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阴长泾镇老街的出现,初始于明代咸化年间(1465—1487),由长泾大族夏氏定居于泾里,疏通东泾河、西泾河、并市河,逐成三泾为一水的泾水河。泾水河南北两岸逐渐形成街市。</p><p class="ql-block">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规模大定,民益庶繁",成为江阴东南一大市镇。</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年(1663),泾里定名为长泾镇。 为了方便南北两街之交通,从明代建市镇始,夏希明先建兴顺桥,其子夏良惠续建兴福桥,后有镇上贤达和政府陆续建有兴寿桥、兴隆桥、兴定桥(即原东木桥)、大福桥(蚕种场自用桥现已拆去)等石拱桥,如道道垂虹卧波,分外壮观。 </p><p class="ql-block">长泾老街分为南北两街,皆长度为1.5公里,统称千米石板街。</p><p class="ql-block">河南街从兴福桥至陈大同米行,延伸至牛腰坝;</p><p class="ql-block">河北街从大福蚕种场至兴寿桥(即现在的虹桥)。</p> <p class="ql-block">大福蚕种场始建于1928年,地处河北东街,原由南北两场组成,现存北场,有房屋124间,属江南庭园式建筑,屋宇之间均由连廊相通,其中四幢蚕室,地面二层半,地下一层,充分体现了蚕种生产工艺之特点,科学合理。作为江浙地区最大的蚕种生产基地,大福蚕种场为发展中国蚕桑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长泾老街临河而建,应市而兴,蜿蜒两里,东西相贯。数百年沧桑岁月,印记着那份淳厚与质朴,是杏花春雨的诗情,是小桥流水的画意,是明月清风的雅兴。细听忽远忽近的吴语絮声,任凭心情在此徜徉,一抹纯净,一丝优雅,自在心胸。</p> <p class="ql-block">老街的石板,都是山麻石,大小一式,规格统一,每块为1米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每块石板上都刻有标号。石板横铺南北向,旁有青砖为边,下有雨水通道,雨后街净,设计极为科学合理。</p><p class="ql-block">南北老街联通一条条小巷小弄,每一条弄堂,同样铺设石板,下为雨水通道。</p><p class="ql-block">数千块石块成街成景,成为一个个历史符号,成为一个个古代建筑印痕。</p> <p class="ql-block">晒秋~长泾萝卜干</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边,商号林立,店铺相望,皆为两层小木楼。临街人家大多有地楼水榭,石阶河埠头通向泾水河,而河边公用河埠头,皆为元宝码头,中间平台,左右石阶河滩,供汲水、洗涤、装卸货物之用。</p> <p class="ql-block">上官云珠纪念馆(上官云珠故居)</p><p class="ql-block">上官云珠(1920-1968),原名韦均荤,中国影坛"二十二大明星"之一,被誉为"演员角色的多面人",曾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上官云珠故居位于长泾河北街152号。上官云珠在这里度过了她的少年时代,亦为她日后事业奠定了基础。为缅怀上官云珠为中国电影事业贡献的一生,2006年将其故居进行修缮改造,建立"上官云珠纪念馆",馆内设有瞻仰厅、影视厅和展览厅。</p><p class="ql-block">"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这是上官云珠人生最好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著名雕塑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一张大烈故居</p><p class="ql-block">张宅庭前溪声片片,水榭迎霞;窗外云卷云舒,文脉相续。静卧于南巷门33号的张大烈故居,古朴典雅,五进47间房尽显气派。 草木扶疏、精巧雅致,围墙苔藓斑驳、藤蔓垂挂。穿行其中,不禁被那雕廊、排门格窗、青砖白墙之气韵所折服,定会引发您些许回味与感慨!</p> <p class="ql-block">长泾民俗博物馆~唤起尘封已久的记忆,再现江南民风、民俗之风情。</p><p class="ql-block">江南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农渔文化以及纺织文化,以其鲜明的个性盛兴于世。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各种器具,反应了不同时期的文明程度,长泾民俗博物馆将这些器具以陈列的形式展现给大家,透过这些物件,引发人们的遐想,启迪人们更深地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