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吴承恩故居

张佑高

<p class="ql-block">  久违了,梦里依稀的吴承恩故居!</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三年,三十年前到过淮安,前去参观周总理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工作才第三年,爱园二中唐校长带我们一起去的。当时我想到了吴承恩故居,因喜欢看名著《西游记》,就很想去了解一下。</p><p class="ql-block"> 可是,跟随学校教职工,二三十人一起去的,不太方便,况且有人说还要到淮安楚秀园,所以去吴承恩故居哪有时间啊,只好望着吴承恩故居的方向,悻悻而回了。</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四年,唐校长又带我们去游连云港花果山。到山门口,见到一尊高大魁梧的吴承恩玉白塑像,想起了神通广大、家喻户晓的齐天大圣,我就更想去吴承恩先生的故居看一看了。</p><p class="ql-block"> 日月如梭,到了二零一四年,我时任学校团委书记兼报道员,和几位领导老师组织四五十个学生,再一次去周总理纪念馆游玩,还去了楚秀园玩玩。我拍了近二百张照片,回来翻看一张张照片,就是没看到一张照片是吴承恩故居的,遗憾满满。</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今天周五,我有早读课,就走进了三(2)班。在巡视查看时一回头,瞥见了马建国同学桌上,放着一本《西游记》,足有40毫米厚。拿手里掂量掂量,足有150克重,封面是精装腊纸。翻开封面,看到一段简介:</p><p class="ql-block"> 吴承恩(约1500年一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但成年后却在科举中屡遭挫折,于嘉靖中期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他在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写就了流传千古的佳作——《西游记》。</p><p class="ql-block"> 我在敬佩之余,想到吴承恩先生为什么能有如此杰作,为什么能有如此成就?如果科举考试顺利,如果官场仕途得意,如果不是屡试不爽,屡遭挫折,拒绝仕进,他还可能有这部名著吗?</p><p class="ql-block"> 人生无坦途,有时难免会有挫折。但是,有时挫折不一定是坏事,上帝给你苦难,也给你坚强;上帝关闭一道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p><p class="ql-block"> 听到下课铃声,我走出教室,怀着对大文豪吴先生的一种敬意,写下一首小诗:</p><p class="ql-block">《挫折》</p><p class="ql-block">汝忠聪慧少年志,</p><p class="ql-block">博览群书科举愁。</p><p class="ql-block">赴浙宦途颇困顿,</p><p class="ql-block">闭门绝仕著西游。</p><p class="ql-block">注:汝忠,明代吴承恩。 </p><p class="ql-block"> 如今,参观吴承恩故居的遗憾,有三十多年了。一次,听到去过吴承恩故居的老教师说,门口有一口井,是老道士看风水选中的,多少年来,无论怎么干旱都有水,雪清雪清的,一眼能看到底。来看故居的人太多了,缕缕不断,走到井边,都会投币在里面,井底看真亮亮的,很多钱,有人说到年底,能捞到一水桶钱。</p><p class="ql-block"> 这更激起了我的游玩兴趣!真中了一句话,越不易达到的越有价值,越实现不了的越有刺激,就像带着独特香料的钩上鱼饵猛地伸过来,对我产生了一种很强的勾引力!</p><p class="ql-block"> 今天看到这本名著,就像一把火噗地点燃了我想去看看吴承恩故居的汽油火炬!</p><p class="ql-block"> 淮安离我很近,我却离吴承恩故居很远,走了三十多年的漫漫长路,还在路上走着。</p><p class="ql-block"> 就像小时候想看《西游记》小画册一样,就爬树上捋桑叶喂蚕,揪桑枣卖钱,有了钱买到小画册就读看起来,藏在草垛里,屋角里,一看一个晚上,比中秋节吃的糖饼还甜。 可是至今未去,仍是遗憾。路虽长,行则将至。让我对这句话产生了怀疑。</p><p class="ql-block"> 因为学校工作和家庭生活,人情来往和社会活动,一件件事情就像铁窗上的一根根钢丝,把我牢牢圈住在一个不大的县域里。</p><p class="ql-block"> 有梦才有期待,但愿啥时候能机缘巧合,去吴承恩故居参观一下。</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