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行

<p class="ql-block">文字:吕行</p><p class="ql-block">摄影:吕行</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90年代初吧,记不清了,因光明日报社主题征文《桥》所作。</p><p class="ql-block"> 后于1992年被收录于河南大学80年校庆散文诗歌集《我的河大梦》,作为校庆礼物,当年在校生人手一册。多年后据我的学生说,河南大学图书馆有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口有座桥,桥下浊浊的河水年复一年地缓缓滑过。走过这座桥,可以到山外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爷爷曾拉住父亲的小手在桥头严厉告诫:“不要出去,山外人猾”。</p><p class="ql-block"> 父亲也曾拉住我的小手殷殷叮嘱:“长大后出去,甭回来,山里苦”。</p><p class="ql-block"> 父亲很苦,苦在他很聪明。</p><p class="ql-block"> 山里人把父亲培养到中学毕业便无能为力了。父亲十八岁那年踏上了那座桥,离开了山寨。父亲知道了山里和山外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母亲常拿了那一堆发黄的照片,很自豪地对我说:“你爹见过毛主席呢,你爹哪儿都去过。喏,这是天安门、这是孔老二的家庙......那时,你爹坐火车可是不掏钱的”。指点完了那些照片,便抬起头很期望地对我说:“孩儿啊,好好跟老师念书,有出息了,也像你爹去去北京。”</p><p class="ql-block"> 我也很懂事的点点头:“娘,长大后有本事了,我接您出去享福。”</p><p class="ql-block"> 据说,父亲不久便又从桥的那头回来了。山外的世界很大,但不属于他,他深深扎根于山石间。父亲回来后,便失去了往日且娇且傲的神情。</p><p class="ql-block"> 后生们说父亲生在福中不知福。村长的儿子,念过中学,娶了山寨里最漂亮的姑娘做媳妇,还不知足!终日郁郁寡欢个毛呀?</p><p class="ql-block"> 母亲年轻时很美,即使这样,父亲还是选择了出去。母亲选择了放开。她说,父亲的心留在了山外。</p><p class="ql-block"> 父亲很苦,苦在他出过山。</p><p class="ql-block"> 他说,山里人愚昧,人都变成了土坷垃。但他最终还是接过了爷爷的锄头。</p><p class="ql-block"> 烈日下的梯田可不同于十年寒窗。在田里,他远不如别的后生麻利。别人嘲笑他洋书生,爷爷骂他是废物。</p><p class="ql-block"> 父亲单薄的身子渐渐弯成了弓,弯成了山口的那座桥,头探在河的外面,脚却深埋在山脚下的泥土里。</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忘记父亲的嘱咐,也没敢忘记对母亲的承诺,考上大学是我唯一的报答。</p><p class="ql-block"> 那个晴天,阳光终于越过峰巅,驱散氤氲洒到村庄时,父亲立在桥头,挥手对我说:“去吧,孩子,别再回来”。</p><p class="ql-block"> 我回首,父亲在摆弄手中芭蕉扇。朝阳下他的身影很长,竟铺满了那座桥。</p><p class="ql-block"> 但我却没有听从父亲的话,也没有履行对母亲的诺言。四年后,带着大学老师和同学的祝福,我踏上了归乡路。遥望袅袅炊烟,摇晃着苦涩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父亲,我不能丢下贫瘠的山村,没有听您的话。父亲,我回来了。您,生气吗?</p><p class="ql-block"> 缓缓地,一步一步踏上这座风雨削蚀的木桥。抚摸着阳光下已经有些温度的木栏,我依稀看到,一行足迹正慢慢地连接山外和山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