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伊特本哈杜(Ait Ben Haddou)筑垒村是摩洛哥南部特有的、在撒哈拉沙漠边缘采用土泥砖修筑而成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孤立的、巨大的、奢华的建筑。 1987年,阿伊特本哈杜(Ait Ben Haddou)筑垒村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至今,阿伊特本哈杜(Ait Ben Haddou)筑垒村仍是摩洛哥保持最完好的筑垒村之一。 从瓦尔扎扎特(Ouarzazate)出发(向西前行30公里),可以到达这个宏伟的筑垒村。在这个筑垒村,您可以进行时间旅行和空间旅行,会看到美景。并且,这个筑垒村会在您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记忆。许多导演都来这个筑垒村拍摄电影,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些既是村庄又是城堡的建筑用当地泥土和着麦杆建成,屋顶则用芦苇杆铺就,冬暖夏凉,一间连着一间,极具防御功能,唯撒哈拉沙漠民族特有。 1987年,本哈杜村作为本地区杰出的建筑代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随之成为许多知名电影的拍摄地:《埃及艳后》、《阿拉伯的劳伦斯》、《霸王铁金刚》、《拿撒勒的耶稣》、《尼罗河宝藏》、《007之黎明生机》、《基督最后的诱惑》、《情陷撒哈拉》、《角斗士》、《木乃伊》、《亚历山大大帝》、《权利的游戏》等 尽管很难说出本哈杜村到底建造于什么时候,但肯定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12世纪把海盐贩往沙漠的骆驼商队,曾经把这里当做落脚点。就算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从马拉喀什前往本哈杜村的一路依然异常曲折,穿越阿特拉斯山脉盘旋4-5小时车程才能到达。 整个城堡依山而建,层层叠叠而上,红土搭建的城墙和民居,与后面的黄土融为一体,既像粗糙的乐高玩具,又像小孩在沙滩上堆就的泥沙城堡。<br> 山前是干涸的河谷和成片的椰枣林、橄榄树,山后则是一望无际的荒原。强烈的日光在一天大部分时间里从上而下毫无遮盖地照耀山头,一座小小的角楼站立其中,暸望苍茫。<br> 这里荒凉,枯燥,炎热,却另有一种荒芜的壮美。 本哈杜村至今仍有十几户人家居住,其他人均已搬至河谷对面有水电的新村。 这里的民居非常简陋,很多房间除了地毯之外没有其他家具,有的甚至连门都没有。迂回简陋的土路像串珠的线条一样,把这些简陋的房子挂在山坡之上。 鲜受教育的柏柏尔人就那样地凭借真主恩赐的天分,用当地红土和着小麦杆子建造他们的家园。其中屋顶由芦苇杆和苦柳木编织而成,不仅冬暖夏凉,还可防蚊。 房子即便简陋,但爱美的柏柏尔人还是在角楼的外沿及天台土护栏上雕刻了不少花纹,这些花纹对称工整,和红土材质一起营造出摩洛哥南部特有的建筑风情。 柏柏尔人的建筑装饰。 柏柏尔人的建筑装饰。 据说,在建造筑垒村之前,人们在这个区域的最高点建造了一座阁楼,这是人类第一次征服这个区域。 不过,也有传说表明:早在伊斯兰教出现之前,一位阿马齐格公主已经统治该地区。这个筑垒村曾经是从马拉喀什经由德拉(Drâa)峡谷和提什泰勒瓦特(Tizi n’Telouet)山口到达古代苏丹(加奥(Gao)、通布图(Tombouctou)、杰内(Djenné)等)的贸易线路上众多的站点之一。 阿伊特本哈杜(Ait Ben Haddou)筑垒村于1987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这个筑垒村保留了其真实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村子下部的大宅的纹饰保存完好。这个筑垒村是采用泥土和木材修建而成的。 阿伊特本哈杜(Ait Ben Haddou)筑垒村令游客着迷,并且,给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建筑师带来了灵感。 目前,仍有少数家庭居住在这个筑垒村,其中一些家庭会带您参观他们的房子。 这个筑垒村采用紧凑、封闭与悬空相结合的建筑风格。这个筑垒村的公共设施包括一座清真寺、一个公共广场、一些位于城墙外的打谷场、一个供沙漠旅行队歇脚的庭院、两块墓地(一块穆斯林墓地和一块犹太人墓地)以及一个圣西迪阿里(Sidi Ali)或阿梅尔(Amer)避难所。 古堡上方,曾经有一个集体粮仓,目前,已成废墟。上述集体粮仓是按照传统图纸建造的。上述传统图纸显示出了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的村庄的布局,并且,规定古堡周围必需留有一些空间。 现代柏柏尔人在用手机交流信息。 柏柏尔人居室内的一角。 柏柏尔人的生活用品。 如果您恰巧在傍晚登上筑垒村,那么,您可以看到夕阳下建筑物的美景,您还可以远眺到筑垒村周围棕榈林的壮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