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拙政园中国园林之母(副本)

致达人

<p class="ql-block">拙政园(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178号。 明正德八年(1513年),解官回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基建造宅园,取西晋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题名拙政园。后屡易其主,并几度入官,迭经兴衰分合。1860年至1863年曾属太平天国忠王府。1951年整修。</p> <p class="ql-block">1961年,拙政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拙政园与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共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苏州园林(拙政园、虎丘山、留园)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占地面积78亩(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另有住宅部分现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 拙政园的整个环境虽由人做,自然生态的野趣却十分突出,尚保留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被认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缀云峰: 1943年夏夜,缀云峰突然倾圮。后来,在园林专家汪星伯的指导下,重新堆成了这座高达两丈、玲珑夭矫的奇峰,如今此峰苔藓斑驳,藤蔓纷披,不乏古意。作用:遮挡内部园林。使之不可一眼望穿整个园林,防钱财泄露(古人认为这样的风水才好),这样的“遮挡”的园林构景手法被称作——障景。它在园林中的地位是不可少的。</p> <p class="ql-block">芙蓉榭 荷池约略为矩形,东西长,南北窄,故西向的小榭前有很深远的水景,水中植荷,荷又名芙蓉,小榭之名由此而来。芙蓉榭已成为东部很有特色的风景,尤其是夏天夜晚,皓月当空,明月,清风,月影,荷香齐至,确实能给观赏者带来美不胜收之感。小榭室内装修也极为精美。小榭临水的西面装点有雕刻的圆光罩,东面为落地罩门,南北两面为古朴之窗格,颇有苏州园林小筑的古雅书卷之气。</p> <p class="ql-block">天泉亭:拙政园东部的古迹纪念性建筑。亭,八角攒尖顶,原先亭内有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东斋遗物,人说此井不枯,犹似天泉,今借以名亭。亭位于芙蓉榭西北的大草坪中,景物较为疏朗,适宜于游憩、娱乐活动。亭北为缓坡土山,山上广植黑松,以创造平岗松林的风景意境。为配合八角形的亭子造型,建筑内部也配置了一只八角形仿古木台,窗格,短墙上也饰有八角形的图案,在拙政园东部,唯有此亭为多边形,因位于空旷之处,此亭体量较大。</p> <p class="ql-block">亭内摄顶</p> <p class="ql-block">位于拙政园东部,原为秫香馆,位于天泉亭北土山松岗之西,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秫者,稷、稻的统称,此处原来为归田园居之北界,墙外为北园,乃园主的家田,故于此建楼,以观赏农桑田园之景。秫香之名,亦由此得。当年复建此堂时,馆内所有落地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均刻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案,1966年,为保护起见,将图案翻入室内,以无雕刻的反面窗板向外,一直沿用。如今的秫香馆四周景色开朗,南边隔水为山岛,是游人品茗休憩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见山楼 语出晋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三面环水,楼与雪香云蔚亭、倚玉轩、溦观楼隔岸相望,景色层出,依稀入画。相传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曾在此处治事。从西侧的假山石级盘登,可至楼上。</p> <p class="ql-block">远香堂: 为中部主体建筑。堂北平台宽敞,池水清澈。夏日荷风扑面,清香远送,故取宋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意,以为堂名。堂四周装置精美的玻璃长窗,周围环境开阔,四面景物,各具情趣。举目四望,犹如观赏长幅画卷,中园景致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挂壁廊灯</p> <p class="ql-block">廊挢内壁挂的天然大理石山水图</p> <p class="ql-block">树龄已170年的古树</p> <p class="ql-block">玲珑馆: 宋苏舜钦诗"日光穿竹翠玲珑"。庭院有竹,青翠欲滴;馆前原有玲珑剔透的湖石峰峦,故名。馆内悬有″玉壶冰"横额,取南朝宋鲍照诗″清如玉壶冰″,指环境静洁。馆内窗格及庭院铺地均为冰纹图案,与题额相应,更见幽雅。</p> <p class="ql-block">听雨轩 南唐李中云: "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宋杨万里《秋雨叹》诗: "蕉叶半黄荷碧,两家秋雨一家声″。此处蕉、竹、荷兼具,雨声潇潇、别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畱听阁</p> <p class="ql-block">在十八曼陀罗花馆西南水池中,为一八角攒尖顶暖亭,嫩戗发戗,是拙政园的最西南处,亭南原是张氏住宅进补园的入口。亭有坐槛,上设半窗,亭边长1.70m,檐口高度3.57m。据说当年园外尚无房屋遮挡,于此可以看到西边北寺塔的倩影,故取唐许棠“径接河源润,庭容塔影凉”之诗意取名。另一说是此亭倒影水中,宛如一座宝塔,故称塔影。</p> <p class="ql-block">曼陀罗花是山茶花的别名。根据翁方纲《跋拙政园记》拙政园的选址似与山茶花有关系,因为王献臣喜欢山茶花侵地以为园。</p><p class="ql-block">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古园最负盛名的花景是几株山茶中最名贵、最华丽的宝珠山茶。这些山茶花延续的历史几乎与拙政园同岁。清朝初期的海昌陈相国得到拙政园时,“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交柯合理,得势增高。每花时,巨丽鲜艳,纷披照瞩,为江南所仅见。”明末清初的诗人吴伟业在《咏拙政园山茶花》中形容拙政园的曼陀罗花之美:“艳如天孙织云锦,赪如姹女烧丹砂。吐如珊瑚缀火齐,映如螮蝀凌朝霞”。陈维崧也说拙政园内的山茶花开得非常美丽“潋滟交织映晚霞”。</p> <p class="ql-block">后来由于古园几经沧桑,人亡花歇,“宝珠已失连枝烂”。直到清光绪年间,补园主人张履谦修建卅六鸳鸯馆。馆内尚悬清未状元陆润庠写的行楷额匾“十八曼陀罗”。馆南厅前有小院,栽植多株名贵山茶花“十八学士”,故称十八曼陀罗花花馆。“十八学士”是茶花中的极品,一株上共开放十八朵花,朵朵形状不同,颜色也不同,红的便全红,紫的便全紫,一起开放,同时凋谢。馆前小院略点小块湖石,成为春季游览之绝佳去处。晚清蒋吟秋有诗赞曰:“梅村诗好久留传,拙政山茶写笔颠,十八曼陀罗尚在,宝珠色相永春妍。”</p> <p class="ql-block">卅六鸳鸯馆为苏州拙政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精美华丽,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南厅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宜于冬、春。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此馆环境优雅,陈设古色古香。主人在此宴友、会客、听曲、休憩。</p> <p class="ql-block">得翠阁</p> <p class="ql-block">倒影度</p> <p class="ql-block">整个墙面做满镜子,顶部挂有一匾"秤文揖沈之齋",坐在屋内喝茶聊天看着镜子便一览湖上美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谢谢观阅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