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牛首山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海拔242.8米,因山顶突出的东、西双峰相对峙恰似牛头双角而得名,民间又称为牛头山。牛首山自然生态景观秀美,明初时即有“金陵多佳山,牛首景为最”之美誉。 </p><p class="ql-block"> 牛首山景区核心区设计理念为:补天阙、修圣道、藏地宫、现双塔、兴佛寺、弘文化,目的是“打造世界佛教文化新遗产,再现当代建筑艺术新景观”。主要景点有佛顶寺、佛顶塔、佛顶宫、岳飞抗金故垒、摩崖石刻、弘觉寺塔、郑和文化园等。牛首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佛禅文脉传承悠久,唐代法融禅师在此创立牛头褝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石。唐代时,牛首山即与清凉山、峨眉山并称三大圣道场。</p><p class="ql-block"> 佛教界认为,释迦牟民佛顶⻣舍利是佛教圣物、世间至宝,是佛陀留给众生的最上福田。佛顶⻣舍利2010年盛世重光后被确定国家一级文物;2011年《天阙藏宮.双塔出五禅-牛首胜景》方䅁获佛教界和政府部门通过;2012年牛首山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包括佛顶寺、佛顶塔和佛顶宫等核心建筑)投资额40多亿,目标是“打造世界佛教文化新遗产,再现当代建筑艺术新景观”;2015年释迦牟尼佛顶⻣舍利正式供奉至佛顶宫内,牛首山文化旅游区正式开园。</p><p class="ql-block"> 1995年,牛首山被列为江苏省级森林公园。2021年12月,牛首山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4A级国家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牛首山又名“天厥山”。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初建王朝,想在建康(今南京)的正南门宣阳门外建立双阙(厥指古代宫殿门前两边楼台,泛指宫殿或帝王的住所),以示皇权至尊。丞相王导劝晋元帝,王朝初创,财力不足,不宜大行土木。并陪同晋元帝出宣阳门,遥指牛首山双峰,“此天阙也,岂烦改作”。于是一段佳话成就了“天阙”美名。</p> <p class="ql-block">佛顶前苑 牛首山2018年全新景点,以十万方自然山水和小品景观展现了牛首山深邃的多元文化。佛顶前苑作为通向佛顶寺、佛顶宫的重要通道,设置了天阙揽胜文化景墙,集贤桥、十牛图塑石假山、心铭墙、法融广场、心莲广场、停心湖、趣牛园以及晩红小径等15处观景节点。整体通过三个层次的景致——前景“蜓戏红莲水映天”,中景“雾起白虹飘玉带”,远景“寺宇山色有无中”构成一幅静谧秀丽的山林水墨画卷,尽显牛首山“隐秀”的环境气质。</p> <p class="ql-block">天阙揽胜文化景墙 位于佛顶前苑入口的水景广场处,墙面主题画面用佛家七宝之一的琉璃描绘,左右两侧共有六幅,从左到右依次为“皇都二陵(南唐二陵)、幽栖凭虚(古幽栖寺)、仙窟道影、牛首烟岚、古祖堂山、古献花岩”六个文化作为主题并配以相关诗词,展现了牛首山深厚的佛教渊源及悠久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李瑞清墓 李瑞清(1867-1920)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和字画鉴赏家。原籍江西临川,光绪年间中进士,并授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任江宁提学兼两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监督(校长)。在李瑞清悉心主持下,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学府。两年后任江宁提学兼两江师范学堂。 李瑞清 对书法艺术源流有独到见解,真、草、隶、篆诸字体皆精,还善画山水人物,尤擅长古画鉴赏,被誉为“中国书法家五百年来第一人”。</p><p class="ql-block">李瑞清一生育人不讳,门下桃李芬芳,有名学者秉忠、胡小石、国画大师张大千,美术教育家吕凤子以及抚州书法家李仲乾,何砚青,黄鸿图等均出其门下。1920年8月初,李瑞清逝世,享年54岁。康有为曾致挽联,弟子胡小石,张大千等治丧,将他葬于牛首山东麓现址。因先生生前最喜梅花,胡小石曾在周边种植了300多颗梅花,形成一片雪梅岭,现在李瑞清的周边也遍植梅花,梅花象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契合先生提出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办学理念。</p><p class="ql-block"> 2002年值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由该校和江宁区文化局共同对墓园进行修整,在墓包周围加砌回廊,墓前竖立《李瑞清生平记》花岗岩碑。并举行揭碑仪式。</p> <p class="ql-block">晚红小径 晚红,取自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晚红亦作落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一种生命的循环,落红并非无情地离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溶入泥土,催生另一轮的绽放。</p><p class="ql-block"> 晚红小径位于入囗广场左侧通往拱桥南侧平台的一条游步道,全长250米。左右两侧布滿红枫,另有桂花、紫薇、国槐、落羽杉、黄连木、腊梅、高杆女贞等植物,步道内有多处景观小品,如石莲灯、石钵。</p> <p class="ql-block">玉梅轩 李瑞清,斋号玉梅花庵,葬于牛首山雪梅岭。在雪梅岭南麓,做玉梅轩以志其号。一梅一轩一诗词,一生一世一双人,梅轩多情似故人,几多风雨几多情。</p> <p class="ql-block">雾起白虹飘玉带</p> <p class="ql-block">集贤桥 因桥身刻有与牛首山相关的历代高僧及贤达名家的典故及其诗句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全长约60米,桥身5拱,最高点与水面落差6米,连接着佛顶前苑东西两侧的交通,是前苑最佳的观景点。南瞰东入口片区,北望佛顶寺和牛舍东峰,桥头装饰有云纹狮子图,用来祈求平安吉祥。桥身的栏板采用如意云纹镂空雕刻,使得桥身更加透气、美观,两侧各有浮雕14幅,左侧表现的是牛首山僧人的相关典故,右侧则是历史名人与牛首山的相关事迹,充分展示了牛首山的人文荟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清水观魚 观鱼台四层四折,水内栽花养鱼,池水清洌、景物恬静。数千尾金鳞红鱼结队往来,泼刺戏水;凭台投饵,魚乐人欢。台面“清清之水,游鱼自迷”摘自禅宗史书《五灯会元》。此处近观游鱼,怡然自乐;远观山景,烟岚叠嶂。微风过处水岸花木落英缤纷,飘浮于水面,好一幅“花著鱼身鱼嘬花”的动人画面,无人不起羡鱼之情。</p> <p class="ql-block">停心湖 湖水面积 16000平方米,湖水周长约787平方米,与吟龙湖湖水相连,贯穿于整个佛顶前苑中心。</p><p class="ql-block"> 湖水分三层:法融广场至拱桥:以湖中小岛与木桟道结合,错落有致、迂回曲析:跌水区域:以龟文石配合高低错落的乔灌木,流水以瀑布、跌水、涧溪相结合;跌水至入口广场;此河岸线以圆润、平缓为主,让人有广场远眺,有空旷之感。所谓停心,即停下脚步,慢慢感受身边亊物,感悟人生。人生行色匆匆,生若浮萍,不如放慢脚步,细细欣赏周边事物,修身养性。</p> <p class="ql-block">法融广场 法融禅师(594-657),牛头宗开山初袓,世称牛头法融,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唐贞观中期,法融于牛首山自筑石室潜修习定,得印度达摩禅第四𥘵道信禅师印证分灯,创立了禅法修正体系“牛头禅”,遗著有:《心铭》、《绝观论》等。《宋高僧传》云:“法融乃东夏之达摩”。</p><p class="ql-block"> 可谓:牛首胜景接灵鹫,法融禅师古今传。百乌衔花千年缘,虎狼为友世罕见。</p> <p class="ql-block">法融广场 化境听禅 场内有法融伏兽雕塑,充分表现“身与心合一,人与禅无二”的境界。雕塑以法融坐像为主,周边有鹿、虎等动物,法融禅师坐像高度为2米左右,周边动物高1~1.2米,均采用紫铜制作,蒲团及禅石采用芝麻白石材。描绘出一幅“法融说法,群兽听禅”的场景反映了牛头宗的创始人法融大师修行弘法的经典场景。</p> <p class="ql-block"> 十牛图壁画:为宋代廓庵师远禅师所作,廓庵师远禅师为南宋初时临济宗的禅师。“十牛图颂”反映了禅宗修行的整个过程。“十牛”乃人的佛性显现,十种不同的状态;“图”即以图显示;“颂”,就是用偈颂的方式,说明十牛图的含义及其中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十牛图颂”用十幅图画描绘牧牛的过程,以牧童比喻修行者,以牛比喻妄心,依次指出禅者由修行、开悟、调伏业识,终至见性,进而入世化众之心路历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寻牛 茫茫找草去追寻 水阔山长路更深 力尽神疲无处觅 但闻枫树晚蝉吟</p> <p class="ql-block">趣牛园 “暖风拂出万千红,孩童嬉戏乱迷踪”,趣牛园总面积约265平方米,内有石牛五头,材质为䒦麻黑花岗岩,地铺白沙,供孩童嬉戏游乐。</p> <p class="ql-block">心铭墙 墙面长约23米,墙高1.9米,为汉白玉材质,采用阴刻的雕刻方式,正反面分别刻有《心铭》和《十小咒》全文。</p><p class="ql-block"> 《心铭》禅宗牛头宗开宗立派的法融禅师所作,是禅宗一篇修行指南,收录于《景德传灯录》。《十小咒》主要由释迦牟尼、观音世菩萨、药师佛等菩萨所说。佛教中十小咒为:“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现陀罗尼、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咒、大吉祥天女咒”。咒语凝聚了十方三世众佛菩萨的很多功德能量,念涌十小咒可以修到很大的功德利益。</p> <p class="ql-block">心莲广场 万物运行发展皆是禅。心莲,佛教语,出自南朝梁萧统《讲解将毕赋三十韵》:“意树登空花,心莲吐轻馥”。指心即清净心,渭其清净如莲花。</p> <p class="ql-block"> 心莲广场占地5800平方米,广场呈螺旋状地形地势,铺滿纯粹干净的草皮,随坡形用石材嵌成水槽,配上卵石荡起水波,产生潺潺水声。周边的步道和台阶均采用真石材铺贴。中心独岛点缀一颗高开枝乌桕,乌桕高16米,树冠直径9米,一块干凈纯粹的下凹草坪,一颗沧桑挺拔的高大乔木。一条螺旋不息的生生之水,一条朴实无华的上山之路。四个要素浑然一体,流水象征万物之源,向中心不断旋转的螺旋状象征轮回永不停息,如同万物生长的规律一般,配合佛顶寺庄严的建筑群落,构建出了寺庙前清净自然的场景,展现了远观峰峦叠叠,望行云片片,近看草树萋萋,听流水潺潺,景色令人陶醉,表达观者超然物外,远离红尘,与世无争的闲适高雅的情怀和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 观自在 “观”一切现象都是佛性的作用。明见了佛性,就时刻观照。“自”就是本来的面目,是自性、佛性。“在”见到性后,𣎴迷了,晓得世上一切亊物都是空花水月,𣎴可得的。意思当你能观照自己,认识自已,你就自在了。</p> <p class="ql-block">心无墨碍 :内心无种种覆障,没有由迷悟、生死、善恶等分别意识而来的束缚,而瑧于自在的境地;它是佛教徒修行的一种境界。</p><p class="ql-block"> 芸芸众生若能“看破,放下”,自然心无墨碍,不是佛亦是佛。</p> <p class="ql-block"> 佛顶寺为牛首山主要建筑之一,占地面积68亩,建筑面积近40亩,仿唐风格传,传统中轴线格局。</p><p class="ql-block"> 整个佛顶寺遵守禅宗迦蓝的七堂规划。佛殿包括:钟、鼓楼、天王殿、药师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袓师殿和迦蓝殿等建筑,另外还有法堂、禅堂、寝堂、山门等设施,安照顺时针路线进出佛顶寺,拜佛礼佛,耕种功德。</p> <p class="ql-block">牛首山有寺院肇始于南朝初年,唐朝贞观时期,寺院规模宏大,名为佛窟寺,为禅宗之前“牛头禅”发祥地。北宋后易名宏觉寺。南宋毁于战乱,明代复兴,时至1856年,寺院毁于洪杨(太平天国)之乱,香火中断百年。</p><p class="ql-block"> 佛顶寺的寺址由隆相法师选定。它背靠牛首山东峰,两侧有山峰怀抱,右前面的将军山是他的案山,远处的方山是朝山,山下是隐龙湖,在风水学中,这是“藏风聚气”的宝。</p><p class="ql-block"> 佛顶寺总面积23000多平方米,包括南北两区,北区为礼佛区和弘法区;南片是院落式布局,是僧人饮食起居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佛顶寺内建筑是唐式风格,既朴实自然,又庄重大气。唐风建筑的特点是木板门、直棂窗,整体以白墙、朱漆、黑瓦为主,色调简洁明快,这种风格叫赤白造。</p><p class="ql-block"> 为继承传统文化,江宁区于2012年重建寺院,2015年峻工。征得文化界知名人士和佛教界高僧建议,以供奉牛首山地宫的佛顶舍利命名,取名佛顶寺。</p> <p class="ql-block"> “佛顶寺”三个大字由传印法师亲题</p> <p class="ql-block">在山门与天王殿间耸立皇家风格的狮子石碑,现为空白,留待有心人来日题写游记。</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 以四大天王命名的天王殿正面供奉弥勒佛真身像,因佛顶真⻣舍利供奉于牛首山地宫,故弥勒佛真身像不同于他山所供化身布艺和尚像。背面供奉“三洲感应”护法韦驮菩萨,身着将军服,为保护佛教的护法菩萨之首,佛顶寺韦驮菩萨手执宝杵立地,寓义挂单僧人一宿两歺。</p><p class="ql-block"> 四大天王</p><p class="ql-block"> 增长天王:手持宝剑代表智慧,表法为用智慧宝剑断除烦恼,福慧自然增长,故名增长天王。</p><p class="ql-block"> 广目天王:手执龙,龙代表变化,表法用变化的心态应对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世界,同时要有远大目光,勇猛精进,积极进取,不被时代淘汰,故名广目天王。</p><p class="ql-block"> 持国天王:手持琵琶,琵琶弹奏出美妙的音乐,须将琴弦调到恰到好处,过紧过松都弹奏不出美妙音乐。表法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修学佛法,须找到契入,合乎要领,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佛家闸述的“中道”。找准契入点的同时,坚持不懈,必有成就。</p><p class="ql-block"> 多闻天王:手持伞盖,伞表法为保护好自己的清净心,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染污,多听闻学习善法,多学习,多领悟,故名多闻天王。</p><p class="ql-block"> 四大天王脚下踩踏的各种形态的怪人物,代表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慢、嫉妒、障碍等,是某些人心中的魔鬼。</p> <p class="ql-block">正前方这幅雕像名为”灵山说法图”,为佛祖释迦牟尼于灵鹫山为众弟子讲法场景。佛祖和一些弟子头部已出现一个圆形光环,那是“圆光”,也叫“头光”,代表已经获得觉悟,摆脱了世俗的烦恼,脱离了六道轮回,征得了必须果位。这组雕像告诉我们,只要遵循佛教的教义,“请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众生皆具佛性,都可能觉悟成佛。</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 “大雄”释迦牟尼之尊号,大力大慈悲之意。“宝”代表佛、法、僧三宝,“殿”为供奉圣贤之处,故名“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 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与佛祖并坐两尊菩萨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两大菩萨分别代表智慧与行愿,能够完整地体现佛法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两侧供奉十八罗汉,为五百罗汉之代表。他们于佛前发愿,永住世间,护持正法。佛教中五百罗汉是纪念释迦牟尼佛湼槃后,第一次结集经、律、论三藏的五百罗汉。十八罗汉以不同的形态出现,比如挠痒、敲耳、吉祥坐、降龙、伏虎。罗汉已进入解脱境界,自在无碍。</p><p class="ql-block"> 大殿背面供奉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此塑像为水月观音(亦称自在观音)。观水中之月亮,思量如何度化苦难众生。观音菩萨身后有不同的形象画面,为观音菩萨三十二应身,菩萨针对不同的众生,现𣎴同身相,说相应法门。</p> <p class="ql-block">牛首山也叫天阙山。徒步上山的道路叫天阙路。道路两侧种植了一年四季的代表性植物,樱花,翠竹,果树,雪松和梅花。四季轮回代表生命的生生不息,寓意佛教智慧存于自然之中。</p> <p class="ql-block">佛顶圣境是牛首山最核心区域,主要有无忧广场、佛顶塔、佛顶宫、牛头禅文化园等景点。 在万“卍”字墙上的“佛顶圣境” 由台湾星云法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题写。</p><p class="ql-block"> “卍”字源于佛教标志。这个符号被武则天定名为万字符,寓意万德园融,美满吉祥,包含一切。</p> <p class="ql-block">无忧广场</p> <p class="ql-block">无忧门内壁画再现悉达多太子出生于无忧树下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净饭王与摩耶王后之间的感情非常好,在结婚多年都没有生育儿女。凈饭王为没有王位继承人而十分苦恼,直到净饭王年已50岁,摩耶王后45岁的时候才第一次怀孕。据佛教传说,摩耶王后这次怀孕,是由于睡眠时梦见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皇后的腹中。</p><p class="ql-block"> 经过十月的等待,夫人乘着轿子即将回娘家待产,旅途中经过蓝毗尼园,晨曦中的花园花草芬芳,清丽脱俗。摩耶夫人深为吸引,欢欣说道“多么美丽的花园,暂时在这里歇息吧”。</p> <p class="ql-block"> 嗅着泉池里淡雅芬芳的荷花,聆听白鸟和悦的呜唱,夫人欢喜的缓步林中。一颗苍郁茂盛的无忧树,青翠柔软的枝叶,为了迎接圣人而缓缓下垂,摩耶夫人举起右手轻抚新美的嫩叶。刹那间,太子即从母亲的右胁安祥而生:降生后,即于十方周行七步,朵朵宝莲自地涌现,承接其足。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我当安之”。</p><p class="ql-block"> 人天导师降生娑婆,从此暗冥世间有了𥌓光,众生的热恼有了解脱的希望。顿时,大地涌现六种震动,九龙王口吐温冷交替的香汤灌浴太子,大梵天王亲持伞盖,带领诸天于虚空中洒下天花,璎珞、七宝、名香等诸宝,欢欣地迎接佛陀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无忧门,是胜道的入口,根据悉达多太子出生于无忧树下而设计。佛祖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一出生便会说话和走路,他向东南西北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面开出一朵莲花。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唱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太子出生时天上出现九条龙为其沐浴。佛顶胜道是一条密道,寓意顿悟成佛。</p><p class="ql-block"> 无忧门的侧面雕有栩栩如生的九条龙,再现九龙灌浴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牛首山 聊以万几睱,游兹双阙山。丹梯登觉路,白业访禅关。钟韵响还静,吟情搜亦闲。隙中倒窥影,尘念此都删。</p><p class="ql-block"> 爱新觉罗.弘历(清乾隆皇帝)</p> <p class="ql-block">牛头禅文化园 在宏觉寺遗址上建造,宏觉寺是牛头宗的发源地,初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 原名佛窟寺,又称弘觉寺,清代为避乾隆皇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抗日战争时期,遭日军焚毁。 牛头禅文化园以传承法融禅师的牛头禅宗文化为核心。保留弘觉寺塔、摩崔崖石等刻历史遗传。采用传统江南园林风格木结构建筑,单体建筑以榫卯结构显唐风古建风格。其景观载体通过文字、光彩、石头、花木等艺术表现形式,传达“空”、“本”、“幽”、”简”的禅意内涵。</p><p class="ql-block"> 弘觉寺塔是牛头禅文化园核心景点,塔高45米,七级八面,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结构在砖塔。1956年弘觉寺的地宫里出土了鎏金喇嘛塔(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塔高0.35米,须弥座高0.16米,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和“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题记。同时出土的还有玉瓶、金睡佛、青瓷罐等文物,现收藏于南京博物。而后,南京文物保管委员会派人对砖塔塔壁上题记进行了调查,发现七十余条明清两代游人题记。1957年弘觉寺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 传说在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轻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寻求人生的真谛。 经过多年的修炼,有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战胜了各种邪恶的诱惑,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获得大彻大悟,修炼成佛陀。</p> <p class="ql-block">牛首山佛顶塔是一座唐代风格的建筑,高约88m,建筑面积5065平方米,九层四面,与明代弘觉寺塔相为呼应,重现历史上牛首山“双塔”的恢弘格局,佛顶塔是佛顶圣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佛顶塔一到七层主要是各种经藏,佛顶塔第八层安置有一口全铜铸的佛顶金刚钟,钟上刻有隆相法师写的《金刚经》全文。在第九层如来殿供奉了一尊毗卢遮那坐佛。整个佛顶塔造型宏伟,尽显唐风古韵,登塔望远,可尽收牛首山四季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