此,三岔河之上又分为两处主要源头。即西南方向的乌江源和西北方向的啊勒河。</p><p class="ql-block"> 一是西南源乌江源。自三岔河钟山区出水洞处伏流顺河处逆流而上,在钟山区境内河段经过金竹沟,过下扒瓦桥到疯子岩处,有一条源自石乌梁子,经过铜厂坡、木果镇、石厂村、闻家寨、新民村、平寨、彭家桥,在腾桥下与之交汇。自胡家冲大桥往上,过王家坝桥、莫城、大龙井、文阁河、水濂洞后,在祖家大沟和垮岩处进入威宁县境内。威宁县境内乌江源逆流而上,过腾桥村、照壁山、穿洞村、二塘镇驻地,又在白族村进入钟山区辖境。过大湾村、姑妈底后再进入威宁县境东风镇。过鲁章村、花鱼洞、聂家坟、勤光村、毛家沟、孔龙洞、炉山镇、擦耳岩,在可界村境内有一条源自盐仓镇徐家营盘的河流交汇。自可界村上至营洞村再到乌江源景点,乌江源景点之上龙山梁子的盐仓镇板仓村,就是乌江的发源地了。</p><p class="ql-block"> 二是西北源阿勒河。自三岔河以上钟山区的阿勒河村黄泥坡起,逆流而上就称之为阿勒河。阿勒河在钟山区境内,过保华镇蜿蜒曲折顺河而上,经双桥村、大麻窝村、凹仲村、蔡家坡、土角村李家寨、小河村、羊场村、打断龙等地,在踏土村黑寨进入赫章县境。在赫章县境内,经半边街村、拱桥村而上到板桥水库。又过下河街,经兴发苗族彝族乡政府驻地,过营盘寨村、中寨村等,才到源头阿西里西韭菜坪景区边缘。</p><p class="ql-block"> 第二源头:北源六冲河及流域概况。</p><p class="ql-block"> 六冲河又名六圭河或六归河,是鸭池河上游仅次于三岔河的一级支流。六冲河发源于贵州西部高原赫章县辅处乡兴旺村,地处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及云南省镇雄县西南部境内,是毕节市境内最大的河流,流经七星关区、纳雍县、大方县、织金县等地,在黔西化屋基与三岔河汇合。其流域呈西北东南走向,长宽比1:2,蘑菇状扇形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流域集水面积约10820平方公里,主干流全长273.4公里,天然落差1243米,河床平均坡降4.6%。水能理论蕴藏量约64万千瓦,可开发水能约49万千瓦。六冲河1万千瓦以上的支流有8条(包括干流),水能资源十分丰富。</p><p class="ql-block"> 六冲河伏流河段较多,盆地较少,河谷深切,河道沿途多为峡谷。主要支流有15条,按从上到下顺序排列分别是:妈姑河、六曲河、野马川河、岔河、红岩河、马场河、引底河、后河、伍佐河、白甫河、木白河、凹水河、班家寨河、织金河、普翁河。从左岸汇入的有七条,右岸汇入的有八条,其中较大的支流是白甫河和红岩河。红岩河发源于云南镇雄县东北部横山,沿毕节、赫章县边界汇入六冲河。红岩河河长76公里,流域面积1143平方公里,平均坡降约12.9‰,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8万千瓦;白甫河(落脚河)发源于毕节黄泥大娄山脉南麓,流域面积2364平方公里,河长约110公里,平均坡降约7.2‰,水能理论蕴藏量7.1万千瓦。</p><p class="ql-block"> 六冲河流域呈倒三角形状,上源宽大至河口逐渐缩小。域内有伏流河段达23处,长度约40余公里。15条支流中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7条,500平方公里以上支流4条。</p> 前世今生鸭池水 <p class="ql-block">  《管子•水地篇》对水的诠释:“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乃万物之本,生命之源,也是人类文明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在《清镇县志稿(方兴述要•水道)》中,对鸭池河水是这样描述的:“鸭池河,乌江之异名也。乌江源自威宁县迤逦西来,经毕节大定黔西至清镇。三岔河自南来会,是为鸭池河。”在《大定府志》中,也有这样的描述:“鸭池河一名鸭齿,亦名甲池。元史地理志之鸭水也。北岸石壁若城,东西数里,色皆頳赭。南岸土山,层迤而上,高可五六里,颇有竹林,或曰旧时之竹子岭。夷语不正,‘竹’易为‘甲’,‘子’易为‘池’,故呼甲池,甲池递化为鸭水。”这让我们知道,在元史地理志中早就有对鸭池河的记载了。自古以来,有水源的地方,就有人类活动。我们知道,贵州是少数民族大省之一,历史上活动在鸭池河一带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彝族、苗族、布依族等。对于鸭池河名称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与彝族相关联。有人说,鸭池河源于彝语“欧茨液”的谐音。因为“欧茨”是当地彝族家支名,“液”在彝语里是水的意思。所以河以族群命名,后讹为今名鸭池河。</p><p class="ql-block"> 鸭池河水环绕清镇境西北边界,在清镇境河段长68.5公里,沿岸河谷深切,峭壁悬崖,落差192.5米。河水穿山东行,劈出峡谷天险。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流量充沛,流态稳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是一大亮点。河上建有东风电站大坝,将河水一分两段,高峡出平湖。东风电站位于鸭池河“八仙过海”处,是乌江水电基地流域干流梯级开发第一级。1995年12月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为51万千瓦(3×17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24.2亿千瓦时。2004年初至2005年5月,电厂实施了增容扩容工程,机组装机容量增至57万千瓦(3×19万千瓦)。水库正常蓄水位970米,相应库容8.64亿立方米,总库容10.16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性能。坝址控制流域面积18161平方千米,占乌江流域面积的21%。</p><p class="ql-block"> 鸭池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建有索风营水电站。索风营水电站坝址位于黔西、修文交界的六广河段,为乌江干流规划梯级电站的第二级。上游35.5公里接东风水电站,下游距乌江渡水电站74.9公里。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1862平方公里,也在清镇的范围之内。枢纽工程由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身开敞式溢流表孔,右岸引水发电系统及地下厂房等建筑物组成。最大坝高115.80米,水库正常蓄水位837米,死水位822米,装机容量600兆瓦,保证出力166.9兆瓦,多年平均发电量20.11亿千瓦时。水库总库容2.012亿立方米,调节库容0.674亿立方米,为日调节水库。工程以发电为主,兼有养殖、旅游等效益。</p><p class="ql-block"> 有人把鸭池河梯级开发,称之为“乌江源三大连湖”。即东风湖(东风水库)、索风湖(索风营水库)和鸭池河上游的支嘎阿鲁湖(洪家渡水库)。因为三大连湖长有数百里,沿湖山水如画如诗般的画面,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名称,叫做“乌江源百里画廊”。东风湖位于黔西、织金和清镇的交界处,有水路连接织金洞。东风湖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山峡谷型,自然风光极为雄奇壮丽,素有“头上天一线,峡中水一湾”之称。上游到达织金县的红岩码头,下游到达东风水库大坝,水面长38公里,湖区库容10.25亿立方米。东风湖上游的支嘎阿鲁湖,位于织金县、大方县、黔西县和纳雍县之间,水域面积达80平方公里。有人形容其为“山,蜿蜒奇崛,连绵起伏;水,温润可人,柔若无骨”。东风湖下游的索风湖,位于修文、黔西之间六广河段,形成了有长约20余公里的峡谷风光和白马滩、龙泉阁、一线天、贾家洞、妲己池、月亮山等众多景点。</p><p class="ql-block"> 悠悠鸭池水,泱泱数千年,哺育了一方水土的人民,也孕育了一方灿烂的文化。紧靠东风水电站之下,便是鸭池河老街,也是1935年贺龙、萧克、王震率红二方面军抢渡乌江北上抗日,传播红色文化的地方。鸭池河渡口是黔西北数县通往贵阳的唯一通道,渡口文化的历史不知延续了多久?沿河两岸山高林密,山崖峥嵘陡峭,高处达数十丈,低处亦有数丈,河床时宽时窄,河深水险,水底暗流湍急。从渡口到北面的山顶上有大关、小关两个隘口,上山小路如登天梯,大路曲折盘旋,可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只是因为,鸭池河既是乌江天险,又是北上抗日通道。故而历史上有红2、6军团在鸭池河渡口强渡乌江时,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 那是1936年2月,红2、6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的率领导到达清镇卫城。为了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红2军团从各师抽调120多名经验丰富的侦察员组成侦察队,由排长王绍南带领前往清镇与黔西交界的鸭池河渡口。侦察队到达新店子后夜袭保警队驻地王家祠,80多名保警兵在睡梦中成了俘虏。在得知国民党在鸭池河渡口的防御部署后,侦察队兵分两路抢占控制渡口,迂回夹击鸭池河渡口西岸守敌。夺取鸭池河渡口之后,担任前卫的红2军团6师到达新店子,兵分三路控制渡口上游,直抵渡口,做好下游警戒。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侦察队顺利渡过鸭池河,一举歼灭了大关、小关的国民党守敌。并在渡口两岸的昌茂石、羊舔石之间架起了浮桥,成为鸭池河渡口有史以来第一座桥。红2、6军团顺利过河,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创建川滇黔新苏区创造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 其实,“水西”“水东”才是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两个名词,这与鸭池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上的“水西”“水东”名称由来,有着许许多多的记载。最早记载见于《元史•地理志》“大德六年(1302年),云南行省右丞刘深征八百息(媳)妇,至贵州科夫,致宋隆济等纠合诸蛮为乱,水东、水西、罗鬼诸蛮皆叛,刘深伏诛。”元代以后,以“水东”“水西”的相对应的称呼出现了,鸭池河就成为两者的划分大致河界。鸭池河以东称为水东,鸭池河以西称为水西。在《明史•土司传》中是这样记载的:“自蜀汉时,济火从诸葛亮南征有功,封罗甸国王。后五十六代为宋普贵,传至元阿画,世有土于水西宣慰司。”在元初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元世祖在贵州设置了八番顺元宣慰司,在水西地区设置亦溪不薛宣慰司,此时的水西称为“亦溪不薛”。在清朝道光时的《大定府志•旧事志》中,有这样的描述:“额归、普色盖当宋之末造,复侵有贵州,乃分其地为水东、水西二部。鬼主仍居水西,号罗氏鬼国。”</p><p class="ql-block"> 根据上述记载,我们知道“水东”“水西”没有一个明确的行政区域,在元代以前甚至连名称都还没有出现。在明代才有一个基本行政区域的大概轮廓,因此无法对“水东”“水西”行政区划进行明确分界。</p> 水东水西为水魂 <p class="ql-block">  鸭池河的深邃与神奇,在于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因为鸭池河的存在,才有了“水东”“水西”之分。那么,历史上的“水东”“水西”具体指哪里?“水东”“水西”对贵州历史发展有哪些影响?</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水东”宋氏和“水西”安氏的历史统治区域和时间上就略知一二。在明代贵州宣慰司统治区域内,从“水东”宋氏的历史统治区域来看,水东宋氏从唐初(公元620年)任蛮州刺史,明初受任为贵州宣慰使世袭,亲辖水东十二马头地,同时代管贵筑等十个长官司,并一度代管程番等十三长官司。十二马头遗址在今贵阳市乌当区和开阳县及黔南州龙里县和贵定县境,贵筑等十个长官司遗址分别位于今贵阳市各区和开阳、息烽县境,程番等十三个长官司遗址则位于今黔南州惠水县境。由此可见,历史上的水东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天贵州省贵阳市各区和开阳、息烽县境,也包括黔南州龙里县、贵定县和惠水县的大部分地方。</p><p class="ql-block"> 再从“水西”安氏的历史统治区域来看,“水西”古代属于卢夷国、夜郎国、罗甸国、罗氏国方国区域之内。此前及宋、元、明和清初年皆为阿哲家族即水西安氏统治,习惯上也称安氏统治地区为“水西”。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元顺元宣抚司为贵州宣抚司,以霭翠为宣抚使。次年,升贵州宣抚司为贵州宣慰司,诏霭翠位各宣慰之上。贵州宣慰使治所在贵阳,但管辖的地区大致包括“水西”“水东”两部分。“水西”部分为鸭池河以西、三岔河以北之地称为“水内”,有四十八土目。包括今天毕节市以大方县为中心区域的毕节东部地区的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金沙县和七星关区、纳雍县,六盘水市水城县、六枝特区的部分地域。“水内”是安氏的根基,是水西统治者的大本营,根据自然条件人们习惯上把水内分为“中水”即大方一带,“底水”即织金一带,“下水”即黔西一带,分别形成水西区域的三个中心,构成一个品字形。彝语称大方为“慕俄格”,织金为“毗那”,黔西为“默木果珠”。“水内”包括现在毕节市的大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 “水东”部分为鸭池河以东、三岔河以南之地称为“水外”,有“水外六目”,包括今贵阳市的修文县、清镇市以及安顺市的平坝、普定的大部分地方。“水外”为水西的“外藩”,与水东宋氏统辖区域犬牙交错。明末,奢崇明、安帮彦起义,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被平定以后,朝廷招抚贵州宣慰使安位。次年,安位献出了水外六目之地,明朝廷降安位为水西宣慰使。这样一来,历史上“水东”的行政区域大致为今天贵阳市各区和开阳、息烽县境,也包括黔南州龙里县、贵定县和惠水县的大部分地方。“水西”的行政区域大致为今天毕节市以大方县为中心区域的毕节东部地区,即大方县、黔西县、织金县、金沙县和七星关区、纳雍县,六盘水市水城县、六枝特区的部分地域,以及贵阳市的修文县、清镇市以及安顺市的平坝、普定的大部分地方。</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不仅要问,历史上“水东”“水西”的存在时间有多久呢?据相关资料显示,“水东”地区在宋氏的统治下,直至明末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崇祯四年,以洪边十二马头地改土归流,崇祯乃取名“开科”的“开”字赐名开州。元代杨家寨,明代被水西土著占领聚集开场并取名开科龙场,即今开阳县城。宋氏在水东地区世袭600年的统治终结。“水西”地区在安氏的统治下直至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延续了1474年的“水西”土司世袭传承终结。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总督王继文以土司安氏为官民之要害,朝廷之隐患为由,请命停止土司世袭,改土归流。至此,水西徒有其名,不再有土司统治,安氏统治“水西”地区的历史从此结束。</p><p class="ql-block"> “水东”“水西”的文化内涵应该在哪里呢?“水东”文化是宋氏土司从唐初到明末(公元620—1630年)统治水东地区千余年时间里形成的,是由布依族文化和儒家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并吸收了苗族等其他民族文化成分而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水东文化的核心是水东宋氏土司文化,即以水东宋氏土司为代表的布依族文化与儒家文化千余年交流融合而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既包括水东宋氏土司衙门、土司官寨、土司墓葬、土司庙宇、土司建筑和土司遗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布依婚俗、刺绣、蜡染、医药、服饰、酿酒和六月六歌节及龙灯、花灯、阳戏、地戏、芦笙舞、剪纸和书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水西”文化包括安氏土司统治水西地区以来,由彝族文化与儒家文化相互交融,吸收各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属于贵州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植于鸭池河以西的区域的文化。在“水西”文化里,有深明大义的彝族首领济火,为诸葛亮南征献粮开道,受封创建了部落之邦——罗甸王国;还有巾帼女杰奢香夫人,为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开九驿以通中原,声震明王朝;更有水西人击碎了吴三桂搞民族分裂的图谋的历史;再有庄重气派、古朴典雅的大屯土司庄园,铸成了一块解读水西文化、研究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水西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水西文明,使水西成为彝文化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们追根溯源鸭池河总算是告一段落。其间,思绪好比脱缰的野马,跟随奔腾不息的流水,在“千里乌江”上走了一圈,在“百里画廊”里逛上一回。又犹如进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之境,深入一次鸭池河的前世今生,感受一回水东水西文化的精神轮回。最后,似乎还有一种“诗人”的感觉,借用太白“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的诗句,释放一下愉悦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一直梗在心里,怕不能完成撰稿任务的担忧与焦虑,算是有所释怀了。故而把撰稿的过程归纳成几句不成诗的诗句,算是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也算是给本文有一个小小的交代吧!</p><p class="ql-block"> 梦绕魂牵鸭池水,</p><p class="ql-block"> 追根溯源鸭池河;</p><p class="ql-block"> 前世今生东流水,</p><p class="ql-block"> 水东水西为水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