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充满希望

山人行

<p class="ql-block">  走进书房,瞥见女儿书架上的《文化苦旅》,这本书是女儿读大学时买回来的,很多年前我曾拜读过里面的几篇散文,余秋雨先生笔下的黄沙古墓、山水园林、鸟语花卉、古镇邻里……在他丰厚的知识赋予下有了独到思维和见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再次抽出书,连夜翻读。读到《老屋窗口》,想起儿时的自己也在农村潮湿昏暗的老屋里试图寻找干净阳光的读书环境,于是用小凳搭在大柜子上趴在窗台上做作业、阅读老旧的书报,窗外翠竹葱葱,看不见远山和湖泊,阳光透过竹叶洒进来,头脑顿时清醒,每个周末乐此不倦。父母没有反对,窗口让我清楚地看到外面的世界,燃起心中的渴望,激励我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如同余秋雨先生的母亲为他开启那个窗口,如眼睛一样展望外部世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朋友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们多开启几扇希望之窗呢? </p><p class="ql-block"> 翌日清晨,意犹未尽,夹着《文化苦旅》进校门,有人嘲我:还有闲心读书?踏进办公室,换成耳机听朗读,感觉还是没有闻着墨香来得视觉,于是又翻开书页细咀慢嚼。“据说,那天夜里,与河英父母一起送女教师过山的乡亲很多,连原本该是‘婆家’的也在,长长的火把阵接成了一条火龙。”我再次被感动:教育改变人,改变落后,改变家乡面貌。尽管那时的老师不专业,却那么受人敬仰爱戴!余教授这篇散文应该是教育随笔,我丝毫不怀疑他具有教育家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再读到河英的母亲和老师在山这边山那边相望雪山顶上那晃动的一点红,不正是全村人畅想通过读书走出大山的祈盼和梦想!教育可以从灵魂深处改变人,在那些老师和河英的坚持斗争中,教育点燃了所有人新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不禁想到了今天教育的一些个例:家校关系紧张,关于个别老师的网络舆情漫天飞舞,连小学生在课堂上都要用棒棒糖来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此功利化的刺激令人担忧。面对社会的浮躁,人们的误解,教育的希望在哪里?我想到了慈祥的孔子、睿智的陶行知、踏实的于漪、病容的张桂梅……正如余秋雨先生传播的那样,教育需要变革,更需要继承,中华民族有伟大的自我革新、自我治愈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体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奋斗,教育的天空一定会更加蔚蓝,教育的希望一定会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