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诗词论丛(第146期)

大圣

<p class="ql-block">编者按语:</p><p class="ql-block">阜新市诗词学会成立35年来,在各级学会组织领导和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如今诗词社团组织星罗棋布遍及城乡,创作队伍如火如荼不断壮大,诗词作品与日俱增累若繁星,出版的集体诗集个人专集数以百计方兴未艾。但是作为诗词艺术之一翼的诗词评论与另一翼的诗词创作比较,显然有些薄弱,对已有的评论队伍和评论成果也没有像对诗词作品那样重视和宣传。为弥补这一缺憾,我们准备收集、整理既有的诗词论文、点评、序跋、纪实文字,冠名为“阜新诗词论丛”陆续编发。这是阜新诗词界的工作记录,是对诗词评论者辛勤劳动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发展诗词评论队伍的动员。希望它能够在理论指导、创作导向、汲取经验等方面对诗友们有所帮助和启发 。</p><p class="ql-block"> 何芜</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0日</p> <p class="ql-block">邱新野题字</p> <p class="ql-block">《唐诗三百首》韵律浅析·前言</p><p class="ql-block">刘玉富 </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编写要旨</p><p class="ql-block">唐朝,是盛产诗人和诗歌的时代。唐诗是中国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与今体诗的高峰。据载,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编撰的《全唐诗》,共收录诗人2200 余位,诗作48900余首。其实,这个统计并不准确。近年来,一些学者做过精细统计,并对《全唐诗》进行增补,较为准确的数字是:唐诗作品存世计55730余首,句3060余条,诗人约3700 至3800位。</p><p class="ql-block">唐诗浩如烟海,我们不可能全部阅读和鉴赏,因此,历代学者都有精选编著。清乾隆年间,以蘅塘退士署名的《唐诗三百首》,选入唐代诗人77位,诗作321篇。这是最具代表性的佳作,通俗易懂,广为流传。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精选了190多位诗人的名篇佳作 1100 余首,并逐篇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鉴赏和剖析,可以说基本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此外,现代学者关于《唐诗三百首》的译著也是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人们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与鉴赏越来越迫切,也越来越趋向更高层次。一些专家学者对诗词格律做过很多专门论述,如王力先生著有《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启功先生著有《诗文声律论稿》等。这些专著,对研究诗词格律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在学习前辈关于诗词格律的论述后,受到很深的启发。特别是在研读《唐诗三百首》时,觉得有必要对其韵律进行解析,以便给读者学习唐诗韵律提供方便和帮助。另方面,《唐诗三百首》的编撰,也为我们探讨唐诗韵律提供了载体。尽管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在诗篇的选择上还存有个人的爱好和偏见,如杜甫和李商隐的诗多,而李白和白居易的诗少;也有的著名诗人和著名诗篇没有收录,如李绅的《悯农》;也有的对作者考证不细,诗篇存在张冠李戴的问题,如李频的《渡汉江》应为宋之问之作,等等。但是从总体上说,《唐诗三百首》是按照唐诗的不同风格和体裁选编的,其中既有古体诗,也有格律诗,还有乐府诗。可以说内容广泛,体裁完备,风格各异,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涵盖了唐诗的全部形式和类别。通过对《唐诗三百首》进行韵律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唐诗使用韵律概况,了解不同诗体使用韵律的不同,进而了解唐代诗人对韵律运用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从而提高我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也为我们探索如何继承与发展古典诗词提供有益的帮助。</p><p class="ql-block">《唐诗三百首》版本繁多,各诗家收录的唐诗数量不尽相同。《唐诗三百首》韵律浅析采用的是陶文鹏、吴坤定和张厚感三位先生共同译注,2016年11月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收录诗的数量为321 首。</p><p class="ql-block">为了使读者与原著相对照,该书总体上按照原著的编排顺序,即按五言和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顺序编写。但是,每一种诗体在韵律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形式。我们在分析每一种诗体时,打破了原诗的前后顺序,把韵律相同类别的诗放在一起,并对每一首诗进行分析,使读者清晰了解不同类别的诗韵律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及格律特点。</p><p class="ql-block">考虑到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注释较多以及本作品的论述重点,也为了防止雷同,《唐诗三百首》韵律浅析只对每一首唐诗作简洁解释,让读者简要了解诗的大意,而不过多加注,也不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过多分析,其重点是解析韵律。</p><p class="ql-block">为了使读者清晰了解唐诗韵律,诗的韵脚均用黑体字,并用符号标注。对格律诗,按照诗谱和《平水韵》的字音添加平仄符号:“—”代表平声,“|”代表仄声,“+”代表可平声也可仄声;“⊙”为押平声韵,“△”为押仄声韵,“▲”为押入声韵。诗中的入声字,特别是在一些节点位置上的入声字,均做了说明。一些现在属于平声的入声字,如“一、七、十、白、湿”等,都-一标出。诗中有一些古声调与现在声调不同的字,还有一些同字不同音和同字不同义的字,也都做了说明。如“看”,古时为两读音,可以读 kān,也可以读kàn;“胜”,可以读shèng,也可以读shēng;“重”可以读 chóng,也读 zhòng,等等。对这些字都根据诗意加注了拼音,以防误判。凡是用拼音标注的字,都可在《平水韵》中查到相应的韵部。</p><p class="ql-block">乐府诗单独成章加以论述,以便使读者对乐府诗的整体了解和感受。</p><p class="ql-block">我们学习唐诗,其目的是继承与发展唐诗的优秀思想和艺术特色,古为今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用《平水韵》来解析唐诗韵律</p><p class="ql-block">押韵是中国诗歌的特性,也是中国诗歌最基本的要素。从产生诗歌的那天起,押韵就伴随而生。唐诗的押韵可以用《平水韵》来解析。可能有人要问,《平水韵》产生于宋代,唐诗押韵怎么会用《平水韵》解析呢?这与古韵的继承与发展有关。</p><p class="ql-block">在古代,随着诗词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韵书”。人们写诗都是在韵书规定的韵部中选字用韵。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韵书叫《声韵》,为三国时期魏国人李登所撰,但原书现已失传。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叫《切韵》,是由隋代人陆法言编撰的。《切韵》是在《声韵》基础上编撰的,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共5卷,分为193 韵。《切韵》在隋代虽没正式定为官韵,但也被官府认可。到了唐初,《切韵》被定为官韵,并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唐代,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唐人孙愐著有《唐韵》。《唐韵》其实是《切韵》的增修本,全书共5卷,195韵。《唐韵》的出现,使韵书日臻完善,具有辞书和字典性质。宋代产生了《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共5卷,206韵,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这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广韵》是对《切韵》和《唐韵》的继承。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又开始重修《广韵》,皇帝赐名为《集韵》。《集韵》也是206韵。金代人王文郁于公元1227年编了一部《新刊韵略》,为106韵。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刘渊集前人韵书之大成,编撰了一部《任子新刊礼部韵略》。因作者是江北平水人,后人也就称该书为《平水韵》。该书分韵107部。清朝康熙年间,官修韵书,以《平水韵》为准,编成《佩文诗韵》,分为106部,为至今还在使用的韵书,也是被大家特指的《平水韵》。</p><p class="ql-block">在唐代,诗人写诗当然是按当时的韵书,即《切韵》和《唐韵》。《平水韵》虽然产生于宋代,但由于《平水韵》是在历代韵书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也是在历代韵书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可以说它涵盖了历代韵书的合理内容。因此,尽管《平水韵》产生较晚,但唐诗使用的韵部也都涵盖在《平水韵》之中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平水韵》来解析唐诗韵律。</p><p class="ql-block">综上可见,韵书的继承与发展一直没有间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声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的声韵与古代汉语声韵已有很大不同。现在兴起的《中华新韵》是按照普通话,即现代汉语标音而编成的新韵书,与《平水韵》是不同的,主要是两个时代的人发音不同。现代人发音的四声是: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古人发音虽然也是四声,但四个声调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古代汉语的平声包含了现代汉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古代汉语的上声与现代汉语的上声相同,古代汉语的去声与现代汉语的去声相同,古代汉语的入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原来的入声字均纳入现代汉语的四种声调之中。原来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平声的,纳入现代汉语的阴平声和阳平声之中,属于仄声的,纳入现代汉语的上声和去声之中。较之历代韵书相比,《平水韵》已经简化了很多,但是如果用现代汉语分析《平水韵》,问题还不少,即:一是入声字很难辨认。其难点是很多现在的平声字,在《平水韵》中是入声字,是按仄声用的。如“一、七、八、十、白、屋、竹、哭、发、节、洁、出、石、国”,等等,还有很多。这给我们现代人按《平水韵》写诗和欣赏古诗词带来很多困难。二是韵部划分过细,仍然还有106个韵部。如果用现代汉语对《平水韵》的韵部进行分析,有很多是相同的。例如《平水韵》中的“一东与二冬韵部”“一董与二肿韵部”“一送与二宋韵部”“三江与七阳韵部”“五微与十灰韵部”,等等。当然,这些韵部的划分,可能是按照当时的发音特点而定,在当时这些发音可能是不同的。而现在,我们用现代汉语去分析这些韵部,它们的韵母是相同的,有的甚至声母和韵母都相同。古人对格律诗的押韵相当严格,这些现在看来是同韵,而在古代却是不同韵,是不能混用的。三是由于古人与现代人的发音不同,把现代汉语中不是一个韵部的字编到了一个韵部,造成读起来不和谐。例如,在《平水韵》的上平声“十灰韵部”中,“回和来”“台和堆”“灰和猜”等,按现代汉语(即《中</p><p class="ql-block">华新韵》)来说都不是一个韵部的字,但却划在了一个韵部。一些不了解《平水韵》的人在读古诗时,常常感到很多古诗不和谐,有的甚至会误以为古人写诗很随意没有章法,其原因就在这里。例如,</p><p class="ql-block">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p><p class="ql-block">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p><p class="ql-block">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按《平水韵》而作的诗,韵脚是:“回、来、开、梅”,为上平声“十灰韵部”。我们现在读这首诗时会感到有一点不和谐。主要是在这首诗的韵脚中,“回、梅”两字与“来、开”两字的韵母是不同的,在《中华新韵》中属于两个韵部。所以,现代人读这首按《平水韵》作的诗当然就会感到不和谐了。</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格律诗的产生与发展</p><p class="ql-block">格律诗大约产生于南北朝,定型于唐代。早在汉代,产生了一种诗体叫“柏梁体”,属于七言古诗的一种,要求句句押韵。据说是汉武帝在柏梁台上和群臣共赋七言诗,每人一句,句句用韵。后人即把这种七言体句句用韵的诗称为“柏梁体”。应该说“柏梁体”诗是七言诗的最早形式。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公元483至493年),产生了一种新诗体,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主要特征,被后人称为“永明体”。他的创始人是周顒、沈约、谢朓等人。所谓“四声”即《平水韵》中的“平、上、去、入”四声。这是一大发明,如果没有“四声”就不可能产生韵书,也不可能产生《平水韵》。所谓“八病”是指在声律上避免出现“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这对增强诗歌的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积极意义。但“八病”之说过于苛刻,也带来一些弊病,后人也难以做到,即使是沈约、谢朓等人也没有完全遵守。“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格律诗有了雏形,可以说是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的一次关键性转折,为唐代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进入唐朝,格律诗就开始兴盛起来,初唐时格律诗就基本成型。如初唐诗人骆宾王、杜审言、沈佺期等,都写过很多格律诗佳作。例如骆宾王的五律《咏蝉》:</p><p class="ql-block">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p><p class="ql-block">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p><p class="ql-block">这是一首符合格律要求而作的诗。</p><p class="ql-block">又如杜审言的七绝《渡湘江》:</p><p class="ql-block">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p><p class="ql-block">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杜审言被贬官流放途中写的,是一首见景生情之作。诗的大意是:回想起当年,春日迟迟园林如绣快乐旅游,而今天却处境可悲,今春的鸟语花香不能使人快乐,却让人感到流放边疆的哀愁。独自可怜离开京城向南方流放,而滔滔湘江水却往北方流去。</p><p class="ql-block">该诗的“昔、独、国”是入声字,按仄声用。这首诗首句押韵,韵脚是:“游、愁、流”,为下平声“十一尤韵部”。该诗平仄相对、相粘无误,也是一首完全符合格律要求而作的七绝。</p><p class="ql-block">以上这两首诗,在格律诗刚刚开始成熟的初唐就这样完美无瑕,是难能可贵的。</p><p class="ql-block">初唐以后,经过盛唐和中唐,格律诗就已经定型了。这时,人们为了区分两种诗体,把格律诗称为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把格律诗以外的诗体称为古体诗。在格律诗没有定型之前,人们写诗没有格律限制,除押韵外,其他都比较随意。大量古体诗都是初唐和盛唐以前产生的。盛唐以后,人们更注重写格律诗,目的是追求诗的韵律美,但写古体诗也一直没有间断。</p><p class="ql-block">有些诗人甚至是很有名的诗人,如李白和杜甫,在坚持写格律诗的同时,也会有意写一些古体诗。另外,也有人独出心裁,创作出有别于格律诗但也称为格律诗的诗体,如“折腰体”。这种诗体,在平仄上有意中间失粘而诗意不断。还有些古体诗虽然不拘平仄和对仗,但由于受格律诗的影响也用常见律句,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当然,这样的诗还是古体诗。它和格律诗的区别就在于两种诗体对格律的要求不同。格律诗虽然成熟于唐朝,要求比较严格,但纵观每一首唐诗会发现,在唐代的格律诗中也有一些没有完全按格律要求而作的诗。比如,律诗要求对仗,除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外,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但在唐诗中,有的一联对仗,有的两联对仗,也有三个联对仗。具体讲,有的颔联、颈联对仗,有的首联、颔联、颈联都对仗,有的首联和颈联对仗,而颔联不对仗,有的颔联不对仗,只有颈联对仗,个别还有尾联对仗的,也有一些对仗不工或半对半不对的,等等。在对仗的形式上,唐诗中主要有工对、宽对、流水对、借对、当句对、叠句对、叠字对,等等。也就是</p><p class="ql-block">说,在律诗中,颔联和颈联对仗是基本要求,但诗人也可以变通,有很大的随意性。事实上,对仗一味求工有时会损害诗意,也是不可取的。即使是现在,写诗也重在诗意,切忌玩花架子,搞文字游戏。在《唐诗三百首》的格律诗中,有一些对仗并不完全符合基本要求,此外还有变体诗,甚至是某一两句违背格律要求的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在唐代,虽然产生了格律诗,但是并没有人给格律诗下过定义,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诗人们写格律诗当然是越精越好,这也为后人给格律诗定义提供了依据。在唐代,除了科举应试对用韵与格律有明确要求外,诗人有时为了追求一些变化,或者为了保证诗意,有意无意没有按要求对仗,或某一两句出律,也是常有的现象,也无人说这样的诗不是格律诗。唐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对格律的要求也不同,所写的格律诗有的还留着古体诗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总目录:</p><p class="ql-block">第1期:同襄盛举,雅韵流芳——序大漠笔会结集《玉龙吟》</p><p class="ql-block"> 谈立人</p><p class="ql-block">第2期:“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序毕振东《近体格律新说》(上) 潘志旻</p><p class="ql-block">第3期:“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序毕振东《近体格律新说》(中) 潘志旻</p><p class="ql-block">第4期:“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序毕振东《近体格律新说》(下) 潘志旻</p><p class="ql-block">第5期 让旧体诗适应新时代的实践 舒邦炳</p><p class="ql-block">第6期 《转型颂》序 李国强</p><p class="ql-block">第7期 运用当代新语汇是旧体诗词创作的必由之路——赏读王建国诗作的点滴体会(上)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8期 运用当代新语汇是旧体诗词创作的必由之路——赏读王建国诗作的点滴体会(下)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9期 用诗词拓展玉雕艺术的潜在魅力 张正典</p><p class="ql-block">第10期 《盘长今韵》序 王广利</p><p class="ql-block">第11期 《阜新诗诗词》2006年刊首语</p><p class="ql-block">第12期 读张红的《送君远行》 裴洪印</p><p class="ql-block">第13期 政治热情是诗词创作灵感的催发剂 ——《阜新诗词百家 》一卷·胡玉章作品选》读后 闫奎平第14期 读邓世广《咏牛》 一鸿</p><p class="ql-block">第15期 罗瑞洲新作《党颂九歌》赏析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16期 万水千山总是情——孙洪文纪游诗作读后 闫奎平i</p><p class="ql-block">弟17期 读刘静《诗缘》:读l王鹰〈漏雨》 一鸿</p><p class="ql-block">第18期 读诗隨笔二则 裴洪印</p><p class="ql-block">第19期 赏古应用古韵 赋今应用今韵——关于诗韵改革之我见(上) 毕振东</p><p class="ql-block">第20期 赏古应用古韵 赋今应用今韵——关于诗韵改革之我见(中) 毕振东</p><p class="ql-block">第21期 赏古应用古韵 赋今应用今韵——关于诗韵改革之我见(下) 毕振东</p><p class="ql-block">第22期 王维阁诗集序 艾荫范</p><p class="ql-block">第23期 自改《在大清沟水库暗渠出口处》一诗的体会 刘锡军</p><p class="ql-block">第24期 小诗有味似连珠——王景春绝句三首赏析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25期 吟坛八病刍议 邓世广</p><p class="ql-block">第26期 浅谈王子江《军旅诗抄》的艺术特色 李葆国</p><p class="ql-block">27期 《双拥之歌》出版发行感言 何芜第</p><p class="ql-block">28期 诗有韵味才能发人深思 张正典</p><p class="ql-block">第29期 诗词的生命在创新 常占儒</p><p class="ql-block">第30期 半瓢居诗话 邓世广</p><p class="ql-block">第31期 《中华诗人一百家》序 一邓世广</p><p class="ql-block">第32期 古郡流霓 小城春好</p><p class="ql-block">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33期 麻殿海《三农四首》赏析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34期 拜读舒邦炳以煤矿为题材的诗作之后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35期 游踪处处尽诗章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36期 应当用现代语言写现代格律诗毕振东</p><p class="ql-block">第37期 格律从意境界至尊毕振东</p><p class="ql-block">第38期《马长青林下养鹅歌》赏析 一鸿</p><p class="ql-block">第39期 读刘洪涛的《登天津电视塔》 裴洪印</p><p class="ql-block">第40期 读单国儒《柳水吟》孙洪文</p><p class="ql-block">第41期 序《桑榆咏怀》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42期 读王宝林《三大爷毛驴车》一鸿</p><p class="ql-block">第43期 序《昌山毓秀》 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44期 序《博浪游子吟》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45期 序《牛水扬波》 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46期 序《王义田诗集》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47期 创作出更多的阜新好诗词潘志旻</p><p class="ql-block">弟48期 全国第一个成为诗教先进单位的教育部门 晨崧</p><p class="ql-block">第49期 序白国文《吟苑留痕》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50期 喜看小镇泛诗潮 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51期 赏读诗友李宽长调词的两点体会 鲁西翁</p><p class="ql-block">第52期 一派煦和昭万象 策马扬鞭又远征 潘志旻</p><p class="ql-block">第53期 农民诗人麻殿友诗集三篇序言 王利光 李宽 兰花</p><p class="ql-block">第54期 无限诗情不胜抒 艾荫范</p><p class="ql-block">第55期 昌山永在 野草常青 潘志旻 白浩波</p><p class="ql-block">第56期 序《阜新诗词百家》系列丛书 潘志旻</p><p class="ql-block">第57期 《英华诗集》序三篇 林声艾荫范 孟浪</p><p class="ql-block">第58期 采掘光明成芒术 姚兴元</p><p class="ql-block">第59期 刘雨顺吟咏细河景色的三首绝句赏析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60期 跋《煤海情怀》刘静</p><p class="ql-block">第61期 读诗随感录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62期 哲理禅意诗情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63期 跋《煤城新韵》巩绍贤</p><p class="ql-block">第64期 序《鸿文诗文选》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65期 鲁西翁网上诗评辑录 一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66期 《诗苑繁英》佳句简评 雨木林风</p><p class="ql-block">笫67期 诗词赏析漫谈 孙洪文</p><p class="ql-block">第68期 简论古典诗词语言特征与现代诗词语境 毕振东</p><p class="ql-block">第69期 《诗词例说》绪论 朱宝全</p><p class="ql-block">第70期 工农双璧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71期 平安地三杰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72期 阜新市诗词学会志序言 潘志旻</p><p class="ql-block">第73期 活跃的阜新诗坛(上) 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74期 活跃的阜新诗坛(下)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75期 序《林海诗潮》潘利国</p><p class="ql-block">第76期 序《硕果盈枝》张万勤</p><p class="ql-block">第77期 读《阜新诗词大典》笔记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78期 咏物诗写作中应注意的三个要点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79明 读王子江《咏枫》《记梦吟》孙洪文</p><p class="ql-block">第80期 喜谈韩守信兄《夜半擀面》读张元科《送孙儿参军》孙洪文</p><p class="ql-block">第81期 彰武县诗词之乡创建工作纪实 高咏志</p><p class="ql-block">第82期 读司钦同志两首自励诗有感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83期 张洪军《长沙会战咏薛岳将军》读后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84期 《林海诗潮》出版前后 王义田</p><p class="ql-block">第85期 序《显淑斋逸兴》艾荫范</p><p class="ql-block">第86期 序《春风秋月》艾荫范</p><p class="ql-block">第87期 对仗不宜分解到单字 毕振东</p><p class="ql-block">第88期 从“修改一字即避合掌”谈起 毕振东</p><p class="ql-block">第89期 走出合掌的误区 毕振东</p><p class="ql-block">第90期 何谓语义合掌 毕振东</p><p class="ql-block">第91期 《阜新校园诗抄》序 张万勤</p><p class="ql-block">第92期 《诗醉流霞》序 潘志旻</p><p class="ql-block">第93期 点评《与潘志旻胡玉章探望白浩波》 王义田</p><p class="ql-block">第94期 《风雅颂太平》出版发行座谈会寄语 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95期 《阜新田园诗词三百首》序潘志旻</p><p class="ql-block">第96期 裴洪印评一首丐诗</p><p class="ql-block">第97期 简析《游平安赏桃杏花六首》 裴洪印</p><p class="ql-block">第98期 《许东航楹联诗词集》序言 王维阁</p><p class="ql-block">第99集 意象铸境 殊变生巧 毕振东</p><p class="ql-block">第100期 李文朝一行莅临阜新检查指导诗词工作 文川报道</p><p class="ql-block">第101期 《长城放歌》代序 潘志旻</p><p class="ql-block">第102期 用韵之淺见 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103期 大小合璧 微宏互彰 毕振东</p><p class="ql-block">第104期 国色天香话牡丹 包建国</p><p class="ql-block">第105期 音韵绕梁 人生如诗 许东航</p><p class="ql-block">第106期 关于“创建中华诗词之市”工作情况的汇报</p><p class="ql-block">第107期 关于孤平的话题 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108期 民声诗集读后随感 潘志旻</p><p class="ql-block">第109期 小雅亦雅 潘志旻</p><p class="ql-block">第110期 品镌《史记》自序 岳庆九</p><p class="ql-block">第111期《彰武神韵》后记</p><p class="ql-block">第112期 《小庄私语》作者絮语 韩守信</p><p class="ql-block">第113期 绚丽夕阳未了情 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114期 《玉龙吟草》自序 李宽</p><p class="ql-block">第115期 《广厦虹桥》序 张万勤</p><p class="ql-block">第116期 《篮坛黄埔吟》序 张万勤</p><p class="ql-block">第117期 吟诵光明使者 讴歌时代偕模 周振宝</p><p class="ql-block">第118期 赏析胡玉章作品《陀螺》李宽</p><p class="ql-block">第119期 赏析周振宝绝句《盼雪》 李伟玉</p><p class="ql-block">第120期 毕振东笔下的山水情缘 孙洪文</p><p class="ql-block">第121期 李宽作诗杂谈</p><p class="ql-block">第122期 序《心之声》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123期 张艳君《一剪梅 冬到农家》读后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124期 胡玉章二首诗赏读 李宽</p><p class="ql-block">第125期 陈岩《小重山 秋思》赏读 李宽</p><p class="ql-block">第126期 乡士诗人赵海彬印像 王国顺</p><p class="ql-block">第127期 知青诗词爱好者刘雨顺印象记 王国顺</p><p class="ql-block">第128期 诗词之乡一金色名片 陈僖</p><p class="ql-block">第129期 为《岁月樵歌》序 王国顺</p><p class="ql-block">第130期 走向繁荣的阜新诗词文化 陈僖</p><p class="ql-block">第131期 车福厚《枫丹集》序 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132期 纯情岁月总牵肠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133期 景无不真 情无不诚 潘志旻</p><p class="ql-block">134期 在《民声》诗集首发式上讲话 王聪颖</p><p class="ql-block">135期 《柳川居士集》自序 李向山</p><p class="ql-block">136期 模点贵生新 毕振东</p><p class="ql-block">137期 浓情重墨绘夕阳 刘静</p><p class="ql-block">第138期 《诗情联趣》后记 王义田</p><p class="ql-block">第139期 联通杯诗词大赛总结会上讲话 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140期 联通杯诗词大赛总结会上讲话 潘志旻</p><p class="ql-block">第141期 《韩松诗文选》序 孙洪文</p><p class="ql-block">第142期 夕阳唱晚见精神 胡玉章</p><p class="ql-block">第143期 序《老顽童诗文集》吴玉珠</p><p class="ql-block">第144期《玉龙诗雨》第3卷序 闫奎平</p><p class="ql-block">第145期 《卿云卿月》自序 张爱卿</p><p class="ql-block">第146期《唐诗三百首》韵律淺析 序言 刘玉富</p> <p class="ql-block">主编:何芜</p><p class="ql-block">绘画:德翁</p><p class="ql-block">编辑:大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