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听说天一阁,是因为余秋雨的文章《风雨天一阁》。这篇文章收录在其作品集《文化苦旅》中,我以朗读的方式,首次见识了这栋古老的建筑和它的故事。自那时起,拜谒天一阁,就成为我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此次溪口雪窦山之旅,终于得偿所愿。</p> <p class="ql-block">作为古代中国唯一存留于世的私人藏书楼,它的创立者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余秋雨先生给出的答案是:</p><p class="ql-block">“有足够的资财”;</p><p class="ql-block">“长期为官又最好各地迁移”;</p><p class="ql-block">“有极高的文化素养”;</p><p class="ql-block">“有清晰的管理头脑”;</p><p class="ql-block">“超越时间的深入谋划”。</p><p class="ql-block">这些条件,缺一不可。</p> <p class="ql-block">一般人如果能满足其一就已经很难得了,而范钦恰好具备所有条件。范钦是明朝中期人,自27岁考中进士后,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最后做到兵部右侍郎,所以其府邸人称司马第。彼时藏书家众多,但“超越时间的深入谋划”这一点,是他异于其他藏书家最可宝贵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范钦81岁而逝,临终前将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白花花万两白银,另一份就是藏满书的天一阁。有一句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的第一个疑问是:范钦在遗产上不近人情的分配,仿佛是爱书更甚于爱子?站在普通人的视角,作为一个老父亲,肯定也是希望两个儿子家里都能过上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有没有想到选择藏书楼的那个儿子,将终身背上沉重的负担?没有钱,只有书,并且要长期维护。不过,在他让两房自由选择的这个细节上,我还是发现了一些端倪。</p> <p class="ql-block">他没有强迫两房必须接受藏书楼。并且时年81岁的他,对两个儿子也早就完成了养育及教育的义务。晚年的范钦,更加注重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这与他对儿子的爱并不冲突。从他对藏书的执着可以想见,如果自己的后代都不要藏书或者要卖掉的话,他很可能会选择把藏书整体托付他人,而不是分割成碎片,流向四面八方。</p> <p class="ql-block">所幸,天可怜见,范钦养了个懂自己的儿子。在遗产的选择上,大儿子范大冲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藏书楼。我的第二个疑问是:范大冲为什么选择藏书楼?谁不知道白花花的现银多么可爱,所有的愿望即刻都可实现。而选择藏书楼,意味着终生的责任与付出,并且没有任何回报。</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原阁在此</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取名于《易经》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理念,楼上通长一开间,楼下东西六间。</p> <p class="ql-block">从屋顶的水波纹和水兽,到阁前的天一池,目的都是为了以水克火,预防火灾。</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历来有“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家规,但晒书日却可一睹阁中真容。阁中大量珍贵的藏书,每年光是晒书这一件事就足够忙活很多天。</p> <p class="ql-block">范大冲早年也曾入仕途,却淡泊名利,选择了藏书楼,肯定有其文学修养的原因。但面对严苛的毫无获利可能的遗训,也许“孝顺”是他“毫不犹豫”选择藏书楼的主要原因。中国人一直奉行“百善孝为先”,范大冲作为长子,传承父亲遗志、让父亲安心是他能做到的最大的孝。如果他在父亲离世之后变卖藏书,谁也奈何不了他。但此后,他不仅严格奉行父亲的遗训,更是为保护天一阁的藏书而制定了更为森严的家规。违反家规者,将会受到严厉惩罚,甚至被逐出宗族。也正是这种一以贯之的精神,才使得天一阁藏书能够流传十三代,保存数百年。</p> <p class="ql-block">天一阁的藏书内容,遍及全国各地,包括我家乡这个小县城。</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修订《四库全书》时,天一阁进呈了大量珍贵古籍。</p> <p class="ql-block">那么我的第三个问题是:范氏十三代后人,他们有没有想过把藏书楼卖掉?自明代中期到明朝灭亡,大清朝建立,再到大清朝覆亡,再到民国时期的混战,日寇侵我中华……范氏后人绝不可能世世代代过着平安富贵的日子。随着家族发展,人口越来越多,想法定是五花八门。他们一定有需要金钱的时候,他们有迷茫过吗?我想也许是有的吧。但事实上,不管他们是否曾经迷茫,都一直毫不动摇,无怨无悔地坚守着天一阁。对祖先遗志的传承,成为了他们的信仰。几百年间,天一阁劫难不断,鸦片战争,他们死守不离;日军侵华时期,将藏书全部转移到乡下……</p> <p class="ql-block">但天一阁最大的劫难,是在民国初期。</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连环画具体勾勒了这场巨大的灾难。</p> <p class="ql-block">范氏后人登报昭告天下,也未能挽回损失。</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之后,天一阁终于焕发了新生。它现存的意义,已经不只是一座藏书楼。400多年间,战火连绵,天一阁巍然独存。它成为文化和文明的标志,是“极端艰难,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余秋雨)”。</p> <p class="ql-block">文化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余秋雨)范氏家族以天一阁为载体,向世人展示了范氏家族风骨,以无声的语言阐述着他们令世人钦佩的的集体人格。</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能够进入天一阁读书的人屈指可数,名满天下的大君子黄宗羲是有资格登上天一阁的第一个外人。而今“广泽群生”,我等无名之辈也能近距离观瞻,实是幸至。</p> <p class="ql-block">“这个民族的精神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只有书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余秋雨)范氏家族及一大批有识之士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让这道缆索愈加牢固坚韧。</p> <p class="ql-block">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这也正是我最近几年常常遇到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没有任何人能够给自己一个标准答案。只有书籍,它会告诉我从哪里来,可以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找到自己的答案,就像小时候得到一本连环画,内心只剩下简单的欢喜。</p> <p class="ql-block">活在这珍贵的人间,直视骄阳,心平如水。</p> <p class="ql-block">读书可以续命,这是真的,不妨一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