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江南美食里的文化密码”对话

张锁龙

<p class="ql-block"><b>2023年11月17日,常州市英雄读书会邀请了常州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常州知名作家张戬炜、河海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纪玲妹,在市图书馆十楼,就“江南美食里的文化密码”进行对谈,与会书友深感这是适应时代发展、人民生活需求,如何吃饱、吃好、吃出文化来,是一次贴近生活,贴近民众非常有意义的活动。</b></p> <p class="ql-block"><b>常州市英雄读书会执行会长吕迅主持活动,他说,张院长、纪教授教学繁忙,在百忙之中,仍抽出时间与我们书友对话“江南美食里的文化密码”,首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现在听张院长、纪教授对谈,大家认真听,后面还可进行互动。</b></p> <p class="ql-block"><b>张院长:要讲“江南美食里的文化密码”,我们常州是“中国江南美食之都”,品种之多,味色之鲜可称一绝。我有一本《毗陵味色》专著,每一道美食都有—个感人的故事,充满着文化内涵。</b></p> <p class="ql-block"><b>沪宁线上,常州东跨一步无锡“甜”,直到上海;西跨一步镇江“咸”,直到南京。常州居其中,讲究一个“鲜”字,不鲜不食。鲜:有时令之鲜,按季节吃菜。食材之鲜,选择有鲜味的。提扶之鲜,有些食材不鲜,加上鲜味浓郁的提鲜扶鲜。</b></p> <p class="ql-block"><b>现在正是吃螃蟹的时令,中国有三条江产螃蟹:长江、辽河、珠江。珠江水热、辽河水冷螃蟹都不鲜,唯有长江水温适中螃蟹特鲜,这个季节都是要吃螃蟹的。</b></p> <p class="ql-block"><b>张院长:吃刀鱼鲜、吃螃蟹鲜……我们讲乡愁,乡愁中记忆的是味道,乡愁实质上就是味愁。如果游子在外回到家乡,正是吃螃蟹季节,吃上螃蟹,走时很开心,若没有吃上,乡愁更浓。</b></p> <p class="ql-block"><b>文化学者与教授对谈,非常风趣,从常州美食历史故事,讲到美食非遗传承,不觉已经两个小时。活动主持人吕迅会长请张院长小结一下:江南美食里的文化密码?</b></p> <p class="ql-block"><b>张院长:常州为什么能成为“中国江南美食之都”?我简单讲三点:一是地理环境成就。常州北临长江,长江是美食之江;南有太湖,太湖是美食之湖,鱼米之乡。长江里最鲜的是鱼,大海里的鱼有的要到淡水里产卵孵化,如刀鱼,回游到常州江阴至靖江这个长江瓶颈地段,水下旋涡多,回游鱼很难游上去,正是捕捞的好时机,回游鱼就成为餐桌上最鲜的美食。太湖里的白鱼、白虾、银鱼也很鲜。</b></p> <p class="ql-block"><b>二是人文因素造就。常州是千年读书地,不少做官的人,请客吃饭,要求菜的品味高,色香味全。日本现在吃生鱼片,其实常州公元前550年就吃生鱼片,常州就形成自己的烹饪。</b></p> <p class="ql-block"><b>三是老百姓的追求。在帝王之都的氛围中,漕运史上常州是个中转集聚地,各方人士来此各种菜肴均显,老百姓见多识广,逐步对美食讲究。有人问:常州是“中国江南美食之都”怎么没有自己的菜系?菜系精英?常州是千年读书地,做官人多,请扬州、淮阴人来烧菜,形成扬淮菜系,这是催生的菜系。淮扬菜系传承人就说,淮扬菜系源于常州。</b></p> <p class="ql-block"><b>接着,院长、教授与书友对话非常活跃。书友提问:常州饮食中的胡葱炖豆腐、如意菜、馄饨、乌米饭、青团等习俗有那些文化内涵?两位老师从江南美食追求以鲜味为代表的食物本味,以及江南饮食对“不时不食”理念的极致追求,形成的独特的江南饮食文化角度一一作了解答交流。</b></p> <p class="ql-block"><b>活动结束后,我和爱人就前往“常州十碗面”之一的“一汤一面”品尝其面中的江南美食里的文化秘码,该面馆采用多种提鲜扶鲜的方法,使鲜中提鲜,鲜上加鲜,集中到一点:“鲜”。不尝不知道,一尝这里的面就是鲜。</b></p>

美食

常州

江南

菜系

书友

院长

文化

乡愁

吃螃蟹

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