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威远炮台

星辰xin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莞虎门,全国著名的百强镇之一,许多人远道而来在此打工,因此这儿也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制造工厂”。从建设效果来看,很难想象这只是一座镇。但今天来到这里,不是看工厂,不是看建设,而是看历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题记</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有过一段非常悲壮的历史: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战争,打破了我们国家的宁静,从此以后,割地赔款,屈辱被欺……国家也开始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鸦片战争!</p> <p class="ql-block">东莞的威远炮台是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之一、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也是中国保留得最完整、最有规模的古炮台之一。到了广东,不能不来东莞;到了东莞,不能不看古炮台!</p> <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位于中国珠江出口的穿鼻洋北武山脚下,和镇远、靖远两个炮台形成一“品”字,并与横档、永安、巩固等炮台构成了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海防的第二重门户。在鸦片战争之前,应该说这个防御屏障是相当坚固的。</p> <p class="ql-block">据说,威远炮台也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指挥台,民族英雄关天培就在这座炮台中坐镇指挥了广东水师英勇抵抗英国侵略军的进攻。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的电影《鸦片战争》曾将威远炮台作为实景拍摄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准备参观炮台之前,我们更直观地看到了著名的虎门大桥。这座大桥是中国广东省境内一座连接广州市南沙区与东莞市虎门镇的跨海大桥,位于珠江狮子洋之上。据介绍,整座大桥还是广东省人民在1997年6月献给香港回归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威远炮台雄伟壮观,平面呈月牙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花岗岩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非常坚固。</p> <p class="ql-block">炮台间系有铁链木桩于水中,以阻碍敌船行驶;炮台火力交织,控制洋面,在狭长的江面上形成坚固的阵地。威远炮台总共安炮40门,曾是潮州总兵李廷钰和守军于1841年1、2月份浴血奋战的地方,遗迹尚存。</p> <p class="ql-block">在古炮台的瞭望口,我们反复欣赏着虎门大桥。这座新时代的建筑和昔日的沧桑遗迹一同停留在我们的视野里,使我们百感交集!</p> <p class="ql-block">原来炮台的东西两头各有夯顶城门1座,控制着炮台两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内有广阔的平地回旋,结构严谨,险要壮观。可这样坚固的堡垒却没有在关键时刻显示神威,很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无论年长或年轻的游客在参观炮台时的感慨和疑问,都可以在将要参观的鸦片战争博物馆(也即海战博物馆)里找到答案。</p> <p class="ql-block">海战博物馆建在珠江的入海口处,也就是威远炮台旁边。展馆以中英鸦片战争为主题,讲述了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抗英战斗。结果当然是战败了,但历史教训值得总结,民族英雄值得敬佩,他们在那个时代已经做了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馆内门口处的一个枷锁雕塑,有炮口,齿轮,以1840-1842作为时间年号,记录的就是1840年至1842年间发生的那场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等。从此,我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任人宰割。</p> <p class="ql-block">馆内分为几个主题。首先讲述的是鸦片战争前夕,中西方社会环境的对比。此时西方已经开展了工业革命,机械化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中国此时还在大兴文字狱、八股文等,社会制度极其僵化。中西方的强烈对比已经说明了此时中国的落后和将要面临的挨打。</p> <p class="ql-block">随着工业革命开始以及西方开始的大航海时代,一批批探险家出海不断的发现新大陆,开拓了海外的殖民地和贸易地。而此时中国国内由皇帝给出的话语却是“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等自大的语句,也预示着中国的盲目自大会带来什么样的恶果!</p> <p class="ql-block">随着中西贸易的冲突,鸦片被流入了国内,荼毒百姓。因此由林则徐等爱国官员在虎门发起了著名的虎门销烟。</p> <p class="ql-block">虎门销烟触动了英国人的利益,因此双方不可避免的在虎门爆发了海战。由于中西方思维与技术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从一开始中方的国防就已经无法抵挡外敌的入侵,因此战果惨败是必然的。</p> <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前的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视察海防,为防英人入侵,接纳邓廷桢、关天培的建议,巩固东北角山根与对面江心上的横档岛,用构锁两道拦江排链,以拦截入侵之敌。但在鸦片战争前夕,由于奸臣琦善拱手媚敌,拆卸军防,以致铜关毁锁,门户洞开。这也可能是偶然中的必然吧!</p> <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十六日,英军先克横档,然后集兵强攻靖远炮台,其时,岛上驻军无援,靖远炮台连同主帅关天培数百官兵与敌肉搏阵亡。靖远炮台陷落后,英军调转炮位,全力攻打威远炮台,李廷钰终因弹尽粮绝,手下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后威远炮台被毁。</p><p class="ql-block">现在的炮台已是毁后重建、有毁又建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我们重温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也概略清楚了战争的起因和历史教训。如今,当年的战场—威远炮台已和虎门大桥共同进入我们的视野,古今文化在此实现了交汇。</p> <p class="ql-block">隔着不远的洋面就是零丁洋,在此也想起了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那首千古正气的诗作《过零丁洋》:</p><p class="ql-block">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p><p class="ql-block">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p><p class="ql-block">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p><p class="ql-block">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介绍性文字改自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