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一瞥——,繁华的顺城老街

踏遍青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历史图片——老顺城街街景。</span></p> <p class="ql-block">  顺城街是老昆明南城外古老的街道,始建于元朝。上世纪初,来省城经商做生意的商人、小贩和马帮都喜欢在此投宿。</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顺城街已成为昆明市中心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中央商务区。顺城街始建于元朝,东起三市街,西至五一路,中与沿河路、崇仁街、南通街相通,全长约564米。</p> <p class="ql-block">  明代,因是府城外一条沿南城墙通往小西门的石板小路,得名顺城街。清代,东段名打带巷、中段名顺城街、西段名烧珠桥,后统称顺城街。</p><p class="ql-block"> 明清,这里有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大的马帮客栈;清末,云南最早开放时期的外商办事处设立于此;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见证了大道生、张鸿记等多家百年老字号的兴盛;改革开放后,不少老昆明商人从顺城街起家,昆明第一个个体户兰香小吃诞生于此;近年来,经拆迁改造,顺城一带已成为繁荣的宜居宜商的中央商务区。</p> <p class="ql-block">  “昏黄的夕阳下,铓锣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伴随着节奏整齐的马蹄声从远处缓缓传来,未见人影,先闻铃声,这是马锅头带着天南地北的货物来了。身着白色牛皮褂、头裹黑色布巾、腰间挂着小烟袋的赶马人经顺城街进城,在这里歇脚、喂马、生火煮饭。中原的丝绸、缅甸的玉石、印度的香料、普洱的茶叶,各色货物随着不同的马帮汇集到这条街上,有的就地兜售,有的待价而沽,商贾纷至沓来……”在老辈人的讲述中,我们仿佛也置身其中。</p> <p class="ql-block">  “那时,马帮是云南的主要运输工具。”在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和1935年滇缅公路通车以前,云南境内并没有大的交通干线,所有货物的长短途运输全靠人背马驮。而顺城街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明、清两代昆明外通驿道、内达商业区的交通要冲,南坝、西坝、得胜桥、金马碧鸡坊等众多城外城内重要交通干道都直接与顺城街相连。就连《昆明历史资料汇辑》里也有这样的记载:“顺城街马帮时时阻碍交通。”从小西门(威远门)进来,以顺城街为核心,形成了热闹的城埂脚集市。据说,1638年徐霞客来昆,也曾选择居住在顺城街。</p><p class="ql-block">听老辈人介绍,在明清时期,城墙内的昆明区域实质是官住的政治区,其本身商业经济并不发达,顺城、祥云、宝善这一片区域才是最繁荣的商业区。因为早晚开关城门,非常不利商业活动,因此众多百姓和来往生意人都不愿进城内居住、经营,形成了特殊的城外繁荣景象。在这样的条件下,顺城街逐渐发展成为南城墙外的一条“茶马古道”,来来去去的马帮为顺城街写就了一段段独特的传奇故事,也把马帮那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精神带了回来。</p><p class="ql-block">“空气中弥漫着新鲜马粪味,在店小二带着乡土味的招客声中,大大小小的马店里人头攒动。”据昆明老摄影家廖可夫介绍,那时顺城街上云集了几十家马店和客栈,生意一直很火爆,晚一些进城的马帮都只能在街边过夜。</p><p class="ql-block">“在我就近的眼皮底下,便是顺城街上络绎不绝你来我往的人流:来回踱步大声吆喝的,是扛草捶卖冰糖山林果和挎木筐卖盐饼子西洋糕的小贩,专程前来小玉溪街买裹脚布的老太太艰难地迈动着三寸金莲,背栗炭烧柴的村夫与穿长衫挂怀表的小老板擦肩而过,戴大盖帽穿蓝制服的警察手提一只白铁皮的喇叭来回巡视,拉客的黄包车夫小跑着像鱼一样在人流中穿梭,一队驮着麻绳或是皮货的马帮,往顺城街西边而去寻找廉价的马店歇脚……” 昆明人老楷在《老昆明·风情篇》中写到。</p><p class="ql-block">清晨,马帮要上路了,马蹄声远去,院中路上只留下一堆堆马粪。这可是宝贵的肥料,店主人吆喝着店小二将院子里、街上的马粪扫拢起来,挑去自己的田里压田。</p><p class="ql-block">马帮,成了老昆明顺城街一道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牛肉摊前,经常见到一只个头挺大的狼狗,口中叼着提篮,冲着摊主‘呜呜’几声,相当于通报‘我来了’。摊主闻声见状便走过来取下狼狗口中的提篮,从中取出一卷用橡皮筋扎住的钞票,点数之后立即称几斤上好牛肉放进提篮,交给一旁静候的狼狗叼住。那狼狗摇着尾巴‘呜呜’几声,似乎在说‘那我走了’,转身钻进人群,一溜烟小跑着往顺城街西边而去。据周围的人说,那条狼狗是小西门一家牛肉馆老板的‘采购员’,每天独来独往,从不失误。”</p> <p class="ql-block">  昆明人杨强国回忆,顺城街几乎可以称作是清真饮食一条街,“街道两旁有许多饭馆,一家挨着一家,不太多的几家商店,也多是卖腌干的牛肉和清真食品的,当街还有卖羊肉的排档。走进顺城街,街道两旁林立的以绿白两色为主色调的阿文招牌,来来往往的穆斯林,以及夜幕降临后直扑而来的烤肉香味,都别有一番风情。”</p><p class="ql-block">过去,顺城街街道狭窄,两旁的房屋非常破旧、简陋。“这是一条古老的街,两旁的民房都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大多是典型的‘一颗印’建筑,三间挂两耳,不过后来因为临街的房屋都改做了商铺,大多被重新装潢过,在形形色色的招牌之下,不大看得出原来的模样。”杨强国说。</p> <p class="ql-block">  2006年,在对顺城街的拆迁改造中,负责开发顺城街的昆明赛伦房地产公司在布新小学原址发现了一块“布行增建孚佑宫”碑。据史料记载,孚佑宫始建于明代,原名嫘祖庵, 供奉的是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元妃嫘祖。由于嫘祖是传说中教导人民养蚕、缫丝和织布的圣贤,因此受到后世从事纺织、布匹的工商庶民的崇敬。清雍正初年,昆明南城一带的布商们捐资对嫘祖庵予以修葺,并自此将它作为布匹行业活动的场所。</p><p class="ql-block">也就是在这里,诞生了云南知名老字号“大道生布庄”。</p><p class="ql-block">1923年夏天,科举致仕之路成泡影的四川人周自镐,在朋友的帮助下盘点了顺城街一间铺面,开了一家布庄,从此改行经商。当时商界通常“货物出门,概不退换”。大道生从开张的第一天起,就提倡诚信。周自镐不赞成“货物出门,概不退换”的做法,而主张大道生的布按质论价,只讲实价,布售出后,顾客如不需要,只要原物无损无变,可以原银退货。于是,“大道生”短短6年时间就创制了26个品种,且在外县开设了分厂,这在近代云南工业史上是不多见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顺城街诞生的“大道生布”已成为云南妇孺皆知的名牌产品。</p><p class="ql-block">后来,孚佑宫日渐荒废,赫赫有名的大道生布庄也改换门庭成了布新小学,这是当时昆明市一座古色古香的学校。“当街是一座门柱镶入墙体,上有琉璃瓦横向相连的牌楼,通过几十米进深繁荣过道,才是古色古香的正门。黄绿相间的琉璃瓦门冠回之下,是两扇对开的木质红漆大门,其间布满一排排涂着金粉的门钉,门缝两边对称镶嵌着一对碗口大的黄铜狮子头。进大门是一个东西横向的长方形院落,正面及两厢皆为青瓦木结构的两层楼教室。”曾在布新小学就读的昆明人老楷回忆道。</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顺城街最热闹的时光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与街相邻的云南省话剧团里上演的《红岩》天天满座,观者无不感慨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人们花很少的钱就能够尝到回族糕点厂门市的糕点,或者羊市口的汤锅;从街头到街尾,从早晨到半夜,老街人气颇旺,治安极好。”云南知名作家董保延在博客中写到“1964年,一座叫春城饭店的楼房分东西两幢在顺城街身后拔地而起,虽然只有5层,却因是当时昆明乃至云南省较早的大型饭店之一而身价不菲。它不仅是省内外旅客的主要下榻地,还承担着省市重要会议的接待任务。人们把是否能够入住这里,是否吃到了这里的过桥米线作为一种待遇或者荣耀。顺城街的知名度,因春城饭店的兴盛上升。”</p> <p class="ql-block">  而今,一座耀眼的双塔拔地而起,顺城街一改往日的面貌,成为昆明市中心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中央商务区,国内的零售业航母王府井百货、IMAX影院、香港百老汇剧院、星巴克等知名商业品牌纷纷在顺城抢滩登陆。</p><p class="ql-block"> 从南城墙外一条小小的青石板古驿道,到如今人潮涌动的商业购物中心,顺城街商贾云集的血脉从未中断。顺城街的巨变也引发了香港百老汇剧院执行董事刘少文的感慨:“顺城之于昆明,就像金茂大厦之于上海浦东、中信广场之于广州天河、国贸大厦之于北京CBD、地王大厦之于深圳。”</p> <p class="ql-block">  也许,老人们时而还是会怀念那条位于南城墙外、窄窄的、喧嚣的茶马古道,而对如今这里车来人往的商业中心感到乏味。然而,当我们看到一群群衣着靓丽、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顺城双塔间大步穿梭,青春的气息随着时代的列车扑面而来时,会恍然发现,老街正变得年轻、时尚、充满活力。</p> <p class="ql-block">  去一个城市,首先要去步行街逛逛,这里的南屏步行街有很多美食,还连着钱王府,酒杯楼等网红打卡点,值得一去。</p> <p class="ql-block">  同仁步行街离南屏街不远,走路用不了十几分钟。</p> <p class="ql-block">  为了照顾很多老昆明人的怀旧情结,当2001年同仁街片区改造完成后,在市中心黄金商业区的柏联广场里,在原址修建起了一段仿老同仁街的建筑群,仍然取名“同仁街”。那用整条青石柱支撑起的骑廊建筑,那明黄色的墙面,那二楼的欧式小窗,还能让人看到老同仁街的些许痕迹。只不过再也见不到曾经在骑廊间喝茶聊天的街坊,再也闻不到满街飘溢的烟火味了。</p> <p class="ql-block">  南强街巷和同仁街更近,这条街巷纯粹就是网红小吃街,整条街都是吃的,有必要去体验一下云南的各种特色美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城无处绿树成荫繁花似锦</p> <p class="ql-block">  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的昆明,曾布满官府、商贾云集、牌坊林立,整日繁忙熙攘。昆明牌坊为何而建,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近昆明的牌坊,倾听千百年风雨故事。</p> <p class="ql-block">  昆明城中不可忽视的就是牌坊,它们一个个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在千百年前的昆明是绝对令人震撼的建筑。比如,仅从五华山向南,在正义路上就建有“万寿无疆坊”“天开云瑞坊”“世恩坊”“忠爱坊”“金马坊”“碧鸡坊”等牌坊。</p> <p class="ql-block">  不论古今,在昆明众多牌坊中,名气最大的当属矗立闹市中的“金马坊”“碧鸡坊”和“忠爱坊”。</p><p class="ql-block"> 忠爱坊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朱元璋的开国功臣黔宁王沐英及云南百姓所建,为纪念元代著名政治家赛典赤而建,是云南最早兴建的纪功坊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图为曾经的忠爱坊(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  忠爱坊始建于明朝,为纪念元代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治滇有功而建,历经数度毁坏又数次重建。</p><p class="ql-block"> 赛典赤(1211年—1280年)于1274年来到云南,担任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即云南省的首任省长。他在任6年间,博采“利国便民之要”,修筑松华坝水库,修治金汁河、盘龙江,修凿海口河,又兴办屯田、发展生产,并把云南的政治中心从大理移回昆明。</p><p class="ql-block"> 此后历经700多年,云南作为一个省,昆明作为云南省会,都一直未变。赛典赤在云南兴利除弊,大胆改革,做了许多好事,深得民众拥戴。因此,昆明人建牌坊纪念他忠君爱民的精神,故称“忠爱坊”,也称“二牌坊”。</p> <p class="ql-block">  旧时,昆明南城外,有金马坊、碧鸡坊和忠爱坊三座牌坊。因三座牌坊呈“品”字形,故称为“品字三牌坊”。三牌坊中,又以忠爱坊的建造时间为最早。</p><p class="ql-block"> 据有关史籍记载,忠爱坊原在鄯阐城中(今昆明城),在明代汪湛海筑昆明砖城时,以鄯阐城之建筑,与北来之山的龙气不接为由,舍弃旧城,另择地皮建筑新城,把忠爱坊划到城外。这样推算起来,忠爱坊的建造年代,应在元朝时期。当时建造忠爱坊,是为了纪念元咸阳王、平章政事赛典赤在云南执政时期的仁政功德。“忠爱”,谓其对皇上尽忠,施民以爱,故名“忠爱坊”。</p> <p class="ql-block">  金马坊、碧鸡坊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比忠爱坊在时间上要晚数十年。与忠爱坊是纪功坊不同,金马坊、碧鸡坊是根据传说兴建的,因为人们认为,金马和碧鸡是祥瑞象征,并用“金马钟秀、碧鸡呈祥”来赞美昆明。</p> <p class="ql-block">  关于金马和碧鸡还有一个流传千年的传说。远在汉代,人们就传说现在的滇池地区出产一种神马,这种神马能够日行五百里;又说,滇池附近山上有一个碧鸡神,一丈多高,碧鸡羽毛青翠,能破石而飞,所到之处都能放出神光。当汉宣帝听说有金马、碧鸡这种神奇之物时,十分神往,就派大臣前来寻找。汉朝使臣虽未能找到这两种神物,却使人们对这两种神物越发向往和追慕。为此,人们把昆明东部传说有金马出现的山称为金马山,把城西滇池岸边金鸡升腾出没的山称为碧鸡山。</p><p class="ql-block"> 金马、碧鸡传说了1000多年,到明代,昆明人民决定要为家乡这两个吉祥的守护神建一座牌坊,以此表达对金马、碧鸡的尊敬和崇拜。</p> <p class="ql-block">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当太阳将落,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金碧交辉"的奇观。相传,清道光年间,这个奇观曾经出现过一次。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景,要60年才能出现一次。"金马碧鸡坊"的设计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对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造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末时期的昆明金马坊(历史照片)</p> <p class="ql-block">  金马、碧鸡两坊相隔数十米,均为门楼式木构牌坊,外形相近,金马坊上画骏马、碧鸡坊上画凤凰,人们又合称它们为“一牌坊”,金马、碧鸡两坊与先于其而建的忠爱坊鼎足而立,形成“品字三牌坊”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末时期的昆明碧鸡坊(历史照片)</p> <p class="ql-block">  老牌坊是一部静默的立体书,它们见证了城市街道的变迁,记录了历史的风云起伏。许多牌坊已在时代变革、辗转流离后渐渐归于尘土,甚至不能在照片中凝固痕迹,但一个牌坊一个故事,它们永远留在昆明人心中,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施正威 · 拍摄于昆明文字来自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