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狮子山

持之以恒

<p class="ql-block">苏州狮子山原来叫苲萼山,也被称为岞崿山,它并不雄伟高大,最高海拔仅114.5米,南北走向,长约0.5公里,山体由花岗岩构成。东北6公里处为虎丘山,两山遥望,俗称“狮子回头望虎丘”。狮子山山体由花岗岩构成,岩石裸露,山势迭出起伏,褶皱又无限舒展开来,狮子山因其外形酷似一头卧地的狮子,因此被人俗称为“狮子山”。而奇特的是“狮子”的头和肩,全由大块的花岗石自然纵横垒叠,无论远视与近看,均栩栩如生。登上狮子山,如中间不停留的话,上下山过程只有约30分钟左右吧。狮子山共有南、中、北三条登山道,目前南登山道是只下不上的!推荐从北路上山,中路或南路下山。登山时间不长,但是台阶很陡窄,必须注意安全。</p> <p class="ql-block">狮子山有著名景点“十八”处,状元读书台、洗心泉、云溪、仙人靴、飞雨、中流砥柱、石船等众多景点和摩崖石刻。不仅皆有典故或传说,而且还留下了康有为、郑板桥、吴昌硕、徐悲鸿、顾廷龙、沙孟海等一大批名人的墨宝题咏。书画大家吴昌硕于光绪八年(1882)题写的“坠星岩”颇为神奇。在山的南面翠壑处,有巨石兀立。相传此磐石为“天外来客”坠星瑞降。《越绝书》载:“碓山南有大石,古者名为‘坠星’。狮山还有很多历史人文类的景点,比如吴王僚墓、何充墓、寿圣公主墓、祝大椿墓、日神土地庙、思忆讲寺、西晋地宫和基督教堂。这些景点让这座霸气雄伟的狮山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历史以及精美绝伦的人文故事。</p> <p class="ql-block">狮山自古即为历代文人雅集之所。千百年来,有众多吟咏狮山胜境的诗篇流传于世,亦有大量珍贵的摩勒石壁存于狮山。现存白居易七律,郭沫若“中流砥柱”题词及林散之“春山如画,秋水长天”题词。唐朝张又新品定天下六泉,将位于狮山的“洗心泉”命名为第五泉,如今的三字为清朝道光十七年所刻,另有郭沫若题书“物洗则洁,心洗则清”于壁,启人之思,丰富的人文意境让人如获芬芳;唐朝张又新品定天下六泉,将位于狮山的“洗心泉”命名为第五泉,如今的三字为清朝道光十七年所刻,另有郭沫若题书“物洗则洁,心洗则清”于壁,启人之思,丰富的人文意境让人如获芬芳;明朝万历年间的名相申时行在狮子山苦读诗书,最后金榜题名,后人为纪念其丰功伟业,由书法大家俞樾手书“状元读书台”刻于此处;位于云溪小径中段,此处岩石排列整齐,每当雨量充沛季节,有山泉流下,立于道旁观看,宛如溪水自云中流出,故得名“云溪”,岩石上为康有为题词镌刻。</p> <p class="ql-block">狮子山头部有思益寺,初名法音寺,唐开元中,改思益寺。清康熙八年重修。由于年代久远,昔日的名刹如今仅存残遗痕迹。狮子山下曾埋葬着吴王阖闾的兄长吴王僚。(唐《吴地记》载:岞崿山……吴王僚葬此山中。除了传说中的吴王僚墓,据记载有座宋代的公主墓。(《吴门表隐·卷五》载:寿圣公主墓在狮山。宋高宗妹,故名皇妹山。)</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515年,吴王僚在登上王位12年之后,被他的堂兄弟公子光也就后来的吴王阖闾以宴请为名,在宴席中,公子光所遣的刺客专诸将匕首藏于鱼腹之中,以献鱼为名接近吴王僚,并将吴王僚当场将刺死,专诸也被其侍卫所杀。此后公子光自立为王,成为了第二十四世吴王,称为阖闾。之后吴王僚被葬于在当时人迹罕至、冷清和寂寥的狮子山西坡。十八年后,阖闾在征越战争中受伤身亡,他被安葬在虎丘山,吴王僚与公子光本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兄弟,但在王位的争斗中,吴王僚失败了,从此仇深恨长。由此苏州民谚“狮子回头望虎丘”被赋予了千年仇恨的意憬流传至今。狮虎相争,始终依旧不肯善罢甘休,一个回首凝视,一个驻足观望。</p> <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爆发前夕1903年秋天,苏城志士朱梁任和包天笑、苏曼殊18人一众文化名人登上狮子山,他们带着祭品,“吟诗歌唱,鸣枪警示”,进行了一场“招国魂”的仪式。他们在狮子山山顶挥动着“招我国魂”的布幡,上面绘有雄狮图案,寓意“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已醒,将一吼惊人”。后有徐悲鸿“魂兮归来”、精神万古,气节千载”题词摩崖镌刻其上。</p> <p class="ql-block">狮子山头望虎丘&nbsp;,拾阶漫步赏灵秀。浸透了千年的吴地文化,&nbsp;环抱着苏城的满目繁华。虽没有虎丘那样知名,但千百年来狮子山也一直是苏州的地标,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这些景点让这座霸气雄伟的狮山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历史以及精美绝伦的人文故事。苏州人茶余饭后闲聊,只要说起狮子山,总会说——狮子回头望虎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