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君士坦丁大帝</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大帝),罗马最伟大的皇帝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生于公元272年或274年2月27日,卒于公元337年5月22日。</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全名盖乌斯·弗拉维乌斯·瓦勒里乌斯·康斯坦丁乌斯。</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span style="font-size: 18px;">罗马帝国西部奥古斯都君士坦提乌斯一世的长子。</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有杰出的才能,曾参与多次战争和政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是一个粗鲁的士兵,一个神圣有远见的人,一个杀人如麻的独裁者,一个披荆斩棘争夺权力的政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为罗马帝国奥古斯都(即皇帝)的时间为公元306年至公元33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世因其功绩称其为君士坦丁大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在基督教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对于基督教的发展作用主要体现在《米兰敕令》的颁布和主导“尼西亚会议”两个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米兰敕令》·公元313年</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米兰敕令》又译作《米兰诏令》或《米兰诏书》。《米兰敕令》是君士坦丁和利西尼乌斯(李锡尼)在313年于意大利的米兰颁发的一个宽容基督教的敕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敕令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并且发还了已经没收的教会财产,亦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对基督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从此由被迫害的“地下宗教”成为被罗马帝国承认的合法宗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基督徒来说,这一天的到来真的是太不容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耶稣死后,他的十二门徒持守了耶稣所教导的信仰,并依照耶稣的遗训四处传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犹太人所不要的、弃绝的耶稣,被很多外邦人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耶稣的信徒们,为了耶稣的教的传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为此付出艰辛和血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耶稣的使徒大都因为传道而被罗马及外邦的统治者处死;只有约翰以九十高龄死于布道讲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基督教诞生开始起的近三个世纪中,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对基督教发动的大规模迫害就有十来次之多。</p><p class="ql-block"> 这种大规模的迫害,导致无数基督徒被杀害或流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大规模的迫害基督徒的事件中,首开先河的当是尼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64年,罗马城突发大火。</p><p class="ql-block"> 这场火烧毁了大半个罗马城。</p><p class="ql-block"> 巨大的损失令整个罗马帝国民怨沸腾。矛头直指当时的罗马皇帝尼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指责尼禄救火不力。甚至还有人认为大火就是尼禄放的。说尼禄嫌自己的皇宫太小太旧,故意烧掉想重盖新的。</p><p class="ql-block"> 为摆脱困境,尼禄把大火的责任嫁祸于不崇拜罗马皇帝的、不信奉罗马神话众神的、不入罗马帝国社会主流的基督徒。</p><p class="ql-block"> 尼禄说大火为信奉一神教的基督徒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尼禄随即开始了对基督徒的残酷镇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尼禄命令将基督徒钉上十字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还有许多基督徒被活活烧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尼禄还把基督徒投进竞技场中。罗马权贵们在大笑中看着这些人被猛兽活生生地撕裂、咬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尼禄甚至吩咐人把基督徒与干草捆在一起,浸上油,制成火把并排列在花园中。然后在入夜时点燃,照亮皇帝的园游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彼得与保罗就死于这一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尼禄的反基督教大屠杀行为,为他在基督教典籍《启示录》里“赢”得一席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启示录》里称他是撒旦的“兽”,兽的数目是66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果将希腊语的“尼禄皇帝”用希伯来语辅音字母拼写出来,并用这些辅音字母对应的数字来代替的话,得出的数字加起来刚好等于666。)</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看来,编造纵火流言来污蔑基督徒似乎是罗马当权者惯用的手法。后来,</span>盖勒流也采取同样手段,15天内在尼科米底亚皇宫制造了两起火灾并诬蔑为基督徒所为。这迫使当时的皇帝戴克里先下狠心迫害基督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煽动民众的反基督教情绪,古罗马的一些理论家编造了不少针对基督徒的谣言。</p><p class="ql-block"> 诸如基督徒在拜神时要杀死婴儿,并喝其血、吃其肉。</p><p class="ql-block"> 还有说基督徒狂饮、乱伦等等。</p><p class="ql-block"> 总之,所有古罗马社会的恶行都被强加在基督徒身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161年,当时的罗马奥热流皇帝对基督徒的迫害也非常残暴。</p><p class="ql-block"> 根据史学家沙夫的描述,“殉道者的尸首,满布街头;那些尸首被肢解后焚烧,余下的骨灰则散入河中,以免他们认为的所谓“神的仇敌”“玷污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250年,当时的罗马皇帝德修斯发出敕令,命令基督徒必须在选定的反悔日放弃自己的信仰,否则将受到地方总督的审判。</p><p class="ql-block"> 德休斯要所有基督徒向罗马的众神献祭。违者初而警告,再犯就被处决。</p><p class="ql-block"> 身为基督徒的政府官吏或被罚为奴隶,或被没收家产。最坚定者被处死。</p><p class="ql-block"> 至于平民,处境更是悲惨至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对女基督徒的迫害是骇人听闻的。</p><p class="ql-block"> 一些史书叙述了发生在公元209年至210年之间的一些事件:</p><p class="ql-block"> 据说,那些视死如归的虔诚的妇女往往被迫受到严峻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要她们决定,在她们看来宗教信仰和自己的贞洁究竟何者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奉命并来奸污她们的淫荡的青年事先都曾受到法官的庄严告诫,要他们对那些不愿向维纳斯爱神祭坛敬香的渎神的处女,必须尽最大努力来维护爱神的荣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303年,罗马帝国开始了最残酷的一次对基督徒的逼害。</p><p class="ql-block"> 迫害基督徒的主角是戴克里先。</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戴克里先,公元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间的罗马帝国皇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戴克里先统治前期,加莱里乌斯才是唆使其逼害基督徒的主要人物,戴克里先相比之下并不是极欲逼害基督徒。</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戴克里先统治后期,戴克里先却变为热心逼害基督徒的君主,并于303年2月24日发布首个逼害基督徒的法令。</p><p class="ql-block"> 基督徒士兵需要离开军队。</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堂的私产被充公,而且基督教的书籍被烧毀。</p><p class="ql-block"> 在戴克里先的宫殿被两次纵火后,其对基督徒采取了更强硬的措施:基督徒要么放奔信仰,要么被处死。</p><p class="ql-block"> 戴克里先禁止基督徒聚会和祈祷,强迫他们献祭皇帝和罗马多神教的神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迫害致使许多基督徒遇难。</p><p class="ql-block"> 殉道者包括教宗圣马尔塞林努斯、圣女菲洛莫纳、圣阿法、圣路济亚、圣艾尔摩、圣弗洛里亚诺、圣乔治、圣艾格奈,而最后一位殉道者是亚历山大之彼得(311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次逼害使得亚历山大教区的教堂将戴克里先即位的年份 (284年) 视为殉道时期的新纪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逼害基督徒的影响是马里努斯逃去蒂塔诺山,并在该地建立了圣马力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戴克里先对基督徒的逼害行动持续至313年君士坦丁一世颁布米兰敕令为止。</p><p class="ql-block"> 这场迫害基督徒的时间持续了十年之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戴克里先对基督徒的残害遭到了基督徒的极大忌恨。</p><p class="ql-block"> 这在对戴克里先之死的说法上就能看得出来。</p><p class="ql-block"> 一般的历史学家都认为戴克里先晚年主动退位,归隐田园。侍弄蔬菜,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而基督教的史学家则认为戴克里先晚年因为看到自己的四帝共治制遭到破坏,各项成果毁于一旦而精神失常,最终悲惨死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初的近三百年间,基督徒之所以屡受迫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是因为基督徒对基督教传播的极度狂热,严重地威胁罗马国教的生存。</p><p class="ql-block"> 并且基督徒以自己的信仰为绝对真理,不肯与其他宗教融合或并列。</p><p class="ql-block"> 这便得罪了当时要维护罗马宗教的人,也令其他宗教的信徒憎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是因为罗马当局认为他们施行神迹奇事,违反了当时罗马禁止巫术的法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因为初代教会绝大部分的信徒都是低下阶层的份子,甚至更有很多是奴隶。</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被视为下贱人的迷信。</p><p class="ql-block"> 基督徒被当时的上层阶级及当权份子所轻贱和鄙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基督徒所标榜的圣洁、仁爱、和平、公义,被视作是是不切实际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基督徒拒绝进入罗马竞技场观看战犯与奴隶肉搏至死。不少教父更批评当时罗马人奢华逸乐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当基督徒的生活与其他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强烈的对照时,他们便感觉受到很大的威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五,基督徒结成一体,很容易使人怀疑他们有政治企图或行动。</p><p class="ql-block"> 基督徒诉讼,也不到法院,只任主教定夺。</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向以法律公正严明自夸的罗马政府来说,这是侮辱,更是基督徒对君主的不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六,是基督徒的生活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构成威胁。</p><p class="ql-block"> 信仰基督教后,富有的基督徒会将他们拥有的奴隶释放。这行动被认为是大逆不道。</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未经政府批准而释放奴隶,是可以被处死的。</p><p class="ql-block"> 基督徒释放奴隶的行为,极易引起其他人对他们的敌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313年,走上罗马社会历史舞台中心的君士坦丁,彻底改变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基督徒屡遭迫害的状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走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正是戴克里先当政时期。</p><p class="ql-block"> 公元293年,罗马帝国开始实施所谓的“四帝共治”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帝共治”是戴克里先提出的罗马帝国治理构想。</p><p class="ql-block"> 戴克里先规定:帝国东、西部两位奥古斯都(正帝)各自任命一位恺撒(副帝)。奥古斯都在位20年后必须退位,由原先的两位恺撒继位为奥古斯都,并再各自任命一位恺撒。</p><p class="ql-block"> 实行“四帝共治”,并非把帝国分裂成四个部分,而是将帝国的防卫任务交给四位正副皇帝承担。</p><p class="ql-block"> 戴克里先的地位在四人中仍是最高的。</p> <p class="ql-block"> 象征四帝共治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西部奥古斯都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在位仅一年多,就在不列颠去世。其子君士坦丁在军队的支持下即位。</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即位时只占有不列颠和高卢。</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西班牙与北非地区被马克西米安的儿子马克森提乌斯控制。</p><p class="ql-block"> 312年,君士坦丁击败了马克森提乌斯,统一了西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一场战斗,改变了君士坦丁的政治轨迹。</p><p class="ql-block"> 也正是这一场战斗,促使了基督徒的命运的根本改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入侵意大利,准备攻打罗马城。</p><p class="ql-block"> 他的对手是马克森提乌斯。</p><p class="ql-block"> 战斗前夕,夜晚,梦境中,君士坦丁看到了天空中一个闪亮的十字架形状的光芒,并听到了一个声音在对他说:“借此而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认为这是基督上帝给他的指示。</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用耶稣基督的符号(Chi Rho)和希腊语中基督(Christ)中的前两个字母装饰士兵的盾牌。</p><p class="ql-block"> 并在战前向耶稣基督祈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在米尔维安桥战役中大获全胜,进入了罗马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占卜和幻象盛行的时代,君士坦丁相信他的胜利是来自基督徒的“至高无上的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被称为“耶稣的第一使徒”保罗的顿悟不同的是,君士坦丁对基督教和基督徒的态度的转变是渐进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君士坦丁父子先后当政的时代,蓬勃发展的基督信仰已经不可逆转地延展到了帝国的各个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基督教诞生之初的基督徒的成分构成主要是贩夫走卒、穷困民众,甚至奴隶不同的是,而今无论是贵胄皇亲,还是为国征战的士兵,或是在边区生活的农民和行走往来的商人,似乎整个帝国境内的各个阶级都充满了一些“崇拜耶稣而厌恶阿波罗”的信徒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耶稣殉难的公元33年起到公元四世纪初的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尽管基督徒<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们屡遭磨难,受尽了摇移不稳的帝国政策的影响,但基督教的根基还是岿然不动地挺立了下来。并</span>在西亚、北非及欧洲一带站稳了脚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如教父特土良所说:“殉道者的血是孕育出教会的种籽。信徒血流之处,便是教会发芽生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根据对249年到251年的教会统计,罗马西部已知的教会内就拥有46位长老,每个教会平均聚集着14名教士和20名左右的低级神职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表明,帝国内部已经形成了组织完备的宗教团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帝国的东部地区,信众分布明显多于西部。</p><p class="ql-block"> 除却罗马教区外,帝国早期历史上的五大教区有4个在东部帝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为重要的是,在广泛吸纳涌入各行省边境的外邦人充军之后,帝国军队中就开始盛行着各种流派的基督教。</p><p class="ql-block"> 当时军队组织已经成了决定皇帝废立的强大力量。</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意识到推行基督教不仅能够维持士兵们对他的好感,还可以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和忠诚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善意也有来自父亲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乃父君士坦提乌斯本人便是一位性格较温柔并力主宗教宽容的政治领袖。他在不列颠和高卢地区就曾多次下令要“宽容基督徒”,这与时任奥古斯都的戴克里先的命令是大有不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的妄想症是极为严重的,他常常会突然杀死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但他深爱自己的母亲海伦娜。</p><p class="ql-block"> 而海伦娜早就皈依了基督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战前的梦境不管是真是假,获许根本就是虚构的托词。</p><p class="ql-block"> 但,</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样,君士坦丁的极为大胆的转变,对基督教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事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313年,即西部统一之战的第二年。</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与东部皇帝利西尼乌斯在意大利米兰会晤,并共同颁布了《米兰赦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敕令承认基督徒同其他异教徒一样具有同等的信仰自由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敕令决定归还基督徒被没收的教堂和教</p><p class="ql-block">会财产,免除了基督教僧侣个人对国家的徭役</p><p class="ql-block">义务,规定主教有权审判教会案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与利西尼乌斯在米兰的合作,其实也是一场政治联姻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将自己的妹妹康士坦提娅许配给了利西尼乌斯。因为利西尼乌斯当时军事力量也很强大,并且拥有巴尔千半岛和伊利里亚等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君士坦丁知道,基督教对于信奉“多神”的罗马来说是一种造反和破坏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然而他也发现在基督教内部却有一股统一的和有组织的力量。耶稣的精神在全罗马帝国甚至在帝国范围以外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由结合的团体契约。耶稣的精神提供了道义上团结一致的惟一希望。</p><p class="ql-block"> 君土坦丁在他必须统治的偏见者和追求私利者的巨大混乱之中,看到了这种团结一致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只有这种希望,才能为组织意志提供便利!</p><p class="ql-block"> 只有这种希望,才能为维护帝国统治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权衡利弊,哪怕仅仅是出于利用的目的而作出的宽容,都可以获得基督徒对于帝国利益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如敕令中所说的那样:</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此前发布的一些意在敦促大家崇敬诸神的敕令已使许多基督教徒陷千危险和苦难之中,其中许多还丧失了性命……至今不能参加任何正常的公众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 为此,我们本着一向宽大为怀的宗旨,决定对那些不幸的人格外开恩……</p><p class="ql-block"> 我们希望我们的宽容将会使得基督教徒们在他们所崇拜的神前祷告时勿忘为我们的安全和繁荣、为他们自身以及为共和国祈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确实,也正是君士坦丁的这一份“宽大为怀”彻底改变了基督教、基督徒的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此,基督教从被迫害的“地下宗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宗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此,基督徒们结束了近三百年的苦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米兰敕令》的颁布,是基督教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313年,米兰会晤后,利西尼乌斯率军到东方去讨伐自立为奥古斯都的代亚 (盖乌斯•瓦列里乌斯•伽列里乌斯•马克西米努斯)。</p><p class="ql-block"> 公元315年的特兹拉卢姆之战,利西尼乌斯彻底击败代亚。于是李锡尼在东方,君土坦丁 在西方,两个奥古斯都并立的局面又恢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君士坦丁不愿沿袭这种双雄并存的格局,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p><p class="ql-block"> 利西尼乌斯对此颇为担忧。</p><p class="ql-block"> 于是违背米兰会议上的约定,着手迫害管辖区内的基督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米兰敕令》的推行遇到了变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则充分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完善军事建设,在其统治的区域内轻徭薄赋。</p><p class="ql-block"> 继续实行宗教宽容政策。</p><p class="ql-block"> 这些措施极大地加强了君士坦丁的实力。</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借推行《米兰敕令》之名攻打利西尼乌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316年,君士坦丁夺取利西尼乌斯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p><p class="ql-block"> 公元323年,君士坦丁进攻东部帝国色雷斯地区。7月3日,在亚德里亚堡战役击败利西尼乌斯的17万大军,使其躲入拜占庭的城墙。</p><p class="ql-block"> 随后利西尼乌斯的舰队叉在赫勒斯滂海峽战</p><p class="ql-block">役被摧毀,他只能留下新提拔的恺撒马提尼亚</p><p class="ql-block">努斯 (Martinianus) 继续坚守,自己则撤退到</p><p class="ql-block">克里索波利斯。</p><p class="ql-block"> 是年9月18日的决战中,利西尼乌斯又遭失败,最后逃往老巢尼科米底亚。</p><p class="ql-block"> 利西尼乌斯在君士坦丁保证其性命安全的允诺下投降。</p><p class="ql-block">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以利西尼乌斯阴谋叛变和私通蛮族的罪名将其绞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成为罗马世界唯一的统治者,成为君士坦丁一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尼西亚信经》·公元325年</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经,为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新教)杈威性的基本信仰纲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经是使徒的信仰宣认。是对上帝旨意的领悟和回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经一词源于拉丁文credo,原意为“我信”。</p><p class="ql-block"> 一些古老信经的经文常以此词开头,后衍化为对这类经文的称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初信经格式并不统一。</p><p class="ql-block"> 1—2世纪各地教会信徒在受洗入教前,必须学习和诵读简短的“洗礼认信式”,后逐渐形成信规,或称真理规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经内容分为三部分:</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天主圣父及其奇妙化工。</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耶稣基督及救赎奥迹。</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论述圣化的本原一一圣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基督教发展的不同的时期,曾出现过众多不同的信经。</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著名的是早期的《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亚太纳西信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使徒信经》。</p><p class="ql-block"> 经考证,该信经起源于2世纪末罗马教会所用的《古罗马信经》。内容较为简单。</p><p class="ql-block"> 如今通用的文本基本定型于6一7世纪。</p><p class="ql-block"> 经文共12句,分3部分:</p><p class="ql-block"> 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天主)。</p><p class="ql-block"> 相信圣子耶稣基督由圣灵感孕童贞女马利亚而降生、受难、复活、升天、将来再临。</p><p class="ql-block"> 相信圣灵(天主教汉译圣神)、教会、圣徒相通、罪得赦免、复活、永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亚大纳西信经》</p><p class="ql-block"> 曾被认为是 4世纪希腊教父亚大纳西同阿里乌派争辦而作。但其原文为拉丁文,内容和文体都和亚大纳西其他作品极不相似。</p><p class="ql-block"> 近代考证发现,该信经于4世纪末或5世纪初已流传于高卢南部,后来才译为希腊文,故亚大纳西为该信经作者之说得以否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亚大纳西信经》全文共40句,分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前半肯定三位一体,父、子同体同性。</p><p class="ql-block"> 后半强调基督的神、人二性。并以其降生、受难、复活、升天来证实道成肉身,与《使徒信经》相似。</p><p class="ql-block"> 文末附咒诅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信经在西派教会流传甚广。</p><p class="ql-block"> 天主教《日课经》规定每主日早铸时必读。</p><p class="ql-block"> 宗教改革后受到马丁•路德及路德宗重视。</p><p class="ql-block"> 英国圣公会将其收入 《公祷书》内。</p><p class="ql-block"> 英国以外的安立甘宗教会(如美国圣公会等)则多不收入。</p><p class="ql-block"> 东正教会多不把它作为信仰标淮。17世纪后才将其收入东正教礼文集作为附录。但删去“和子”的表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尼西亚信经》。</p><p class="ql-block"> 《尼西亚信经》为基督教最重要的信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基督教的信徒越来越多,人们就面临着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当时基督教圣经并没有最终定稿,人们对教义的理解就产生了不同的版本,流出着不同的信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内部就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主要是关于耶稣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有一个牧师名叫亚流,</p><p class="ql-block"> 亚流主张圣子为圣父所造,因此与圣父不同本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亚流所认为的耶稣是上帝所创造的第一位受造物,不是与上帝同质同等的,只是被上帝赐予了神性的理论,在基督教内部造成了认知上的分裂。</p><p class="ql-block"> 赞同亚流观点的人被称为亚流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亚流派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派别。如:</p><p class="ql-block"> 亚波里那流派。该派认为基督的人性与神性相混和,神性吸收人性。</p><p class="ql-block"> 马其顿派(圣灵被造派 )。该派认为圣灵是被造的天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观点后来被称为“异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亚流等派的异端引起了许多信徒和主教的反对,认为它否定了耶稣的神性,破坏了基督教的核心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亚流异端也引起了君士坦丁的关注,他也担心这一异端会威胁到罗马帝国的稳定。</p><p class="ql-block"> 而作为大一统的罗马帝国皇帝,作为宽容敕令的首倡者,他有义务和责任,也有精力和能力来在整个罗马帝国保证《米兰敕令》效力,维护基督教的核心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君士坦丁召集全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基督教大公在尼西亚城商讨此事。</p><p class="ql-block"> 此即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p> <p class="ql-block"> 尼西亚会议场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尼西亚会议于公元325年5月20日在小亚细亚的尼西亚城(今土耳其伊兹密尔省)开幕,持续到6月19日。</p><p class="ql-block">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各地区的约300名主教,以及君士坦丁一世本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非常重视这次会议:他身穿耀眼的金边紫袍进场,恭敬地坐在主教们身后。</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表示自己只是一个平等的仲裁者,并没有干涉教会事务的权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如何判断亚流异端,并制定出统一权威的信经。</p><p class="ql-block"> 会议上发生了激烈的辩论和讨论,各方都拿出了自己的理由和证据,试图说服对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终,在君士坦丁的支持下,反对亚流异端的信徒占了上风,并得到了大多数主教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尼西亚大会最后通过了著名的信经,即《尼西亚信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经明确地宣告:耶稣是与上帝同质同等的真神,是由天父所生而非所造,并与父共享永恒和全能。</p><p class="ql-block"> 《尼西亚信经》也肯定了圣灵是与父子同尊同荣的第三位神格,是生命的赐予者,与父子一同接受崇拜。</p><p class="ql-block"> 这就确定了“三位一体”的神学理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尼西亚信经》被东西方教会广泛接受和使用,成为基督教共同的信仰宣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尼西亚信经》中译文:</p><p class="ql-block"> “我信唯一的天主,全能的圣父,天地万物,无论有形无形,都是祂所创造的。</p><p class="ql-block"> 我信唯一的主、耶稣基督、天主的独生子。</p><p class="ql-block"> 祂在万世之前,由圣父所生。祂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 </p><p class="ql-block"> 祂是圣父所生,而非圣父所造,与圣父同性同体,万物是藉着祂而造成的。 </p><p class="ql-block"> 祂为了我们人类,并为了我们的得救,从天降下。祂因圣神,由童贞玛利亚取得肉躯,而成为人。 </p><p class="ql-block"> 祂在般雀·比拉多(彼拉多)执政时,为我们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而被埋葬。 </p><p class="ql-block"> 祂正如圣经所载,第三日復活了。祂升了天,坐在圣父的右边。 </p><p class="ql-block"> 祂还要光荣地降来,审判生者死者。祂的神国万世无疆。</p><p class="ql-block"> 我信圣神,祂是主及赋与生命者,由圣父圣子所共发。祂和圣父圣子,同受钦崇,同享光荣。祂曾藉先知们发言。</p><p class="ql-block"> 我信唯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教会。 </p><p class="ql-block"> 我承认赦罪的圣洗,只有一个。 </p><p class="ql-block"> 我期待死人的復活,及来世的生命。 阿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祂:代词 西方宗教在华传教时,用作对上帝、耶稣等的第三人称代名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会史学家斯卡福(Schaff),在谈及尼西亚会议中正统教会胜利的影响时,说:</p><p class="ql-block"> “尼西亚会议是四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胜过了危害教会的谬误。这种不流血的思想的得胜对真正文明的进步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君士坦丁和他的后继人所有流血换来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此,基督教终于有了统一的、完整的信仰理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追随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尼西亚信经》曾几经演变,现存两种文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存最早的文本,是公元325 年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激烈辩论,后经君士坦丁裁决所订。</p><p class="ql-block"> 考证家以N为代号称之。</p><p class="ql-block"> 经文中使用“同质”(希腊文homoousios)一词表示圣子基督与上帝圣父的关系,以捍卫三位一体教义,驳斥阿里乌派否认基督有完全神性、贬低基督地位的主张。</p><p class="ql-block"> 会上因“同质”一词不见于圣经,引起争论。</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一世支持“同质”一说,争论才得以平息。</p><p class="ql-block"> 有人曾认为其底本出自犹西比乌之手。近代多数观点认为,此文本是以流传于巴勒斯坦、叙利亚一带教会的“洗礼信式”为基础扩充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定型文本。</p><p class="ql-block"> 第二种文本即如今各派教会所使用的《尼西亚信经》。</p><p class="ql-block"> 这一文本,考证家以《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或《君士坦丁信经》命名。并以 C为代号称之。</p><p class="ql-block"> 过去多数人认为C文本是于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公元381年)上以N文本为基础补充制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今不少人认为C文本的真正来源还不能确定。并指出C和N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不少明显差异。</p><p class="ql-block"> 如:</p><p class="ql-block"> C文本关于基督一句比N文本稍长。</p><p class="ql-block"> 在圣灵一句,有“是主,是赐生命的,与父、子同受敬拜,同受尊崇”;末句关于相信教会、洗礼、死人复活、永生等,又均为 N文本所无。</p><p class="ql-block"> 此外,N文本在圣灵句后有咒诅文,谴责反灵派的谬误。而C文本却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C文本从5世纪起,被东西派教会普遍采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对于公元381年定型的信经,东方的希腊教会(后成东正教)只按旧形式承认圣灵是“从父而出”;而西方拉丁教会(后成天主教)承认按后者加上圣灵“从父和子而出”。</p><p class="ql-block"> 这两种表述的差异,就引出了后世著名的“和子句纠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他文句双方仍完全相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正教与天主教文本之区别正在于这一词之差。</p><p class="ql-block"> “和子句纠纷”后来成为东西方教会分裂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诸多信经尤其是《尼西亚信经》我们可以看出:</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的最基本的信仰就是耶稣是基督,是救主,是永生上帝的儿子。</p><p class="ql-block"> 这种信仰宣认也得到了耶稣的认可,并且耶稣认为这不是出于人意,不是从人学习的,而是上帝指示,人领受的。</p><p class="ql-block"> 因信仰告白是由使徒的代表人彼得亲口说的,所以它是使徒的信仰告白。</p><p class="ql-block"> 信经是基督教会建立的根基,作战的武器,胜利的保证。</p><p class="ql-block"> 信经是个人得拯救进入天国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信经是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真信徒与异端分子,得救者与灭亡者的分水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经就是基督徒信仰的宣言,是基督徒本于圣经对上帝之本性、人类之救赎、社会之建设全方位的宣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圣经是上帝的话。信经乃是人的话。</p><p class="ql-block"> 信经不能与圣经享有同样的权威,只能次于圣经。</p><p class="ql-block"> 所以,信经信条的重要性仅仅次于圣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国学者马恩针对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和确定《尼西亚信经》等重塑基督教的命运和前途的作用,作出极高的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 “自此以往,就我们现今所知的基督教而言,创立者已不再是公元1世纪的耶稣基督,而是公元4世纪的君士坦丁大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只是《尼西亚信经》中可被解释成偏差之处的内容,后来都被天主教利用。</p><p class="ql-block"> 从强调基督的救赎,变到强调基督的国度,并通过教会实现,产生政教合一。</p><p class="ql-block"> 建立“使徒的教会”承传,倒推至彼得作第一个罗马教皇,抬高罗马主教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混淆灵洗与水洗的区别。认为洗礼参与人的得救,使得以后教会礼仪也成为得救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强调圣灵的神性和与父子的同等性,但没有提到圣灵虽然配得这些荣耀,但他却不求自己的荣耀,只求荣耀父子。这一点被灵恩派所利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337年5月22日,君士坦丁在尼科米底亚安齐罗纳的行宫逝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临终时,君士坦丁受洗为基督徒。</p><p class="ql-block"> 君士坦丁——君士坦丁一世、君士坦丁大帝——成为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君士坦丁葬于君士坦丁堡的圣使徒大教堂的皇家墓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君士坦丁对于基督教的命运和发展,功莫大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