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北武夷,南清源"。</div>清源山位于泉州市北郊,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山城相依,是泉州唯一一个5A级景区。<div>清源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是闽南道教圣地,也是弘一大师的生活足迹。<br><div><div>南宋初年闽人叶廷圭《海录碎事》载:“泉山,泉州之主山也,山有孔泉故名”。</div><div>清源山因名泉山,泉州因泉山而得名。<br><div><br></div></div></div></div> 清源山正大门 榕树枝上垂下来的条条气根,让人不免想起老子千年的胡须,与清源山千年道教历史非常契合。 老君岩,原名“羽仙岩”,据明《阁书》记载,”羽仙岩在罗山、武山之下“。<div>相传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云游至此显圣成像得名。</div> “青牛西去,紫气东来" 清源山老君造像,雕刻于宋代,坐落于古泉州城中轴线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整个石像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石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子造像,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 “晚晴廊”---纪念弘一大师 <div>“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div>弘一法师将念佛与抗日救国统一起来,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用宗教的虔诚与献身精神来实现爱国救世,让爱国与佛法彼此相互契合。<div>弘一大师号召全国佛教徒反抗日本的侵略,曾把自己所住的房室提名为“殉教室”,准备随时“舍生殉教”;并把运动会的会歌谱成了一曲同仇敌忾、荡气回肠抗日救国的战斗号角。</div><div>不论书法、歌曲还是事迹,都展现了大师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气节。</div> 弘一法师舍利塔,兴建于1952年,为六角尖顶、四方塔身的石塔。<div>整座石塔由单间石室和舍利塔组成,内墙正中镶嵌辉绿岩雕刻的“弘一律师遗像”,为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悲切所作“泪墨画”遗像石刻;石塔东侧为大师生前最后遗墨“悲喜交集”巨石,西侧为"弘一大师略传"石碑,弘一法师雕像。</div>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弘一法师书写的《华严经》的偈语,同时也是弘一法师身在佛门,心系民众,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真实写照。<div><br></div> 山门两侧镌刻的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与门楣上悬挂的“北山胜概”额匾,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张瑞图题写。 奇石 临近山顶,山势变得陡峭,有时需要用手助力。<div><br></div> 南台寺,位于清源山右峰之上,始建于唐代,历代均有修建。原址的南台寺于1998年前往现存地,后又于2005年被大火烧毁,现存寺庙为复建的样式。<div><div>供奉三世佛:释迦摩尼、阿弥陀佛、药师佛。</div></div> 三清殿,与南台寺相邻,在一片绿树掩映下显得很是宁静,大门前那一棵不受拘束横向生长的大树,体现了道家的“自然万物、自然生长”的思想?<div>三清宝殿内供奉着道教的最高神---原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br><div>据风景区内人士介绍,原来的三清殿与南台寺、魁星阁连为一体,清末明初乡贤杨道源重修过,后经风侵雨袭不断破损,到文革时只剩一堵残墙,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div><br><div><br></div></div></div></div> 登临山巅,远眺山下的泉州西湖公园和闽台缘博物馆。 南台岩 山顶俯瞰天湖 清源山天湖,海拔368米,位于山顶峰谷地,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长140米,宽2.8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div>工程于1994年10月动工,1996年6月建成蓄水。<div>大坝雄伟壮观,如一弘弯月,映照在碧绿的水面上。</div><div>水面波光粼粼,山峰林木倒影湖中,游人在此休闲垂钓、品茶观景,自得其乐。</div><div><br></div></div> 天湖边邂逅的彩蝶 清源山山势陡峭,山路弯弯曲曲、时上时下、岔路不断,加上景区维修限行,需要慢慢攀登和领略,否则会错过一些值得一看的景点。<div>登临山顶,可以饮茶用餐,可以买票乘车下山。</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