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北门松谷古道登黄山

蓝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松谷古道是从北进黄山的登山必经之路。 步行经芙蓉居,松谷庵、翡翠池,乌龙亭,头道亭、一道亭,仙人铺路、二道亭,三道亭,天鹅孵蛋,关公挡曹,十八道弯,直上北海清凉台,古道上行路段景区路标全程10公里(六只脚轨迹是6.88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芙蓉洞。康熙年间,在古道起点位置,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修建了一个石拱券,顶高3米,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拱券前后正中位置分别镌有“芙蓉洞”和“请观”洞额,其中“请观”二字为时任太平县令陈九陛题。人称此石拱券为“芙蓉洞”。芙蓉洞是黄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仅存的两座古道石拱券之一,是古代山岳栈道景观建筑设计的典范。以芙蓉洞为界,穿过此洞门,代表着真正到达或者离开了黄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过芙蓉洞,下有一居宅叫芙蓉居,民国时期,一个叫“天德圣教”的头领在芙蓉庵的遗址上重建,并在此隐居。芙蓉居的院内,有用块石砌成,圆形如月的水池,池内石壁上刻"三月池",现为景区工作人员住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出芙蓉居,过福元桥,前行五六百米,路右有一根八面石柱,柱高1.95米,围0.82米,八面依次竖刻“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南无妙色声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文佛”,故名“八佛名经幢”,落款“乾隆十四年(1749)冬月日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芙蓉谷一路上行经乌龙亭至一道亭,松谷溪聚北海、以及始信峰、狮子峰之水,奔流而下至松谷庵,水流汇聚成溪,形成大大小小的碧水玉潭,其中以“五龙潭”为代表。这五个水潭形状不一,色彩各异,古人按其所映景物而形成的不同色彩分别称之为黄龙潭、黑龙潭、白龙潭、青龙潭、绿龙潭,其中最漂亮的当属翡翠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过“五龙潭”,古道在竹林间逶迤而上,道边间有茶园地。人行翠竹间,石流清溪里,别有一番曲径通幽的意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松谷庵位于叠障峰下,初为道观,原名“松谷草堂”,松谷庵是黄山为数不多、保存完整的宗教遗址之一,在黄山历史上,佛道两教曾长期并存,又相互渗透,相互斗争,最终以佛教胜出。松谷庵便是佛教“取代”道教的实物见证,其创始人松谷道人因其德行高尚,且医术高超,救人无数,而被佛道两家所供奉,并成明清黄山佛教四大门派之一。如今已僧去佛空,孤庵已成园林工作人员办公及生活场所。和芙蓉庵一样,庵前亦有一方碧池,水自山溪引流而来,古为僧人浆洗炊饮之用。粉墙黛瓦下,绿树青山间,一泓清泉潺潺而来,掬手可饮,清冽甘醇。行人过往,无不在此小憩或掬饮濯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松谷庵至“一道亭”约1.5公里,古道缘溪缓行。约500米,路右有一处温泉,泉口为直径3米许的圆形凹坑,泉眼被砂层覆盖,不时有气泡冒出。因泉口有冷热两股水流混合而成,用手探试,大约有30℃,黄山共有三处温泉,除众所周知的“前山温泉”及此“松谷温泉”外,还有一处在圣泉峰,泉口险踞峰巅,人不能至。前山温泉已开发近千年,进入黄山“四绝”!然而松谷锡泉,虽与前山温泉出露于同一个水平线,却仍处于深闺之中,至今鲜为人知。我想如果我是松谷庵的工作人员,我一定把它加大挖深,每天工作之余可以泡个澡,哈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温泉和正常的山泉一样入口略显甘甜,没有硫磺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宝塔峰下的“二道亭”于1989年改建,亭右古墙基犹在。立于庭前,仰望宝塔峰,峰腰有石如人兀立,戴冠披袍,凝目仰视峰壁,谓之“仙人观榜”。从芙蓉居到二道亭,古道平缓,徐徐行之,自感犹如一古时翁僧,柱杖林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二道亭”到“三道亭”约2公里是全程最陡峭路段,蹬道在两山夹持间,绕着石壁蜿蜒上升,一眼望不到顶。往往走过几十级台阶或是转过一个小弯,犹如一挂天梯立在眼前,左环右绕,势如登天,令人望而生畏。行者至此,无不绝望至极。过三道亭,走过类似弯弓的一段平路,一位和善的景区工作人员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游客经常忘记的著名看点,天鹅孵蛋,关公挡曹。但是我看了天鹅孵蛋,惟妙惟肖,关公总觉得不大像,哈哈。过了这一段平路就是十八道弯。即“十八”个Z字形登山弯道。古蹬道到了狮子峰下,如山崖一般,陡不可攀,古人用几十个折叠而上的“弯”夷平山峰的坡度,让登山变稍为容易。过了18弯,即到达北海清凉世界观景台。过二道亭经18道弯至北海,古蹬道之陡峭用义乌话就是两个字形容:“食渗”,哈哈。到此,寂寥无人的松谷古道全程结束,可见景区人流汹涌,打卡点处,站一拍照位略显困难。</span></p> <p class="ql-block">关公挡曹</p> <p class="ql-block">天鹅孵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后就是自己规划的黄山五海诸峰环绕线路,先右上北海清凉台看猴子观海下来后,立于“清凉台”上,“坐看人间兴废事,几经沧海变桑田”,回看来时的路,曾经的仰望已踩在脚下,九曲盘旋的“十八道弯”已淹没在苍翠之中,淡看天际之外,缥缈人间。(现在觉得黄山应该称为六海,五海之外,还有人海,哈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右拐看上清凉台,猴子观海,右拐梦笔生花,始信峰看松,白鹅岭观天海,光明顶看南海,突击莲花峰,鳌鱼背,折返西海大峡谷经太平索道下山。登山时间十小时,17公里四万余步。</span></p> <p class="ql-block">北海</p> <p class="ql-block">南海</p> <p class="ql-block">光明顶</p> <p class="ql-block">鳌鱼嘴对莲花峰,看着近,两峰之间相差大约八九百米</p> <p class="ql-block">莲花峰堵人</p> <p class="ql-block">鳌鱼峰</p> <p class="ql-block">西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登山犹如人的一生,同样的起点,却有不同的路径,有人半途而废,有人坐着索道一步登顶,有人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有人却如挑山工挑着沉重的担子蹒跚前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