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与其他相关文化的关系

红山文化专业委员会

<p class="ql-block">编辑:旭东 顺喜 铭台 刊发:旭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公益之心,弘扬红山文化历史观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红山文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与其他相关文化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术界对红山文化的研究自上个世纪30年代发现以来即已开始。在红山文化研究的推动下,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展迅速。50、60年代发现了富河文化,70年代发现了小河沿文化,80年代初在教来河流域发掘了兴隆洼遗址和小山遗址,进而区分了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是中华古文化起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各文化形态之间的联系有逐渐增强的趋势。红山文化所在的辽西和内蒙古东南部丘陵地区,北邻蒙古草原,南濒渤海,东北与西南分别通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地处东北地区古文化与黄河流域古文化的交汇地带,是诸多经济类型和文化传统各不相同的古文化汇集地。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红山文化不仅能与区内诸文化共存交流,还能够与仰韶文化等黄河流域各种文化发生联系。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对红山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红山文化与兴隆洼文化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兴隆洼文化分布区域主要在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南岸和辽宁省辽西地区。年代距今约8000年。兴隆洼文化的石器有石斧、石磨棒、盘状器、有肩石锄。前三种石器均与红山文化的同类器物相近,后一种有肩石锄与红山文化相同;兴隆洼文化中的敞口陶罐及钵与红山文化的大口罐及钵极为相似,其敞口直壁筒形罐上的竖压之字纹、席纹也多见于红山文化陶器上。尤其是兴隆洼遗址A区的红山文化房址打破了兴隆洼聚落围沟的叠压关系,从地层关系上证明了兴隆洼文化早于红山文化,两种文化有一个共同的分布面,从两种文化面貌的承接现象看,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红山文化与赵宝沟文化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赵宝沟文化小山类型的分布区域主要在西拉木伦河以南老哈河、教来河、大凌河流域。它的年代距今约7000年。赵宝沟文化的石器有叶形石耜、磨制石斧、石磨盘、石磨棒,其形制同红山文化石器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不同的是赵宝沟文化石器打琢痕迹较多;赵宝沟文化的陶器中,其敞口罐与红山文化的大口罐器形相近,均有压印之字纹,均为夹砂褐陶。两种文化的陶器都有“红顶钵”。赵宝沟文化小山遗址出土的尊形器上的猪首龙身形象与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猪龙形象相近,所不同的是前者的猪獠牙长、耳朵大、更为写实”。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虽无地层关系,但两者内涵的共同点及两者有一个共同分布面则说明,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可能有直接的继承关系。赵宝沟文化小山类型可能是红山文化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红山文化与富河文化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富河文化的分布区域主要是西拉木伦河以北赤峰地区和哲里木盟北部。在这一地域内,也有红山文化的分布,两种文化有一定的共同分布面。富河文化的年代距今约5000年。两种文化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其中,共同点表现为:首先,两种文化都是打制、磨制石器与细石器共存,并且石器类型与制作水平相近;其次,两种文化的陶器都有之字纹夹砂陶。然而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更为明显:第一,富河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以北,而红山文化的分布区域则主要在西拉木伦河以南;第二,富河文化的陶器只有夹砂褐陶,而没有彩陶,且陶器器形、纹饰较红山文化陶器要单一得多;第三,从富河文化出土骨器较多,且多为渔猎工具来看,渔猎在其日常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红山文化的日常生活则以农业为主。从以上两种文化的异同点中可以得出结论,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是两个并行相邻分布、发展水平相近的文化类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红山文化与小河沿文化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小河沿文化和红山文化的分布区域大体相同。前者是后者的继承和发展。小河沿文化发展了红山文化晚期的诸多因素。如小河沿文化的石器不仅有石耜、石斧、石磨盘、石磨棒、凹底三角形石簇,而且还有了新的石杵、石铲和梯形石斧;小河沿文化的陶器有筒形罐、敛口钵、折腹钵,又有了新的彩陶器座、彩陶尊等新的器形。同时,小河沿文化陶器的纹饰也较红山文化有所发展。除有横、竖压印之字纹外,又增加了菱形细绳纹、斜方格纹和菱形花纹。小河沿文化和红山文化之间虽然迄今还没有发现有地层叠压关系,但从石器和陶器的演变上可以明显地看出继承关系。另外,考古学家在小河沿文化遗址发现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叠压在小河沿文化层上,这样就能够把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联系起来,进而也就明确了红山文化的走向问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与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所处的历史时期大体相同。两种文化的联系可谓较为密切。从陶器的器形来看,仰韶文化河南后岗型的红顶碗和红顶钵与红山文化的敞口深腹平底碗和敛口曲腹平底钵有相似之处。但后红山文化的短颈鼓腹双耳罐、敛口矮座彩陶豆及直颈圆腹彩陶壶等器形均不见于仰韶文化;再从彩陶纹饰来看,甘肃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与红山文化彩陶的平行线纹、半同心圆纹、席印纹颇为相似。但仰韶彩陶中常见的细线纹不见于红山。可见,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具有共同的因素,但也各有其特点。特别是红山文化所特有的大批各类玉器是仰韶文化所不见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地方性变体。红山文化应是当地新石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辽河流域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原始文化是并行发展的两个文化系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研读于明先生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华文明的一源——红山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