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又至金秋。在现今假日旅游如火如荼的季节里,从内心渴望一处远离喧嚣,古风浓郁的净土。于是,就有了这次,穿越三晋大地,饱览表里山河,寻幽探胜,自驾山西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九月末的一天,清早带着妻子,儿子和爱犬东出潼关,先在秦东打个尖,蒸馍就小菜,三人分别选了各自喜欢:一碗黑米粥,一碗小米粥,还有一碗胡辣汤。这片连接了秦晋豫三省的黄河滩地,菽麦飘香,五谷丰登,自古就是重要的粮食产地。</p> <p class="ql-block">车过风陵渡黄河大桥,就算是进入山西了。传说中华人文始祖的女娲就埋骨于此,因为姓风,所以叫风陵。唐宋以来历代帝王时有祭祀。这里又是一处非常重要的黄河渡口,沟通河西,河南与河东,金鸡齐鸣,三省皆知。在周文化熏陶的虞芮闲田之地,叫凤鸣渡也未尝不可。</p> <p class="ql-block">芮城县,地处晋西南,北枕中条山,南依黄河水,典型的山南水北,阳气充盈的一块风水宝地。尧舜禹三代之治的传说老幼皆知,史前遗迹和考古发掘也是层出叠现。如果说,最早的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那么这里的星空一定是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芮”字的古意通“内”,在夏朝属于王幾范围(王都周边500里);“芮”字又表示初生的小草柔嫩纤细的样子,用来描述黄河大拐弯冲积出的河东小盆地。</p> <p class="ql-block">直奔芮城城隍庙。三门四柱歇山顶木坊牌楼,坐北朝南,高大气派。正脊两旁,鸱吻各一,正中脊刹为两层楼阁,两侧狮象背负双层宝瓶(葫芦),分别寓意着吉星高照,福禄双至,事事平安和吉祥平安。广场上一片施工场景,沿着前围墙建起一排廊坊,看来是要打造出义乌模式商业街。馍夹肉,搅糖稀,两处雕塑彰显着小城烟火。</p> <p class="ql-block">牌楼中轴线,正对山门。山门为典型的清式硬山顶,脊饰也与牌坊相同,都是2013年的仿古新建。檐墙上开两扇六边形窗棂,如同城隍神的一双眼睛,高高在上,凝视着俗世凡尘。</p> <p class="ql-block">山门不开,从东南垂花角门进入,右手边正对着八蜡庙。八蜡崇拜是从周代开始的,祭祀的是八个神灵,有历史人物如神农后稷,有农夫,猫虎,还有水庸神,昆虫神,甚至田垄井口房屋堤坝,都有各自神通,左右着人间的农业生产。民间拜八蜡,就是求一个风调雨顺,富庶安康。这里的八蜡庙,在清乾隆二十年,开始供奉刘猛将军为驱蝗神。刘猛是谁呢?南北方各不相同。南方人推崇南宋抗金将领刘锜,北方人看重元代指挥使刘承忠,这两位,都是带领百姓抵御蝗灾的英雄。可见神明的出处不重要,只要能抗灾御患,佑护一方平安,自有民众四时祭拜。</p> <p class="ql-block">前院宽敞宏阔,如同露天剧场。山门背后的通道上搭起了戏台,现场有地方戏曲演出。我家狗子听的是津津有味,也许听觉异常发达的汪星人,真能听出人间的喜怒哀乐吧。</p> <p class="ql-block">正对山门和戏台的,就是享亭,也叫看台,坐落在一进院落的中轴线上,属元代建筑。元代是中国戏剧史发展繁荣的一个高峰期。当年的蒙古老爷,这些来自草原的粗糙汉子不通汉字,又天生喜好歌舞;于是,在上层权贵大力追捧的热潮中,全国各地上至都市,下至乡村,老幼咸宜,雅俗共赏的戏曲杂剧,就一步步流行与推广起来。我们所熟悉的元曲四大家,三个都是山西人,关汉卿更是运城本地人。</p> <p class="ql-block">从看台望向戏台,目测有五十米之遥,这也看不清,也听不到呀。查了《山西古建筑》一书,才发现戏台基址就在看台跟前,和现今的山门还相距甚远。想想也是,做为一等人的蒙古权贵,建造一个遮风挡雨摆谱拉风的看台,坐在里面,听戏赏曲,快活自在。是不屑也不能和三等北方汉人平起平坐的,得有符合身份地位的包厢雅座。</p> <p class="ql-block">享亭采用单檐歇山顶,对标的是城隍庙的主殿屋顶。按照汉人传统,这叫逾制。灰色的筒瓦似存有白色琉璃的痕迹,和蒙古人尚白的偏好一致。面阔五间的跨度上,几乎是一整根原木大额枋横亘其中,根杈犹存也不修边幅,与两边的角柱又随意连接两根木头,构成一组完全不成比例的普柏枋。下面的小额枋也只是连接正间和两边间的两根柱头,形成三段长短不一,有气无力的阑额。正面的六根立柱也是粗细不一,歪歪扭扭。整座建筑的门脸,说好听的,叫就地取材,豪放不羁;说难听的就是率性而为,粗鄙不堪。</p> <p class="ql-block">而四个柱头斗拱和两个转角斗拱却是硕大粗犷,为四铺作单抄形制(转角加单下昂),沿袭了辽代建筑刚健有力雄壮恢宏的气韵。</p><p class="ql-block">这种头大身短脖子粗的审美情趣,这些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刻意而为的结构组合,无不彰显着草原文化勇武粗豪,睥睨天下的独特气质,具有浓厚的元初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穿过享亭,就是二进院落。正对着明代基址清代增修的献殿,卷棚顶悬山式构造,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前后设门通往大殿。</p><p class="ql-block">献殿是投献祭祀的场所,其设计建造独具一格,非常巧妙。一是地基有所抬升,砌筑了三步踏道,比享亭高出一头。个中奥妙,岂止是步步登高,恐怕还有后来居上的意味。二是在献殿外檐用四根檐柱隔出插廊,檐下挂落采用镂空木雕,形成半围合结构,这样就人为地分出殿内,廊下和平地三层空间,有头面的里边请,白衣赤身往后站。中国式攀比脸面,从来都是不露声色,潜流暗涌。三是主体建筑略低于大殿,圆润的单檐卷棚顶,又非常巧妙地借用了大殿的正脊脊刹,用视觉审美的愉悦感带给供奉者一种内心的参与满足感。富贵吉祥,与有荣焉。</p> <p class="ql-block">献殿紧邻大殿,两个屋顶之间仿若“一线天”。跨过这一步,就从人间登堂入室,进入神灵府邸。这也是建造神庙,祭祀神灵的规制,“嘉荐芳矣,告灵飨矣”。神灵享用祭品的芳香,离的远了效果不佳。</p> <p class="ql-block">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是城隍庙最主要最重要的单体建筑,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这是北宋自澶渊之盟后最为和平安宁的年代,也是道教文化异常繁盛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仿佛一步千年,从现代就回到了北宋王朝。大殿檐下的斗拱硕大浑实,排列齐整。柱头采用五铺作双抄双下昂斗栱;两柱之间各有一朵补间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劈竹式昂嘴,蚂蚱形耍头。承托斗拱的普柏枋和阑额严整规矩,的确是宋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大殿不设天花,屋顶梁架结构一清二楚,就叫彻上露明造。</p> <p class="ql-block">梁架为进深六架椽屋,乳栿对四椽栿,用三柱。这也是典型的宋代大木作常用结构。从六椽栿到四椽栿,再到两椽平栿,逐层收缩,渐次抬梁,使得屋架外形高大而又举折平缓,出檐深远。</p> <p class="ql-block">大三角套小三角,小三角再套直角三角形,梯形套矩形,矩形再套正方形,这些等边或等腰的几何图形的构建,就是依靠蜀柱,驼峰,叉手,平梁,椽袱,铺作的有机组合,构成了中式建筑的传统形制。如同方块汉字一样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和思维方式,简洁有力,气韵贯通。</p> <p class="ql-block">宋人追求清淡雅致,内墙檐下方寸之地依然漂浮兰薰桂馥的墨香余韵。后世不断地修葺维护,留下雕梁画栋斧斤加身的明清印迹。这就像考古遗址的地层剖面:光鲜的,总在浅表;厚重的,隐在深处。时光的尘埃总是无情地堙没一切。历史的门隙,时而能透出些许光影。</p> <p class="ql-block">因为献殿的遮挡,殿内显得阴森幽暗。前后门正中,另立四根金柱,围合成高台神龛。城隍危坐其上,不怒自威。阶下有赏善罚恶二判官,喜怒无常,活脱脱阴曹地府形象。</p> <p class="ql-block">四壁绘有城隍出巡图,妖云缭绕山林,邪魅横行当道,夜叉搜山检海,判官称量人心。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使人知畏,不敢妄为。冥府的规矩亦如人世:皇帝永远是仁慈的,可恨的永远是佞幸奸臣。</p> <p class="ql-block">寝殿,清代建筑,属于庙内第三进院落,是民间信仰中,城隍神和城隍夫人休憩之所。垂花门后置木雕影壁,分出东西厢房和最北端的正房(寝殿)。这种前朝后寝的布局规制,更能体现上位者的权威和尊严,成为划分等级的一种建筑礼仪。</p> <p class="ql-block">寝殿面阔五间,进深只一间,单檐悬山顶。梁架为三檩无廊式结构,二架椽屋,通檐,用两柱。柱头不置斗拱,补间用斗拱,平板枋上置简单的斗口,出单浮云耍头。三架梁与正脊之间,采用雕花驼峰,给略显单调的木构增加了一抹亮色。</p> <p class="ql-block">室内的采光明显改善,一缕缕柔光透过大面积的菱形窗花,洒进殿堂,营造出静谧安详的气氛。慈眉善目,衣着华贵的两位老者坐于供台之上,金童玉女手捧酒壶柳甁,协侍两旁。四周壁画绘有行乐,听琴,宴饮,游湖等场景,酒色财气,金玉满堂。这样的神仙生活,谁不羡慕呢?</p><p class="ql-block">城隍庙里住城隍,</p><p class="ql-block">城隍福泽绵又长。</p><p class="ql-block">若问城隍是哪个?</p><p class="ql-block">纪信一死报君王。</p><p class="ql-block">来段顺口溜,说说城隍故事。城的本义就是庸,墉城之外再挖壕沟,有水为“池”无水为“隍”。城与隍,构成居民的安全屏藩。前院的八蜡庙,八神中的水庸神,就是城隍神。最早可以追溯到祝融氏,因为祝融开创了古庸国,既是君王又是巫祝,庸城地界的人和鬼都由他统领。直到了西汉文景时期,高祖刘邦部属纪信被确立为城隍,全国各地大多以此为准。历史上纪信假扮刘邦,掩护高祖脱困,被项羽烧的灰飞烟灭。尘归尘,土归土,红尘黄泉,地上地下,一应事宜就归口纪信管理。可见勇于牺牲,忠于君上,才是历代帝王推崇城隍,永享祭祀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走出院落,从墙外观赏整组建筑群。红墙灰瓦的统一格调里,又跳跃出山花脊刹的琉璃光彩,在阴沉的天光深处散发着秋日最后的绚烂。古老的东西终会老去,人们也会选择性的遗忘或记忆。忘掉的是痛苦。回忆的,只有美好。</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东侧建有碑廊,收藏有历代碑刻、造像。这里也是当地的石刻博物馆,各式各样数量众多的石雕作品展示着河东工匠精湛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石马身上刻有走兽,麋鹿,大象的图案,大概是立马长寿,福禄,吉祥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明代汉白玉祥云盘龙柱,和平常所见稳重典雅的风格不同,这件石雕表现出非常浓烈的感情色彩。如日中天的云朵上,一条蛟龙扭动着身躯,呈现极度反转的S形曲线,似在吞云吐雾,兴云布雨。逆天之举的背后表达了抗旱救灾的强烈诉求。猜测是一根祈雨柱。</p> <p class="ql-block">后稷庙双龙碑头,猛一看还以为二龙戏珠,实际是两只负屃在钻研碑文。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宝珠在指掌之间,唾手可得。</p> <p class="ql-block">芮城的寿(痩)狮,不管张口闭口,嘴里都不含圆球。这叫不得妄语,少言多寿。</p> <p class="ql-block">自北魏、北周以降的历代佛教造像,也有不少收藏,相当珍贵。</p> <p class="ql-block">转回前院,元代享亭的西侧立有一座石狮,也是元代作品,还特地用玻璃柜罩了起来,加以保护。在当地热心的文保员解说之下,才看出其中三味。</p><p class="ql-block">石狮是一个母狮形象,面部表情相当传神。感觉有一丝苦恼,又有一丝执拗,还有一丝不安。前爪搂抱着小狮子,有揽入怀中,用心呵护的意味,和众多母狮造像按压小狮子自然随意的肢体动作,乐观祥和的精神风貌截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其二,石狮的螺髻也不像其他石狮造像,是一个方向的涡纹,而是左来左顺,右來右顺,活脱脱一个“顺毛狮子”。</p><p class="ql-block">其三,母狮胸前挂铃铛,身后蝴蝶结,这和我家狗子的装扮也差不多了。象征威武有力的石狮子,成了任人打扮的宠物。</p> <p class="ql-block">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座城隍庙,集齐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古建,用木构和造像记录历史,阐释传统,展示了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等级差别和礼仪秩序……明尊卑,别上下,懂规矩,知进退,历代统治者的初衷一脉相承,亘古未变。正如大门牌坊所书——德佑万民,王道的教化永远是王朝稳定的基石。</p><p class="ql-block">钟楼之上,明代嘉靖朝的洪钟孤零零的挂在半空,寂天寞地,悄无声息。北宋和大明朝双双亡于女真,如果能预知到王朝的末日,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北宋真宗还会导演天降祥符,封禅泰山的闹剧吗?明世宗还会穷奢极欲,求道修仙吗?也许会幡然悔悟;更可能会变本加厉。反正江山都是他家的。谁知道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