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杂记

江南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搬家的次数多得快要数不清了。</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出生时的家在龙池李桥村。听父母讲,之前的家在县城前街税务局大杂院里,只有一间屋子,与大杂院里所有住户共用厨房和卫生间。因父亲调到龙池乡工作,便把家安到了乡政府所在地李桥村。那个年代,家随父亲走,父亲调到哪里工作,家就安到哪里。这也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烙印之一。</p><p class="ql-block"> 那时,人民公社管辖多个乡。乡政府办公地点就设在李桥村几间简陋的土坯房里。由此可见,我的家跟普通农舍没有两样:两间泥墙草屋,居住着父母和四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李桥村在滁河南面,龙池湖边(2000年前叫龙池,之后才叫龙池湖),虽然离县城只有五里地,却已算是比较偏僻的乡村。50年代的龙池湖还是一片荒芜之地。为了养家糊口,母亲在附近一个荒坡上开垦出一块菜地,使得一家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更主要的是,这个菜地让我一家人度过了三年严重自然灾害,挽救了我一家人的性命。</p><p class="ql-block"> 60年代中期,拆乡并社,父亲调到龙池公社工作。因公社暂时腾不出房子,领导想到远离公社所在地龙池留中电灌站有三间闲置空房,如果我们不嫌远就可以搬过去居住。电灌站是六十年代初兴修水利时建起来的,属于双管单位,里面的空闲房屋公社也有权调剂安排。父母去看过后,很满意,旋即就把家搬了过去。那是三间青砖瓦房,比原来住的房子又好又宽敞,简直就像住进了天堂。住在李桥村时,因添了一个妹妹,一间屋子住五个孩子。住到留中电灌站后,父母住一间屋子,我和两个哥哥住一间屋子,姐姐妹妹住半间屋子,隔出半间屋子做厨房餐厅。那时我已开始记事,看到自家的住房比附近村民的住房好很多,觉得很有优越感,自豪得不得了。其实,新家离父亲工作单位和我们上学的学校有六七里地,遇到恶劣天气往返还是非常辛苦的。但看得出来,无论是父亲还是我们孩子们,都觉得和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相比,所有的辛苦和不便都算不了什么。尤其是妈妈,又在屋子西边山坡上开垦出一块菜园地,能从近在咫尺的滁河里舀水浇菜,免去挑水之苦,感到无比称心满意,多次对我父亲说能在这里住上一辈子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可是事与愿违。1969年底,又要面临一次搬家。这次是全家下放农村。下放到龙池公社槽坊大队劳动改造。我们落户的村子叫徐东生产队。虽然家临时安置在一座祠堂里,但总算有了落脚之地。作为新来的村民,生产队分给我家四间房子宅基地。考虑到一家七口人将要在农村扎根闹革命,父母用三千元安置费建起四间七架梁青砖大瓦房,这在当地算是比较好的房子,村民们羡慕得不得了。虽然由市民变成了村民,但房子比原来多了一间。而且,还在屋前筑起一个院子,屋后围起一个大大的菜园子,有茅房,有猪圈,有鸡舍。这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爷爷从苏北老家来看病,围着四间青砖大瓦房绕了一圈又一圈,默不作声地几次对我父亲竖起大拇指。</p><p class="ql-block"> 命运总是在捉弄人。没过两年,70年代初,家又要搬了。父亲因落实政策,被调到县城工作。农村建的四间房子卖给了隔壁邻居。因调入单位调出人员住房尚未落实,房子腾不出来。所以我们只能在外面临时过渡一下。刚开始住在县城老十字街木楼楼下三间房子里。据说这座木楼是解放前一个资本家的宅子,解放后被政府收归国有,分配给市民居住。严格来说,我们住的是一房两厢,虽然居住比较局促,但总算一进城就有了落脚的地方。十字街是当年县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整条老街都是商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门对面是综合商场和县糕点厂所在地。西边是体育场,经常举行体育赛事,也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地区。向东稍走几步,就是人民剧场,更是热闹的地方。再向东走,就是县城最繁华的城市中心地带。按说,在此居住也算不错。但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木楼年久失修,一些榫头开始松动,有人上下楼梯时整幢木楼都跟着震动,天花板木头缝隙里的泥土和灰尘直往下落。更难以忍受的是,木楼隔音效果太差,楼上人在痰盂和马桶里大小便的声音,楼下人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即便如此,我们也没能在这里住长久。因为这是临时安排给我们住的地方,时间一到必须按时搬出。好在没过多久,调入单位的房子让了出来,于是我们又经历一次大搬家。</p><p class="ql-block"> 这次搬进的新家,位于东门护城河边,有一个大院子,里面建有两排平房,总共住着五户人家,我家住在后一排西头四间。虽是平房,却内有乾坤,每户都是套房,带有内走廊和独立厨房,这在那个年代算是豪宅了。我和二哥在这里结了婚。姐姐妹妹也从这里出嫁。后来二哥搬到岳父岳母家去住,这里剩下父母和我小家庭居住。我心想,能和父母在这里居住一辈子,也挺惬意的,也很知足。当然,这里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由于地势低洼,一下大雨积水就会漫进家里,这一点非常令人闹心。但和当年许多居民住房相比,我们的居住条件算是非常优越的了。</p><p class="ql-block"> 谁能想到,本打算在此居住一辈子的家又要面临搬迁。首先搬走的,是爸爸妈妈。20世纪80年代初期,爸爸调到了新区工作。新区条件好,规划建设了自己的住宅小区。这次爸妈住上了楼房。先是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过渡房子。后来调整到三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爸妈对此非常满足,认为生此能住到这么大这么好的房子,真是三生有幸,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父母后来有一次调整到更好房子的机会,被他们婉言拒绝了。他们认为目前的住房够好够住了,附近有超市有农贸市场,生活出行各方面都很方便,已经感到很知足了,不想再折腾了。妈妈说这辈子搬了无数次家,搬累了,搬够了。过去搬家是迫不得已,而且一次搬家三年穷。现在老了,知足常乐,不想挪窝了。就这样,爸妈从此就没再搬家,在他们中意的房子里愉快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p><p class="ql-block"> 我是最后一个搬离护城河边那个老房子的。父母搬走后,老房子只有我一个小家庭居住,自然十分宽敞。之后我又花了一笔钱把老房子全部装修一下,住起来更加舒适温馨。而且地坪也抬高了,下再大的暴雨积水也进不了屋子,免除了水灾之患。这一住又是十几年。到了21世纪初,随着商品房的兴起,我也忍不住购买了一套商品房,住进了三室两厅的房子。当我拿到新房钥匙,打开门看到新房的那一刻,我仿佛感到自己像是做梦一样,此生怎么能住上这么大这么好的楼房呀!小时候我们受的教育是,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现在竟然摆在了自己眼前。我和一位朋友说,这次一定要把房子装修好一点,从今以后再也不搬家了,在这里一直住到老去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 我在自己购买的商品房里一住就是二十余年。在这二十余年间,我见证了小区周边从无到有的变化和发展,一座座新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街道变宽变美了,马路拓展延长了,城市变大变繁荣了。在这二十余年间,我的出生地李桥和附近的龙池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变成了一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新城,还开通了高速公路和地铁,荒芜的龙池湖投入巨资被打造成一张风景秀丽的城市名片。在这二十余年间,留中电灌站已融入经济开发区一部分,老旧房屋全部拆除重建,以崭新的面貌继续为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作用。龙池公社所在地也已成为南部新城的一部分,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提升,令人耳目一新。在这二十余年间,我们曾经下放劳动的村庄变化更是惊人:农民已成为市民,住进了安置小区;村庄所在地已建成大型综合家具城和江北农副产品集散地,道路四通八达,生意兴隆红火。在这二十余年间,县城里许多老旧房屋都被成片成片地拆除建起一座座现代化小区,大部分市民都住上了楼房。十字街的木楼早已不复存在,整个片区都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开发,高楼林立,商贾云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滁河以南地区,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已经拔地而起。投入巨资打造的滁河风光带,一到夜晚流光溢彩,更让古老的六合县城焕发出新的迷人光彩。在这二十余年间,我的兄弟姐妹及其儿女们的住房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身边的许多朋友同事同学他们的住房也是一个更比一个好。在这二十余年间,我的新家见证了我的家庭变迁:儿子早已搬出去居住有了自己的小家;我已由中年过渡到老年,过上了轻松愉快的退休生活。二十余年间,家乡到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简直让人不敢相认。</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二十余年只是一瞬间,但对一个人来说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回望我现在居住的小区,因搞雨污分流前后出了两次新,增添了许多硬件设备,虽历经二十余年风雨,看上去仍不算陈旧,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交通出行也很方便,周边商业配套齐全,生活舒适方便。尤其是房屋装修基本良好,一应设施应有尽有。唯一的缺陷就是没有电梯,上下楼需要爬楼梯。好在我住在三楼,楼层不算高,且年龄不算太大,身体也没有太多问题,上下楼还不感到太费劲。原本我想就在这个小区的这套房子里度完自己的余生。没料到,一年前,儿子极力劝我把房子卖掉换个带电梯的房子,这样我们老的时候上下楼方便些。起初我不同意,主要原因是舍不得卖掉辛苦装修好的房子,还有就是毕竟在这房子里住了二十余年,多少有点感情,有些难以割舍。但后来仔细一想,儿子的考虑也有道理。他们在外地工作,不在我们身边,将来我们老了行动不便的时候,怎么办?况且,以房换房,添不了多少钱,就能解决孩子们的后顾之忧。在儿子一再怂恿下,于是,我一狠心,终于下决心卖掉老房子换了套电梯房。新房是精装修房,拿到手后简单搞一下就能搬进去居住。我在对老房子的不舍中又满含着对新房子的期待。想不到二十年后我又要搬一次家了。对此,有朋友说这是攀附心理在作祟。也有朋友说这是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紧跟时代发展的节拍。还有朋友说,这是为减轻儿女负担和社会负担并为居家养老所作的必要准备。但,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新房子已经买了,老房子已经开始售卖。用不了多久,我就要搬家了。但愿,这是最后一次搬家。</p><p class="ql-block"> 回顾此生搬了那么多次家,虽有诸多辛苦、失落与不舍,但仔细想想,家在一次次搬迁中也在变得更加舒适温馨,这其中多少也能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难道不是吗?</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16日于安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