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 同学不喜欢我怎么办?

包苏迪雅

<p class="ql-block">总结复盘一下:这一番确认的过程,我做了4件事:</p><p class="ql-block">1、具象化,去还原孩子在学校的事实场景。我娃一开始只说了一个她的感受和她的总结想法,这时候我其实并不知道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所以也就没有办法从成人的角度来做理性的判断。如果只是听到孩子说什么然后就简单直接地下一个结论,这样可能还帮不到孩子。</p><p class="ql-block">2、具体化,去还原孩子的想法和认知。在这次的沟通中,我发现我娃提到了好些非常抽象的词汇,比如尊重、侮辱等,其实她并不理解这些词到底代表啥意思,但是她会学着和大人一样去用,所以当她用这些词汇表达的时候,我知道,她其实并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所以作为家长,就需要引导他,用具象化的事情事件,去了解她到底想说什么,具体指的到底是什么?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无非就是事情本身——她认为的事情本身——她所看到的事情本身带给她的感受到底是什么——她的想法到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3、帮助孩子看到她的“我以为”和事实本来的样子。其实不仅是孩子,很多成人也一样,我们都是“自我中心者”,发生了一件小事,就会立马条件反射一样,快快地得出结论。而我娃她因为受到过某一两个孩子的排挤,她就会放大了觉得其他同学都不喜欢自己。这孩子是敏感型的,在安全感不足的时候放大事情的真相,这是必然的。 就好比这一次,她会认为同学不和自己说话就是不喜欢自己,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还有他会觉得其他不喜欢自己的同学就会向老师打小报告,很有可能,她还在关注老师对她的态度变化,如果某一天和某位同学有矛盾后,老师无意间刚好又因为她的走神点了一下她的名字,估计她可能就会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了一起。所以我们就需要让她慢慢地理解这一点。</p><p class="ql-block">4、调整孩子的认知。我感觉是两方面的调整。</p><p class="ql-block">(1)调整她的极端认知。感觉这么大的孩子,非黑即白的东西很多。不和我说话就是不喜欢我,不借我东西就是喜欢我。所以得让她知道,事情远不是只有对错黑白,还有其他项;</p><p class="ql-block">(2)调整她的负向认知。同样一件事,有些孩子会丝毫不在意,但有些孩子却可能会一直藏在心里面。我娃属于后者,如果放在心里的这件事,她和不好的东西建立起联系,那就糟糕了。对于“打小报告”这件事,我和我娃做了一个小分析,什么样才算打小报告?把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妈妈,这算不算打小报告?值日生记录那些调皮学生的不好行为,然后交给老师,这算不算打小报告?还有有同学被欺负了,他报告给老师,这算不算打小报告? 我娃都摇摇头。所以我说,那如果哪一天,你上课的时候发呆,要抄写作业的时候你在找东西,然后值日生告诉了老师,这算不算打小报告?“不算”“所以啊,你看,有时候‘打小报告’还不是一件坏事呢,说不定那位向老师报告的人还帮助了那位调皮的同学呢,帮助他上课认真听讲对不对?”我娃认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