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明王经变相<br> 明王,是佛和菩萨的化身。孔雀明王造像开凿于南宋,龛高5.9米,宽5.6米,深2.6米。头戴七佛宝冠,后有五彩头光。头光中有圆环,彩光从中向外放射。颈佩璎珞装饰。着通肩天衣。腰部系饰带,中部配有圆形雕花带扣。孔雀明王法相端庄慈祥,两耳下垂,脖有佛纹。宝冠两侧的飘带垂至胸部,飘带上的彩绘依稀可见。 这尊明王高坐于一只双翅展开的孔雀上,伸出四只手。左上手握羽扇,右上手持莲苞。左下手捧经卷,右下手捧供盘,供盘上有蟠桃等供品。孔雀明王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衣袍下摆散开搭于莲台。莲座安置于孔雀背上。莲台下有倾斜雕花装饰,以保持莲台平正。孔雀昂头张双翅做欲飞状。孔雀脖、身及两翅膀上均有精细刻花,翎羽刻绘栩栩如生。孔雀附着在巨大岩石上。后壁上有一些小型组雕,其中有两幅画面,一幅是帝释天大战阿修罗。一幅是比丘沙底被缠在树上的毒蛇所咬,匍匐于大石上。佛念大佛母孔雀明王经救他的故事。 先说说比丘沙底的故事。孔雀明王经记载:有一个年轻的和尚,刚出家不久,去砍柴时被一条毒蛇咬伤了,生命垂危。佛的弟子阿难便请佛祖大发慈悲救护。佛祖便口念去除鬼魅毒害恶疾的咒语,沙底就得救了。再看看帝释天大战阿修罗的故事。帝释天是古印度传说中最高的天神,也是力大无比,善于变化的战神。而阿修罗是古印度传说中最有名的恶神。帝释天和阿修罗是一对死对头,经常打得天崩地裂,需要佛祖才能调停。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阿修罗有一个姿色娇美,风情万种的女儿,经过帝释天苦苦求婚。阿修罗便高兴地将女儿嫁给了他。帝释天娶了阿修罗的女儿也十分宠爱,为她立号为悦意,表示十分满意。可有一天,悦意却看见帝释天在欢喜园里和一群女人在游戏,便大为吃醋。立即派夜叉告诉了父亲阿修罗:现在帝释天不再宠爱女儿,竟然丢下我去和一群女人鬼混。阿修罗勃然大怒,立即率领大军攻打帝释天。从此,他们开始了无休无止的争斗。 毗卢道场<br> 毗卢道场是毗卢遮那佛讲经说法的地方。窟壁正中以高浮雕的形式刻着一转轮经藏,中间端坐着毗卢遮那佛,他手结至上菩提印,正在为众生传法。声音的表现属于音响艺术的范畴,在直觉的造型艺术中是不好反映的。但匠师们却巧妙地在这里运用雕刻艺术的手段把他们表现了出来。只见毗卢遮那佛嘴角发出两道白色的佛光,表示他口吐文理之光,密传真言,直入诸佛菩萨之耳。在转轮经藏的基座上刻有一组浅浮雕,表现的是弥勒经变故事。两旁刻着正觉院和翅头城,当中有十个人物,或坐而讲法,或虔诚跪听,或顶礼膜拜,以精练之笔描绘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对其中人物动态的刻画,于细微处极见功夫,可堪玩味。整窟造像雕刻技法纯熟洗练,人物形态俊美端庄,衣着服饰富丽堂皇,充分显示出艺术语言的精练和中式造型的优美,可称宋代石刻中的佼佼者。 父母恩重经变相<br> 1986年1月31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参观宝顶石刻,来到这幅父母恩重经变相前连声夸赞:这是中国的了,完全是中国的了。短短的两句话,老人家高度概括出了大足石刻的特征:民族化、生活化、世俗化。我们知道,佛教是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才开始传入中国的。进入华夏大地后,就遭到本土道教、儒教的强烈反对,相互之间争斗不息。佛家讲求轮回和因果报应,主张出仕修行。而儒家追求入仕,讲求忠孝仁义。相互的观点尖锐对立。到了唐代的时候,经过唐高祖等最高统治者的推动,三教才开始走向融合。到了宋代,则实现了完全的融合,认为孔、老、释迦皆至圣。大足石刻就典型地反映了三教融合的历史。这幅父母恩重经变相,反映的是儒家的孝道思想,这就是佛教吸纳儒家思想的例证。 这幅雕塑分为上中下三层。<br> 上层:佛教认为释迦摩尼不是唯一的佛。在过去、现在、未来和此世界、彼世界还存在着无数量的佛。在释迦摩尼之前已经存在六位佛。这上层就刻着释迦摩尼和他前面的六位佛。从东至西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br> 中层:由十一幅连环画组成。中间是一对夫妻正在求子。然后向两边展开了十幅画,表现父母的十方面恩德,情节连贯地表达了父母哺育子女成长的艰辛过程,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古代家庭人伦关系图。<br> 怀胎守护恩:一孕妇坐着,双眉紧锁。侍女双手奉茶侍奉,反映怀孕的艰难。 临产受苦恩:产妇双脚岔开站开,面带痛苦。侍女紧紧扶住她。接生婆单腿跪地,正准备接生。产妇丈夫手拿经书,心情焦虑。<br> 生子忘忧恩:一对夫妇面带笑容,掩饰不住得子后的欢乐。<br>咽苦吐甘恩:母亲抱着孩子放在大腿上。孩子举起一个饼子想喂母亲,表现的是母亲心疼儿子,总是把好的给儿子吃,苦的留给自己吃。<br><br> 咽苦吐甘恩:母亲抱着孩子放在大腿上。孩子举起一个饼子想喂母亲,表现的是母亲心疼儿子,总是把好的给儿子吃,苦的留给自己吃。 推干就湿恩:晚上孩子尿床,母亲把孩子移到干处,自己睡到湿处。<br><br> 哺乳养育恩:母亲衣襟敞开,双乳袒露,正在哺乳。孩子口含左乳吮吸,一手又握着母亲右乳玩耍。 洗濯不尽恩:母亲正在坐着洗衣,父亲正在逗孩子玩耍。母亲边洗衣物边回望着孩子,十分辛劳。<br> 伪造恶业恩:儿女长大了就要婚嫁。父母杀猪宰鸭大办酒席,这样就杀了生,犯了恶业。可父母仍无怨无悔,宁愿自己入地狱受苦,也不愿让儿女沾杀生之罪名。<br><br> 远行义念恩:儿子背着褡袋,扛着伞,告别父母即将远行。父母扶杖送别,千叮咛万嘱咐,依依难舍。老头子显得要稍微理智一点,送儿千里终有一别,他正用手悄悄地去碰老伴,意思是:唉,老伴,差不多了,天色不早了,儿子的前程要紧,咱们是不是该回去了……老伴扭过头来,满脸不服气的样子,捣了老头子一肘子,意思是:你懂什么,儿子不是你生的,你就是不知道心疼!工匠师抓住这一瞬间人物的表情把他们打刻了上去,生动地再现了慈母那种"意恐迟迟归"的情怀,叫人看了禁不住热泪盈眶。下面的碑文写到: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告诫儿女不要久久不回,免得妈妈依门盼望。这正是儒家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翻版。 究竟怜悯恩:父母已经年迈,但仍牵挂儿子。儿子自然也有一大把年纪了,仍跪在父母面前些接受教诲。这真是百岁仍忧八十儿。子女是父母一生的牵挂,可世上又有多少儿女随时牵挂着父母呢。养儿才知父母恩。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发扬光大。<br> 下层:刻阿毗地狱。几个囚犯正在受刑,一恶鬼向一个囚犯灌桶水,一个戴枷的囚犯被两条蛇吐的火焰焚烧,一个囚犯被压在巨石下永世不得翻身。这幅画面刻画的就是不孝子孙在地狱遭受严刑惩罚的情景。 雷音图<br> 民间常说忤逆不孝天打雷霹。这幅雕像雕刻的是风神、雨神、雷神、电神、云神,正在放风、打雷、闪电、吐云、布雨。下面两个男子已经被雷电击中倒地,这就是不孝者的下场。 大方便佛报恩经相<br> 佛教传入中国后,遭到本土的道教和儒教的强烈抵抗。儒家特别攻击佛教不讲孝道。后来佛教受儒家思想影响,开始宣扬孝道思想。这组雕塑就是反映的释迦摩尼前世、今生行孝的一些故事。<br> 中间这尊大佛就是释迦摩尼。顶上有一排大字: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表明了宝顶石刻组织建造者赵智凤一心宏法,始至不渝的决心。 接着,是这幅“六师外道佛不孝图”。佛教创立之时,已经有不少宗教派别,其中有六个最为有名,称为六师外道。有一天,释迦摩尼的弟子阿难进城去化缘,路上遇到一个青年男子,挑着父母沿街乞讨,得到了三个烧饼,给了父母各一个,留下一个仍剩给父母饿时充饥。他自己忍饥挨饿。这情景被六师外道看见了,他们又唱又跳,幸灾乐祸地指责阿难说:你的师父释迦摩尼狠心舍去父母、儿子不顾,一个人外出去寻求自我解脱,远不如这青年男子讲孝道。阿难一时糊涂了,回去后就问释迦摩尼真相。释迦摩尼便给他讲了大方便佛报恩的故事。<br> 值得注意的是,六师外道中有一位女外道,名叫旃遮摩耶。此时,她一身村姑打扮,头带纱巾,梳着双辫,双手持薜荔,全神贯注地吹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仿佛能听到她吹出的悠扬婉转的笛音。民间称这尊造像叫“吹笛女”,是大足石刻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里可以看出雕刻大师匠心独运,没有将形象脸谱化,而是注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造像完全中国化的过程。 然后,释迦摩尼讲了十二个故事,证明佛也讲孝道。其中有释迦摩尼做太子时挖出自己的双眼和骨髓作药为父王净饭王治病。释迦摩尼割肉供养父母。净饭王生病后,释迦摩尼亲自去看望诊病。净钣王去世后,释迦摩尼亲自为父王抬棺等等。<br>还有两幅画面值得欣赏:<br> 鹦鹉行孝图。一只鹦鹉来田间采食,被田主人用网捉住 。鹦鹉说:我来采食是供养双目失明的父母。田主人被鹦鹉的孝行所感动,马上放了鹦鹉。<br> 王子舍身侍虎图。萨埋王子在山中见一只老虎生了七只小考虑。因七天七夜没有找到食物,已经奄奄一息。萨埋王子以普渡众生的勇气用自己的身体去喂老虎。父母听说后赶来,只看到他的骸骨,十分悲泣。<div> 释迦伄的孝行故事,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外来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事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绵亘不绝的不朽生命力。<br></div>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br> 这龛造像亦称“西方净土变”,它高8.1米,宽20.2米,深3米。刻像面积16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堪称全国同类题材之冠。西方净土变是佛教壁画和石窟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是根据净土宗所奉的净土三经《佛说阿弥陀佛》、《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所刻。净土三经向人们描述净土世界的美好是无以伦比的。<br> 这龛造像在布局上,主要采取了横卷式构图。“西方三圣”被刻于龛的上部,“十六观”布列在龛左右壁转角处,“三品九生”位于龛的中下部。在上层刻西方三圣和极乐盛况。中间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专门接引众生往升西方极乐净土,亦称“接引佛”。其头布嫘髻,面目慈祥,表情宁静。左边是观音菩萨,观音是“大悲”的象征,凡受苦众生,只要念其名号,均能寻声前往拯救解脱。其头带化佛大悲宝冠,胸饰璎珞,显示出悲天悯人的气度。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而得名。其头带宝瓶冠,身著天衣,气度不凡。 二菩萨头顶上方各有十方诸佛并列。背后有祥云缭绕,飞天起舞,青鸟翱翔。左右侧刻有珠楼和大宝楼阁。在七重栏楯的七根莲花柱上,各立有一天国乐童。他们或横笛吹秦,或手持拍板,或吹箫击鼓,共演法音。其形象乖巧,神态专注,似沉醉在优美的天乐意境之中。<br> 在内容的表现上,“十六观”和“三品九生”是此龛的重点。“十六观”除雕刻有图像外,旁边还配刻了颂词。“三品九生”更是如此。它基本上把每品的内容都具体地用图像和文字反映了出来,所占壁面几乎达全龛的一半。在栏楯之下刻着图文并茂的“三品九生图”。“三品九生”是佛教把前往极乐净土的众生根据其生前行善积德的多少而划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分为上、中、下三生。并铭文言:上品皆菩萨,中品阿罗汉,下品全凶恶。上品之人,由西方三圣亲自迎入天国。中品之人由菩萨迎入天国。下品之人,只要日念弥陀,临终前皈依佛法,亦可往升天国。在三品九生图下面的栏杆上,刻有许多荷花童子。他们或在荷花中露脸窥视,或在莲花上参禅打坐,或在栏杆上嬉戏打闹,显得天真烂漫,为阿弥陀佛主持的佛国世界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盎然生趣。 在三品九生图的左右两边,错落有致地刻着十六观法的图像和偈语。所谓“十六观法”即是把心思集于一处,排队诸般杂念,通过想象西方极乐世界的各种场景,使心灵得到净化,排队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其内容有日观、水观、地观、树观、池观、佛像观等等。《观无量寿佛经》对每一观都有详细说明。总之,从第一观到第十六观,都是一心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境界。<br> 宝顶大佛湾的这龛“西方净土变”正是人们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生活的真实反映,其情其境,堪称石窟艺术中的精品佳作。<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