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时期的赤桥村</p><p class="ql-block"> 梁计元</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赤桥村正处在集体经济管理体制下的黄金时期。当时有两个一百万,使该村成了晋祠及周边地区的富裕村。一个一百万说的是全村仅九百多亩耕地,年粮食总产达到一百万斤(亩产超千斤,其中小麦亩单产达八百斤,为当时全省小麦单产的先进单位。)。另一个一百万是说赤桥年集体经济总收入超过一百万元。一个工(十分)的分红值达二元三角六分。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似乎显的微不足道,但在那个年代,与同时期明马村一个工只有五毛三分钱的分红值还兑不了现相比,已经算是富得流油了。因村子经济条件好,年轻人成家也轻松,留下了赤桥好闺女岀嫁不出村的佳话。</p><p class="ql-block"> 赤桥集体经济发展好,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副业,先后创办草纸厂,两个草板造纸厂,油毡纸厂,石子厂,予制板厂,石膏厂,石膏粉厂,草绳厂,两个白灰窑厂(一个在明仙沟,一个在毛神凹),桃园果树厂,鸡场,猪场,片石厂,修建队,面粉加工厂,汽车运输队(四辆汽車),马车运输队(马车四辆),马号饲养场,拖拉机运输队(一台五0拖拉机,一台东方红三0拖拉机,四台手扶拖拉机),电碾碾草坊,还有修配厂,光修配厂就包括铁匠铺,木匠铺,编席子和箩头不篮铺,修车补胎铺,缠电机车间,车工车间,电焊车间,钳工车间等八个门类齐全的修理厂。除此外还有学校办的粉笔厂。可称得上是门类齐全,队办工业收入也是水涨船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