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劳动思维广场”建设

Richard

<h3>泉州五中,戴丰春</h3> <h3>如何跨界融合。</h3> <h3>劳动教育的跨界,充分利用、调用场地场馆。</h3> <h3>四个维度</h3> <h3>多关注、研究国家政策主动挖掘课程开发的空间</h3> <h3>创造劳动的可能性<br>做一些其他性的劳动</h3> <h3>案例:<br>整理成项目群<br>尽量所有的学科都要承担劳动教育,不能选</h3> <h3>高一学生,专职农民包吃住指导学生尝试使用设备,管控设备,全职农民善后。<br>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快乐成长</h3> <h3>小棚设计(5w)</h3> <h3>小型种植(3k)</h3> <h3>增强体验感</h3> <h3>组建课程群、学生交差流动</h3> <h3>科技创新AI,体验馆</h3> <h3>!金线莲培养室内</h3> <h3>成立课程室,支撑学生活动。<br>一个主任,8个成员,每个领域都有人<br></h3> <h3>请进来,走出去。</h3> <h3>高校讲座</h3> <h3>全校社团,学生负责,社团可激活,可破产</h3> <h3>科技赋能活动</h3> <h3>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h3> <h3>科技感满满,劳动教育新格局。</h3>

学生

劳动

课程

跨界

科技

社团

教育

体验

活动

包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