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西湖之茅乡水情

浪迹杭州

<p class="ql-block">茅乡水情是对新西湖的总称。它东临杨公堤,南至龙井支路,西接龙井路,北为南京军区杭州疗养院。这里也常被人们呼“茅家埠”。实际上是茅家埠村的“下茅家埠”,但一直没有人这样称呼。</p><p class="ql-block">茅家埠有很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是连接西湖和灵隐的纽带。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展示了茅乡水情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茅乡水情最美丽的风景集中在湖区的北面,也就是上香古道两侧。这里有丛林绿地、林中小道、清溪荷塘、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林绿水碧,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如时间充裕,还可走进农家小院,赏尝当地小吃,细品西湖龙井,聆听灵隐钟声。吃饱喝足,与亲朋挚友漫步湖边,看游船摇曳、残荷映波、水鸟疾飞,感受着更多的野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走进杨公堤卧龙桥西南入口,面前是一条丛林小径。幽静的路上,游人或轻声低语,或亭中小憩,或摆姿拍照,或静观鸟鱼……</p><p class="ql-block">石砌的小路有的旁湖,有的穿林;也有低低的木栈道飘在绿草之上,踩上去很有质感。</p><p class="ql-block">沿途行走充满着自然的气息,无论是安静地散步,还是出游寻乐,都是一种极为难忘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环湖小路由整齐的青石板铺成,自埠头蜿蜒向西,在林中曲曲折折;越过湖西的河卵石滩转向东,就是由一长串大石头摆成的栈道,北方称为“搭石”,胆小的人走起来犹犹豫豫,胆大的人则是“水上飞”。</p><p class="ql-block">湖南岸与龙井支路之间的一大片草坪,是休闲的好地方。游人在此搭帐篷、赏秋水、侃大山、喝啤酒,看书听歌,亲子亲水,好不惬意!</p> <p class="ql-block">进入茅乡,你会走过众多且造型各异的亭子:四角亭、八角亭、孪生亭、圆形亭;有的菖蒲苫盖,有的青瓦铺顶;每个亭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芳桂亭、清壑亭、凝紫亭……</p> <p class="ql-block">有一长排廊亭,朱柱黛瓦,立于湖边水上,从侧面看像一艘大船,船头正对着玉涧桥,好像要从桥下驶过。这就是上香古道旁最让人流连的“黛色参天”亭,重檐八角攒尖顶,亭廊结合,廊台一体。全木制,亭内南北两侧装有长椅。</p><p class="ql-block">“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p><p class="ql-block">站在“黛色参天”亭台北看,透过壮硕的玉涧桥,碧水微波,小舟成片;南望新西湖,近水如镜,湖水漾漾,波澜不惊,远山含黛,林木叠翠,随风摇摆。这里水阔山远,绿荫映碧水,鹭鸟低徘徊,野鸭游如梭,游船慢摇曳。</p><p class="ql-block">如你闲来无事,在亭内可坐可躺,可诵可吟,可歌可舞,还可静坐看斜阳。</p> <p class="ql-block">新恢复的上香古道主要集中在杨公堤和龙井路之间。路上除了亭子还有形状各异的桥——新桥老桥移民桥,桥桥连着上香古道。</p><p class="ql-block">新社会新时期给上香古道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了游客寻幽访古和体验传统民俗的文化走廊。</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香古道旁的三组铜雕。</p><p class="ql-block">一对中年夫妇,男人推着独轮车,妻子坐在一侧,另一侧篮子里装满了香和祭品;在他们身后,一对天真无邪的童子,手牵手高兴地跑在香道上,后面跟着虔诚的祖母,一边走,一边祈祷。</p><p class="ql-block">在祖孙雕像的后面,还有一组雕塑:一豆蔻女孩和她面带沧桑的母亲。女孩的脸上漾出一种渴望,而饱经风霜的老母亲表情呆木,仰望灵隐似诉说苦衷,请佛祖怜悯保佑;姑娘拉着母亲的袖子,提醒母亲速速赶路。</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古时上香路上常见的情景。据说,每到上香之日,太湖流域的杭、嘉、湖、苏、松、常州等地农民及杭城士民成群结队,到灵隐、天竺进香、请愿、祈福、保蚕。香路整日堵塞,人如川流,摩肩接踵,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据明代学者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述:“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p> <p class="ql-block">上香古道上有两座牌坊。一座在茅家埠船埠头;一座在村西,龙井路旁。</p><p class="ql-block">这是茅家埠地标性牌坊。在古代,各类香客到灵隐天竺上香朝拜,有钱人在西湖湖滨租一小船,摇曳到此停泊上岸,走近迎面的一座牌坊就正式进入上香路了。牌坊上有对联:“古寺遥通中天竺又上天竺 ,长堤回望里六桥连外六桥”。走过牌坊回望,牌坊的另一面复有对联:“渡湖海江河登岸不唯通佛国,来东西南北安心自可悟禅机。”这是对烧香拜佛的朝圣者的心理暗示和提醒——人生道路不止有一条,靠人靠神不如靠自己。</p> <p class="ql-block">出茅家埠,还有一个牌坊坐落在上香古道上,牌坊上写到:佛国行香是万年黎庶遗风古道遥通三竺去,圣湖迎客正一片桃花春水扁舟撑出六桥来。横联“暖风净宇”;另一面也有对联:通利桥边柳色含烟明镜里,茅乡边上钟声和月翠微间。横联是“乐情在水”。</p><p class="ql-block">各位看官慢慢品鉴,一定能悟出寓意。</p> <p class="ql-block">游览茅家埠,建议您到“都锦生故居”走一走。</p><p class="ql-block">都锦生故居位于茅家埠埠头口。都锦生生于1897年,茅家埠本地人,是我国爱国实业家、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创办人、丝绸织造织锦的开山鼻祖。早在上世纪初就在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多次参与国礼制造。</p><p class="ql-block">故居由祖屋、作坊、陈列室、纪念室组成,展示着都锦生艰苦创业、实干爱国的人生经历,以及江南的丝绸文化。</p> <p class="ql-block">醉白楼位于茅家埠西南角。相传唐元和年间,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喜欢喝喝小酒转转西湖。 当时有个闲士名赵羽在茅家埠湖西岸边造了一座酒肆。有一天,白居易偶然经过,发现在这碧水青山之间,竟然还有如此雅致之处:晨看杨柳拂风,夜赏渔舟唱晚。 老白肚里酒虫抬头便忙往酒楼走去。 赵羽看到“领导”大驾光临,立马好酒好菜招待。两人品茶饮酒相谈甚欢,毫无官民之分,反倒觉得有些相见恨晚之意。 白居易在此“痛饮竞日”,赵老板就乘机提到了“楼名难求”的遗憾。说这酒楼在杭州虽然声名鼎沸门庭若市,但美中不足,一直没有拿的出手的楼名,只因它是文人骚客聚居之地,怕草草起的店名,不能涵盖尽此意境。 白居易听出了老板话中有话,也没扭捏,便当即挥毫题字“醉白”,免费给酒楼注册了商标。从此“醉白”被此酒楼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随着“西湖西进”工程的拓进,2003年复建醉白楼以纪念白居易。醉白楼便被定格为新西湖的历史文化景观,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将大气的盛唐古风和精致的江南园林意蕴天然合一。</p><p class="ql-block">游人在此可品酒赏景,体验古代文人寄情山水、潇洒放逸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出茅家埠过龙井路,就是满山的龙井茶园。被茶农侍弄的整齐划一的茶树,一簇簇,一排排,一块块,似一盏盏清香浓郁的龙井茶摆在案头。好一幅唯美的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行走其间,或引吭高歌,或低吟轻唱,或静静地回首往事,或甜蜜地展望未来。</p><p class="ql-block">毫无拘束的放飞自我,悠哉悠哉!</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