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15号,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1287年)最高学府。</b></p><p class="ql-block"><b> 国子监坐北朝南,按“左庙右学”之制,东邻北京孔庙,由三进院落组成,占地20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筑全部集中在一条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和敬一亭。附属建筑围绕各自的主体建筑分布。</b></p><p class="ql-block"><b> 1957年10月28日,国子监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国子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辟雍是太庙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是天子的学堂,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b></p><p class="ql-block"><b>辟雍古制日“天子之学”。从清康熙帝开始,皇帝一经即位,必须在此讲学一次。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b></p><p class="ql-block"><b>辟雍除石基外,全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大殿为两重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瓦,檐角翘起,四条屋脊直达顶部,顶端做成圆型,铜包鎏金,既所谓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式建筑。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着乾隆皇帝书写的“辟雍”區额,这块华带匾边框为七彩九龙祥云圆雕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區中也是极其罕见。辟雍四周建有围廊,红色檐柱、廊柱多达数十根,柱间建雀替,大木构架绘以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四面开门,门窗装饰三交六碗菱花图案。高大的石基下建水池环绕,池岸用汉白玉做护栏,构成“辟雍环水”的古代形制。池水之上东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梁桥通达四门,连接内外,构成了辟雍的独特建筑风格,体现了辟雍深邃的历史内“辟雍”一词起源于我国三千年前涵涵“辟雍”一词起源于我国三千年前的周代,据史料记载“天子之学日辟雍”辟雍四面环水,是周天子学习、议事的场所。辟雍最早是建在湖心小岛上的大房子,周边是水,水的外边是树林,天子不仅可以在里面学习文化政治知识,还可以在四周捕鱼狩猎,古时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可以在这里学习演练,是一处即安全又安静的好地方。也正是由于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它的名称。据汉代大学者蔡邕解释:辟雍的“辟"字与玉璧的“璧“通用,就是指周边的水环绕一周,湖水清澈透明,形成圆型,就像一块无暇的玉璧;“雍”为水中陆地;而"辟雍”这座大房子就建在上面,是玉璧的中心,所以取名辟雍。“辟雍”亦作“璧雍”等。</b></p> <p class="ql-block"><b>辟雍的兴建与清乾隆皇帝有关。在乾隆登基的第二年,他亲临国子监讲学,因为那时太学还没建辟雍,皇帝讲学是在后边的舞伦堂内设座。乾隆不甚满意说:“以天子讲学于彝伦堂,只可以说是视察学校,而不能说是“临雍讲学”。他几次提议建辟雍#,但都因故没有实现。直到乾隆48年,年逾古稀的乾隆终于下了死命令:“国学为人文荟萃之地,规制宜隆,辟雍之立,元明以来典尚阙如,应增建以臻完备”。派当时担任工部尚书的刘 主办此事,让他“兼理国子监事物”。刘 首先以开凿深井,取地下水注入环池解决了辟雍环水问题,又在环池搭建四座石桥,直通辟雍四门,形成了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环桥造型。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创造性地建成了辟雍环水工程。乾隆皇帝非常高兴,夸赞说:“辟雍建筑复古而不泥古,循名以务实”。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国学新建辟雍环水工成碑记》,用满、汉两种文字刻在高大的石碑上,矗立在辟雍前东西碑亭中。又将他对古时候天子在辟雍内进行敬老尊贤活动时所谓“三老五更”的认识,写成《三老五更说》一文,也用两种文字,分别刻在石碑的背面。这样两座御碑,相同的内容,也成了国子监碑亭的特色内涵。另外,还把国子监里报时的钟鼓,移到琉璃牌坊稍前方的左右造就高台阶的钟鼓亭,构成了以辟雍两侧,为主,包括东西碑亭、琉腐牌坊一组皇家级建筑,为国子监整体建筑群增添了几分高贵的气息和美感。</b></p><p class="ql-block"><b>走过宽阔的石桥,踏上六级台阶,跨过高高的门坎,进入殿内。殿内井口天花,正面以龙彩绘;无梁无柱一览无余。其实,辟雍殿内并非无梁,而是采用斜角架梁的办法。当年刘塘他们在内部结构的设计中,四角位置原设计有四根立柱做支撑,该设计上报鞋隆帝审批,乾隆批转户部尚书和申审议,和提出:可不可以把四根立柱去掉,改成余角架大梁的办法。这一提议立即被采纳。仅这一项改动,即节省了4400两银子,又使殿内没有柱子遮挡,整体显得更加宏伟宽敞,结构更趋合理,而且造就了辟雍殿内穹隆顶的特点。</b></p><p class="ql-block"><b>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在辟雍建成后的第二年早春,就到国子监辟雍大殿举行了首次“临雍讲学”典礼,声势浩大,盛况空前。皇帝坐稳龙椅后,先由满汉大学士讲“经”,再由满汉祭酒讲“易”,称之为助讲。随即乾隆帝亲自宣讲《四书》中《大学》里的一段话:“为人君者止于仁,...”“论述自己如何以仁爱之心治理天下。殿内东边站着一排王公,西边站着一溜部级以上的大臣,其他听讲的学生和各级官员都跪在环桥以南的甬道两侧。据记载,仅听讲的学生就有3088人,再加上在北京的各级官员、朝鲜使节等,不下4、5千人。皇帝“临雍讲学”还要在辟雍内题匾,辟雍内正北上方“雅涵於乐”,是乾隆亲题;南边“涵泳圣涯”,东边“万流仰镜”,分别是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题写。</b></p> <p class="ql-block"> 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北京国子监辟雍按照周代的制度建造,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各达五丈三尺,四角是攒尖重檐顶,黄琉璃瓦覆盖在顶部,上有鎏金宝珠;四面各开辟一门,四周以回廊和水池环绕,池周围有汉白玉雕栏围护,池上架有石桥,通向辟雍的四个门,构成周代“辟雍泮水”之旧制。殿内为隆彩绘天花顶,设置龙椅、龙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临雍”讲学之用。国子监辟雍是座四四方方建筑,通高34米除石基外,全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大殿为重檐,四角攒尖,上覆黄色琉璃瓦。 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着乾隆皇帝御笔“辟雍”九龙斗匾。辟雍四面开门,圆形水池上东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桥通达四门,连接内外,构成了辟雍的独特建筑风格。O#辟雍内,正面皇帝宝座和屏风等,正北上方悬挂乾隆御笔“雅涵於乐"區额,南边悬挂道光御笔“涵泳圣涯”匾额,东边为咸丰御笔“万流仰镜”區额。</p> <p class="ql-block"><b> 辟雍,亦作“璧雍”等。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库东为东序,西为警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周礼·春官》谓大学名“成均”。《礼记》又有辟雍、上库,东序(亦名东胶)、警宗,与成均为五学,均为大学。在金文中已见记载。据后人考释,明堂与辟雍实为一事而异名。西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作为太学之预备学校外,多为祭祀 。今北京国子监内辟雍,乾隆时造,为皇帝讲学之所。</b></p><p class="ql-block"><b>《麦尊》铭文:“在辟雍,王乘于舟为大丰。王射击大龚禽,侯乘于赤旗舟从。”《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日辟雍,诸侯日泮宫。”汉班固《白虎通·辟雍》:“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五经通义》:“天子立辟雍者何?行也。所以行礼乐,宣教化,教导天下之人,使为士君子,养三老,事五更,与诸侯行礼之处也。"东汉李尤《辟雍赋》:“辟雍岩岩,规矩圆方。阶序痛闲,双观四张。流水汤汤造舟为梁。神圣班德,由斯以匡。”参见“明堂#“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在课程中还有性教育。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换言之,他们从10岁“出就外傅”至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中间要有10年离家在外过集体生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