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绕太行 精神动中华

<p class="ql-block"> 作者在红旗渠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世纪60年代,我还是个青涩小青年的时候,就从广播喇叭里听到:河南林县(今河南安阳林州)人民在太行山上,全靠人工开凿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当年,稚嫩的心灵第一次受到震撼,并萌生了一个念想:有机会一定要去叩访这条盘踞在悬崖峭壁上的千里“生命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然而,长时间没能成行,但红旗渠的精神,始终藏在我心中,是我的精神图腾,一直伴随和激励着我长路健行,直至今年国庆节前夕,我带着对红旗渠的敬仰和对林州人民的崇敬,前后八天时间,跨省行程几千公里,自己“掏腰包”来到太行深处,叩访红旗渠,参观青年洞,还深入渠区与山民座谈采访,特别在红旗渠纪念馆,这里是红旗渠事迹集大成处,它是红旗渠精神和文化的高地:一张张照片,一幅幅画面,一件件历史实物,一段段文字,把我带入了“一渠绕太行,精神动中华”的那个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林县地处河南北部,太行山东麓,豫晋冀三省交界处。林县山高石多,外面的水无法流进,缺水成了祖祖辈辈的梦魇。据县志记载,500年间,共发生过100多年次旱灾,其中30年次“绝收”。当年如有客人来了,喝掉一碗水,这家人吃饭就只能吃干的。“光岭秃山头,十年九不收;水缺贵如油,穷人日夜愁”,就是在这种极其艰苦条件下,1960年2月,林县发布了《引漳入林动员令》,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为此在得到河南和山西两省政府的支持下,林县人抱定“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决心,克服极端艰难困苦,举全县之力,兴修水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配,没地方住,睡在山崖下、石板上;当年粮食还不足,就吃杂粮、野菜;没有施工机械,全凭人工锤击钎凿;太行山大多坡高似刀切,林县人常在100多米高空作业,腰系绳索,足蹬悬岩,日复一日冒着生命危险与大自然搏斗。为修渠,全县50万人先后有30多万人次,自带工具上山劳动过,涌现出无数动人事迹。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咽喉工程之一,那片山崖壁陡峭,素有“小鬼脸,顶着天,山高鸟难飞,崖陡猴难攀”之称,此工程硬是要从太行山腰穿过,洞长616米,高5米,宽6.2米,从坡为1/5000,需挖土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该工程于1960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被迫停工。但为早日将红旗渠建成,建渠指挥部挑选了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硬是以“愚公移山,挖山不止”的精神,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将太行山腰凿通。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后来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十年工程期间,先后还有81位村民牺牲,最大的60岁,最小的17岁,许多人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留下。就是这样,林县人以自己的理想、奋斗、坚韧和奉献,让牺牲者欣慰,让奉献者无悔,更让接力者戮力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红旗渠是奇迹,是丰碑。</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红旗渠纪念馆,有关史料是这样记载的: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林县人共削平1250座山头,打通211个隧道,架设151座渡槽,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达2225万立方米,渠长1500公里。当地有效灌溉面积从建渠前不到2万亩,迅速上升至54万亩。红旗渠的建成,为林县有效形成了引、蓄、灌、提相结合的水利网,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县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样一个伟大工程,是“新中国的奇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红旗渠铸就伟岸。</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太行半山腰凿石筑渠,一渠环崖成带,这是林县人民用良心和理想砌筑的红旗渠千里伟岸,像一条巨龙盘绕在太行山上。在这个巧夺天工的人工天河上,渠墙是石头砌的,渡槽是石头拱的,隧道是石头券的,每块料石上都凝结着林县人民的心血和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红旗渠精神永在。</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十万开山者,十易春秋寒暑,绝壁穿石,筑渠三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共产党人用使命和担当,作出的历史抉择,也是林县人民用智慧与力量,写就的辉煌篇章。红旗渠精神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闪光坐标,更是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长渠如歌,高山是碑;渠水奔流,精神永在。结束红旗渠的叩访,坐在回南通的通车上,我掐着指头算算这次的行程6000多公里,昼夜劳顿,只身河南,就是为了对红旗渠一探究竟,感慨颇多,概括有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条渠的故事,它诠释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的精神,更是浓缩了一个名族敢于向命运抗衡,硬是改写历史的英勇史诗。</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渠区采访时,我问渠农:“60年前你们连命都敢豁出去修筑这条长渠,这是为什么?”只见一位近80岁的老大姐略带羞涩地说:“不瞒你说,从前我们这里是很少有水洗脸和洗衣服的。”另一位老大爷接着说:“为啥要修渠?因为长期缺水,我们渴极了,饿坏了,穷怕了;修渠苦,修渠累,但苦累以后有盼头,苦累能翻篇。”这朴实的话语,使我心灵深受震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条渠的故事,赓续的是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红旗渠纪念馆,我被一“中国红”为底色、上面镌刻着金字语录牌深深吸引住了,于是连忙拿出相机拍摄下来,待回到“红旗渠迎宾馆”休息时仔细拜读:原来是习总书记在二十大闭幕一星期后的2022年10月28日上午,视察了红旗渠纪念馆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精神永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片|诚谢摄影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文字|许健(如东县岔河镇岔南老干部党支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编辑|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审核|平台团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