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化春节之包子——知青下乡囧事忆 (二)

虢国

<p class="ql-block">  到插队的乡村月余。从上至下倡议再起,要求我们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不进城莫回家,在农村过革命年。我们响应号召,留在乡间过年。</p> <p class="ql-block">  我的同学在学犁地。还象模象样吧。插队落戶不仅要学干农活也得学做饭,过生活关。做饭吃饭便是第一要事。</p><p class="ql-block"> 刚来时生产队长给我们派饭。就是在各家各户轮流吃饭,到村民家里和他们共进三餐。一月后自己开火做饭。</p> <p class="ql-block">  这是风箱和陕西大铁锅,陕西乡间称之为黑老鸹锅。这锅是固定在灶台上的,一家只有一口这样的鍋,你可别小瞧它。正经八板多功能锅,煎炒烹炸都在这一口锅内完成。当然主要是蒸煮。不象城市里炒有炒锅,煮有煮锅,蒸有蒸锅,烙有烙锅,各司其职,用起亦顺手便利。那个年代没有什么花样美食。一个小孩巴掌大的勺子伸到灶下,熟上点棉籽油,放点子葱花,乡间称之榄锅菜,倒在大锅面里飘点油星儿便是好饭。那时粗粮多,主食玉米面。缺油少盐没莱无花样,玉米面吃的人直泛酸水,我的胃就是那时吃坏的,到现在还常胃酸胃疼。</p><p class="ql-block"> 关中农村还算是比较富裕之地,山区情况会更差些。农村各户都自家做醋,调料只有盐和醋。菜便是冬伫的大白菜和自己腌的咸萝卜。平时没有买菜的,我们买点东西,火柴油盐酱醋都要走七八里路才行。</p><p class="ql-block"> 住的地方只有一个土炕,这是对女生的特供了,男生便被安排在饲养室和牛马一屋住了。无桌椅,手巧的同学便用一块板子一边搭炕头,一边用树棍子一支,盖一块布,便是我们的桌子了。</p><p class="ql-block"> 吃的是井水,樚樚杷往上打水,电灯是有的,但常停电。墨水瓶自制油灯是必备件。</p><p class="ql-block"> 知青之家齐活,备年货,准备在农村过革命化春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知青安家费垫底,年青也不怕跑路,一趟一趟靠着肩扛手提添置了必要的生活用品。这下子锅有了,面有了,肉与菜也买回了。我们几个丫头磨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p>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当家做主,信心满滿,磨拳擦掌。因为在家里,妈妈总是怕我捣乱蒸不好年馍,影响招待客人,只让我干些剝葱捣蒜的小事,这回总可由着心性大显身手了。</p><p class="ql-block"> 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乡村,开始自己的知青生涯。</p><p class="ql-block"> 下乡的第一春节,第一次无家人陪伴的年,第一次自己张罗着年货年饭。</p> <p class="ql-block">我们中有不会做饭的,也有手巧能干的。大家齐心协力找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干,拾柴的,烧火的,当大厨的。这便是我们包麦穗包包。</p> <p class="ql-block">兔儿包包。</p> <p class="ql-block">  刺猬包包。</p><p class="ql-block"> 我们分别包了豆包儿,肉包儿,菜包儿和糖三角。咋样?还不错吧。</p> <p class="ql-block">  各样一大篦,这下子春节可有得吃了。好吃好看好玩,房东的小家伙也眼巴巴的瞧着,叫着,姐姐姐姐要小白兔还要小刺猬噢。</p> <p class="ql-block">  重点来了。厨房飘散着香气,拉风箱的男同学也鼓着劲,一下一下使劲拉着,大火烧起来。包儿快熟吧,哈拉子要下来了……焦急的等待中,美好的期待</p><p class="ql-block">时。</p> <p class="ql-block">  一揭锅,傻眼了,篦子斜垮,包包东倒西歪倒在锅里,全粘在一起。整个一个水煮面饦和乱七八糟的面糊糊。</p> <p class="ql-block">  那年代乡村没煤气,没煤没炉子 。在城里用的是蜂窝煤炉子,没见过这么大的锅,更没見过草圈这玩意。</p> <p class="ql-block">  原来我们放蒸篦时没有用支撑的小木块,只借了房东的草圈,也没仔细询问。蒸蓖卡在一楞一楞草圈上,水蒸气加包子重量,自然会沉落下去的。唉,热胀冷缩的原理都白学了……</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本就物资匮乏,知青安家费更是有限,不敢也不能浪费,这年,这革命化的春节被我弄糊了。上顿下顿天天只能吃串味糊糊了。</p> <p class="ql-block">  那年那月那草圈,深深地刻在我脑海中,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后来返家回西安,专门让妈妈去竹笆市给我购买了可放在大锅上的竹子蒸笼,从此和草圈拜拜了。</p> <p class="ql-block">  村民看到这蒸笼也非常喜欢,离开农村时,房东还问能把你那蒸馍的笼留给我么。可见,当时那蒸笼也算个稀罕物件了。</p> <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西人离开馍馍包子面条就浑身不得劲。秦川盛产小麦,秦人就把小麦做到极至。从传统到现在花样繁多。</p> <p class="ql-block">五十多年过去了,农村变化也很大,锅具也先进精巧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来看陕西咸阳某家卖馍的现场图示,这样的蒸馍店在陕西星罗棋布,处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  知青的囧事,乡民当笑话频传。不知是原始替代先进,还是先进返回原始。这便是到乡村第一年的亲历。久久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时隔多年,返乡去插队之地探望,当年同龄的伙伴还调侃:"你的包子蒸的好,香飘十里,名传西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