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根据G2002“一对一”精准帮扶培训送教下乡日程安排,我们数学团队在组长黄鹤和张书喆老师的组织下,于2023年11月6日开展了龙沼片区“问题诊断”线上主题研修活动。</p><p class="ql-block"> 研修活动主题是“导学自学互学设计能力提升问题诊断”。此次“问题诊断”主要目的是:通过问题诊断,找出学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本学科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重视新课标和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为打造高效课堂服务,学以致用。采取的模式为:走进课堂、调研需求、诊断问题。</p> <p class="ql-block">一、11月6日数学团队龙沼片区线上培训安排表:</p><p class="ql-block">上午8:00一8:30调试设备、签到</p><p class="ql-block">8:30一9:10说流程设计:孙华雪 吴琼 张静</p><p class="ql-block">9:20一10:20</p><p class="ql-block">说课:徐晓伟 刘月 李莹 王素娟</p><p class="ql-block">10:30一11:30</p><p class="ql-block">微课例:靳林、齐文胜 肖扬 房佳莹 段维佳 王艳君</p><p class="ql-block">1:30一1:40签到</p><p class="ql-block">下午1:40一2:30说课、微课例的10名学员结合"问题诊断"观察量表,对说课教学流程设计的学员评课议课 , 梳理问题。</p><p class="ql-block">2:40一3:40</p><p class="ql-block">导师团队评课议课梳理问题发现问题。</p><p class="ql-block">3:50一5:00专家微讲座</p><p class="ql-block">二、结合问题诊断量表进行评课人员分工:</p><p class="ql-block">量表1:徐晓伟 刘月 </p><p class="ql-block">量表2:李莹 王素娟</p><p class="ql-block">量表3:靳林 齐文胜</p><p class="ql-block">量表4 : 肖扬 房佳莹</p><p class="ql-block">量表5:段维佳 王艳君</p> <p class="ql-block"> 首先,由龙沼小学孙华雪、海坨二小张静和海坨学校吴琼三位老师分别对《梯形的认识》、《解决问题》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教学流程设计的分享。她们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情境,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验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加深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我们学员和专家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其次,龙沼片区其她10位教师进行了说课和微课例展示。在说课和微课例展示过程当中,都能够体现出《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是根据教学情境围绕“四能”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较好的落实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实践。如:海坨学校刘月老师的“转化思想”,龙沼小学肖扬老师的和海坨学校吴琼老师的“猜想-验证思想”及海坨二小张静老师“数形结合”思想等。</p> <p class="ql-block"> 然后,按照日程安排程序,由10名学员结合“问题诊断”观察量表,对教学流程设计的学员评课议课梳理问题。这十名学员当中绝大多数为年轻的特岗教师,她们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深厚,教育教学理论扎实,能用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相信不久的将来,通过这种“研课磨课”主题研修活动的历练,她们的成长将是飞速的!后生可畏,将来可期!</p> <p class="ql-block"> 接着,数学团队成员对龙沼片区学员的设计流程、说课和微课例进行了评课议课,梳理问题:一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知识获得的结果,更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在知识获得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二是在落实教学设计有效性方面,不但要备教材、教参,而且更要备学生备学情,这样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三是“自学指导”设计的不清楚不明确;四是教学目标依然围绕“三维目标”进行设计,没有体现出核心素养目标要求。</p> <p class="ql-block"> 最后,由数学团队进行了“问题诊断”,梳理出了三个问题:1.通过情境创设,如何设计好“自学指导”。2.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互学”达到有效性。3.机械的套用“自学指导”的可行性。</p> <p class="ql-block"> 本次“问题诊断”阶段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教育教学设计思想的碰撞下,大家明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也产生了教育教学设计的灵感及思路,梳理出“问题诊断”,为下一步的“专家引领”活动做好了铺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