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世界遗产

欲晓(拒私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4月5日从福建返沈路过山东,先到曲阜游览了“三孔”景区,之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泰安的“岱庙”。这是我们慕名已久的旅游胜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岱庙,俗称“东岳庙”。位于“天下第一名山”泰山的南麓,泰安市境内,是中国古代帝王供奉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秦汉,总面积10万平方米,是泰山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 是除泰山外泰安市最著名的景点,每年都会吸引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岱庙建筑按照帝王宫城形制营造,城堞高筑,殿宇巍峨。周辟八门,四角有楼,前殿后寝,廊庑环绕。可谓步步是古迹,处处皆名胜。岱庙与北京故宫、山东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岱庙坊是在遥参亭和岱庙之间的牌坊,也叫做玲珑坊。 岱庙坊是进入景区后首先看到的一座令人惊叹的精美建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清康熙十一年(1672)山东布政使施天裔主持建造。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通高11.3米,宽9.8米,进深3米。岱庙坊结体浑厚,造型凝重雄伟,高低错落,通体浮雕,是泰山上下体量最大,雕刻工艺最为精美的一座牌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牌坊两面的浮雕图案一模一样,这是从牌坊北面拍的照片。它南面的建筑是遥参亭,岱庙坊是我多年来见过的最美的牌坊。</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往北走过岱庙坊, 这时城墙出现在视野里,雄伟高大的城墙上开了三个门,正门上方嵌有“正阳门”三个大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它是岱庙的正门,始建于宋朝,正阳门高8.6米,门洞宽4米,进深17.7米。正阳门有两扇朱红大门,门上镶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据说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其上面的五凤楼正中间嵌有“岱庙”两个大字。楼高11米,共5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翘四,墨线大点金彩绘,额枋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翩翩欲飞。</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仁安门,位于岱庙第二道门配天门与宋天贶殿之间,它是岱庙中轴线上的第三道门,距今已有752年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仁安门的“仁安”,取意于《论语》中的“仁者安仁”。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1年),明清重修。 旧称迎宾堂, 因昔日历代皇帝祭祀泰山时起居于此,故名“御座”。正房五间,是一座有传统形式的完整的四合院。</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建于宋代,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整座大殿雕梁彩栋,贴金绘垣,丹墙壁立,峻极雄伟,虽历经数朝,古貌犹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天贶"即天赐的意思,天贶殿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的大成殿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天贶殿雄踞岱庙正中,它采用的是“九五”之制及重檐庑殿顶的形式,为中国古建筑的最高营造形制。虽然天贶殿和北京太和殿的级别是一样的,但在建筑形制上又不完全一样,所以天贶殿比北京太和殿矮了三砖。这就是帝王权力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天贶殿的两侧有东西两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壬午谒岱庙诗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岱庙后院东西两侧,有两处惹人注目的古迹,东为铜亭,西为铁塔。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岱庙的铜亭又称“金阙”,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铸造。据说该铜亭原本是在泰山顶上的,亭内供奉碧霞元君,后移至岱庙。此铜亭为明代铸造艺术精品,为铜质施以鎏金,显得端庄耀目,与颐和园铜亭、昆明凤鸣山铜亭并称为“中国三大铜亭”。</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西侧的铁塔为明嘉靖年间铸造,造型质朴雄伟壮观,原有13级,每层为一个整体,分开铸造,然后套合。1940年日寇飞机将其炸毁,仅存一层塔座,三层塔体,高约4米,1973年移到岱庙里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无论铜亭还是铁塔都充分展现出了中国古代精湛的铸造工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岱庙因历史悠久,庙内现存有历代碑碣石刻300余块。林立而群,形制各异,内容丰富。素有“岱庙碑林”之称。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其中有很多珍品,如最有价值的一个为秦朝宰相李斯的石碑,可惜已毁,仅能看出个几字。有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碑”、‘衡方碑”,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有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等。此外,还有丰富的历代封禅、祭告、记事碑刻及历代名人或书家赞誉泰山的题咏书作碑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岱庙碑林对研究书法艺术和泰山史迹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仁安门西侧 ,有一块巍峨壮观气势非凡的高耸石碑 “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 ”,是泰山最早的龟趺碑,立于宋朝大中祥符六年(1013),系宋真宗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所立的封号碑。碑的另一面有明代“五岳独宗”四字题刻。</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岱庙的经幢,位于天贶殿右前侧,是在寺庙中常见的一种佛经标志,主要用来纪念佛寺主持、化募方丈及建寺人等。建于公元881年,唐僖宗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后,现今风化的有些严重,除依稀可辨的花纹外,字迹已是模糊不清,显得有些古老沧桑。但通过细节处,还是能发现其精美的造型,想象出其原来的风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挂印封侯”柏,相传为汉武帝所植,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因其枝干的树杈上有一奇特的树瘤,很像一只胸前挂着印牌的顽皮小猴,后人借三国时期关羽的“挂印封金”之寓意称此柏为“挂印封侯”,表达了人们对于古老汉柏的崇敬之意。</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岱庙是泰山信仰的重要载体,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的文物以及深远的文化内涵,成为全世界的文化瑰宝, 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岱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