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谁家翁媪

<p class="ql-block">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宋朝的辛弃疾笔下的《清平乐.村居》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副恬静的乡村画面。</p><p class="ql-block"> 画中一家人虽然房子破旧简陋,但是白头发的老人乐呵呵的,吃饱饭了,唠唠嗑,也不知道说的什么话,老婆婆笑眯眯的幸福感,满满的都是爱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当下的乡村,一些白发翁媪,生活的到底是怎样呢?我将用我的眼睛把最真实的一面写下来,为的是记录生活,也是想到我老了,头发都白了,腰弯了,背驼了……需要人照顾了,我会是怎样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村子里的老人接二连三地“走了”,走了就是死了,村里习惯把那些年事已高,正常走向人生终点站的老人,称之为“走了”,一句“走了”,既有对老人寿终正寝的坦然,又有一些不舍。乡村很小,大家的房子相互挨着,比邻而居,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突然哪天就没了,心里的失落感还是会几天无法消除。</p><p class="ql-block"> 去年的疫情防控解除后,村里好几位老人,平时都是看起来身体条件很好的,感染了新冠病毒后,走了。剩下一些八十多岁的老人就有二十多个。</p><p class="ql-block"> 这些老人,有的失去了老伴儿,有的脑中风偏瘫,有的年纪大了,走路不小心,摔倒了,不能动了……午后,在村头大树下,总有一群老人围在一起,晒晒太阳,唠唠嗑,说说过去的苦,再说说现在的社会的好,在没有牙齿的嘴里,含糊不清的话语里,你说说我说说,太晚落山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媳。回家,那是一天最后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说到老人的儿媳妇,老人家都不吭声。也不会吭声,因为她们作为婆婆,当年对儿媳妇的所作为为,心里是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 当然,谁是好婆婆,谁是恶婆婆,谁当婆婆合格,谁又不及格,她们不会说自己好,也不会检讨自己的坏,老了,就任由儿媳妇看着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社会流传一句话,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p><p class="ql-block"> 村里一个老人,七十多岁了,脑中风偏瘫卧床不起,这一躺就是七年。吃喝拉撒全都是儿媳妇照顾。儿媳妇既要忙着自己的生意,又要照顾她,累的两眼发蒙,几次开车都睡着了。</p><p class="ql-block"> 可是,回到家,照顾老人的活一件也没有落下:煮好饭,首先端进房间,喂给老人吃。喂好饭菜,扶着老人躺下,再去收拾房间,倒掉屎尿,清理垃圾,,七年如一日,始终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俗话说了:久病床前无孝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照顾,整天面对一个被病痛折磨,喜怒无常的老人,谁能不抱怨?谁能坚持下来?</p><p class="ql-block"> 可她做到了。她说:我的家婆值得我去做,她有这个资格享受这份照顾。”原来,她家婆在生病前,对儿媳妇真的视为己出,嘘寒问暖,照顾小孩,包揽家里的一切活,让儿媳妇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出门工作。特别是儿媳妇生病了在家养病期间,更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想方设法去挣点苦力钱,给儿媳妇买营养品,,,说起家婆的好,这位人到中年的儿媳妇,眼眶红了。</p><p class="ql-block"> 正是十年看婆,十年看媳,因果轮回。可是,同样的老人,儿媳妇说起家婆来,面无表情,淡淡地说:尊重她?她不配!</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前,她懵懵懂懂踏入老公的家门,住在一间狭窄的破房子,和老公过着困窘的生活,孩子一个接一个地降生,大的叫,小的哭,她右手抱大的,左手牵小的,喂猪,种红薯,,整天忙的团团转。可是家婆不喜欢她,也不喜欢她的孩子。孩子在外面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到声嘶力竭,作为奶奶的可以熟视无睹,轻飘飘地说:“小孩子,想哭就哭吧!”家里穷得叮当响,吃了上顿没下顿,身为婆婆,经济上不帮助,生活上袖手旁观,还冷嘲热讽,那两片嘴唇上下一合,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偏偏这嫂子记性超好。从老太婆嘴里蹦出来的声声刀句句刺,扎的太深太深,时过境迁,言犹在耳。</p><p class="ql-block"> 现在,家里这位婆婆年纪大了,当年的威风凛凛,一手遮天,一去不复返了,被自己呼来喝去的老伴儿也不争气,生个病说走就走了,撇下她孤零零地守着空荡荡的房。 </p><p class="ql-block"> 唉,人不能老,红薯不能臭啊! 这在家门口溜达溜达,居然摔了一跤,骨盆骨裂,疼得哭天叫地,躺在床上动也不能动,包着成人尿不湿,屎尿拉在裤裆里,憋的满脸通红,眼睁睁的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p><p class="ql-block"> 嗯哼,活该,我为什么要去照顾她?不要道德绑架我,我不是孝子贤孙,我也没读书,不懂得知书达礼,我就知道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对我不好,我也对她不好,那是她的报应。</p><p class="ql-block"> 因果轮回,所言不虚。一些老人自私自利,倚老卖老,成为老无所依的也有。</p><p class="ql-block"> 村里一个老头儿,尽管上了年纪,可身体还可以。特别怕死,每天晚上,都去村里的广场摆弄健身器材。有个头疼脑热,立刻去村里卫生站拿药吃。手里有点钱,立刻跑到麻将馆,长城修到半夜三更依然精神抖擞生龙活虎,可是一回到家,就唉声叹气,口口声声抱怨儿子,儿媳不关心自己,养个儿子有什么用?这种为老不尊的老人,想得到儿子儿媳的尊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p><p class="ql-block"> 不管老人自私自利多么可恶,作为晚辈赡养老人的责任还得完成。尤其是家里有几个儿子的,一些生活能自理的,也不喜欢跟儿子一起生活的,就要求每个儿子每月四百块生活费,吃药看病的钱,由几个儿子均摊。自己的养老金留着,作为身边的安全感;丧失自理能力的,坐着轮椅,就由几个儿子轮流照顾,一家一个月,有的两个月。这里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不用赡养老人。有心的女儿,有空就来娘家看看,精神慰藉,心里满足,也许是另一种孝道。</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老人家,需要照顾的,大部分都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了,以老奶奶居多,这些人中,当年对儿媳妇好的善婆婆有之,当年自恃身强力壮,能吃能做,不把儿媳妇放在眼里,呼来喝去,任由欺负的恶婆婆也有之,今天都老了,想吃的啥,没有牙。想出去玩,腿脚不便,一根拐棍,一部轮椅,成了活着喘气儿的最后依靠。能照顾好自己的,这才发现,有孝的女儿路上摇,不孝的儿媳三顿热。远水解不了近渴,此时此刻,只有身边的人才能及时照顾好自己。</p><p class="ql-block"> 可惜,多年的积累的生活智慧,通过一句句通俗易懂的俗语代代相传,口传心授,人人张口就来的道理,真的在用的时候,还是血脉相连,心里永远想着自己生的儿子,女儿,而儿媳妇,那是别人家的孩子,娶进门是来生儿育女的工具,想得到婆婆真心实意的,少之又少。</p><p class="ql-block"> 婆婆和儿媳,真的自古以来是天敌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陌生人,因为一个男人,而变成一家人,同住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为什么不能爱屋及乌呢!因为爱儿子,而爱儿媳妇;因为爱老公,而爱老公的妈妈。</p><p class="ql-block"> 婆婆的今天,就是儿媳妇的明天,善待他人,就是给自己行善积德,厚德载物。反之,早年给自己种下苦果的老人,不用可怜,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不要说什么大人大量,过去的事就过去了,刀割在谁身上,谁才知道疼。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p><p class="ql-block"> 乡村的白发翁媪,以后会越来越多,空巢,留守,寂寞,残躯,独倚破门空叹息!一生的时光匆匆忙忙,恍如梦境南柯一梦。他日,我头上的青丝会越来越少,慢慢变老,希望我的儿子儿媳能记得我曾经的好,在我糊里糊涂不听话的时候,能包容我,理解一个那么个老婆子。如果我得了不治之症,绝对不开刀,不插管,能给我吃就吃,能带我玩就去玩,有尊严的活着一天,胜过低质量地卧尸躺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