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一伏羲故里

琴心剑胆

麦积山石窟 <p class="ql-block">  11月4日黄昏,我们来到了甘肃天水市,5日,先从城区打车来到麦积山,行程45公里,这里的taxi便宜,起步价5元。</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位于秦岭西端北侧,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图中麦积山下的建筑是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瑞应寺。寺内现存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配殿及钟鼓楼等建筑。 麦积山石窟开凿之初,便有这座寺院。</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大观元年赐名“瑞应寺”,沿用至今。 寺门为木牌坊门,上有郭沫若书“麦积山石窟”匾额。两边有1944年罗家伦来天水游麦积山时为寺僧撰书的“行径千折水,来看六朝山”的楹联。天王殿前后各建菩萨殿三间,僧房六间。大雄殿廊左有明成化二十年铸铁钟一口,殿前两边各有一清嘉庆十七年铸铁香炉。 明末清初诗人、书法家王了望曾有联:“千尺冷门庭,任尔东来西往;一条乌藤杖,由我敲雨打风”。作为千年古刹,这里曾有无数高僧传经布道,开坛说法,仅有据可查的就有玄高、昙弘、法秀、重遇等。无数贵族官僚,善男信女不远万里爬山涉水来此顶礼拜佛,布施供养,文人雅士竞相挥毫洒墨,留下众多诗篇及画作。</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历代连续不断,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发展演变的过程。如北魏前期的魁伟雄健、北魏后期的秀骨清像、西魏的俊秀清朗、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饱满圆润、两宋的写实求变等。</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因位居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位置,既受到来自于西域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原地区以及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艺术风格。并且,以其明显的反映中国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经变画等遗迹,影响广泛,是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自东向西影响的转折性阶段重要遗迹。</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历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p> <p class="ql-block">  第4窟又称上七佛阁,横宽31.7米,通高16米,进深13米。原形制为一个七间八柱的大型宫殿式洞窟,是北周时秦州大都督李充信为祖父祈福所建。整个洞窟依山而建,屋顶为庑殿顶,在山岩上凿出屋脊、鸱尾、瓦垅等。下部并排开七间四角攒尖帐形佛龛,佛龛上雕火焰宝珠和鳞片网珞花饰,下垂帐幔帷幕,两端分别塑龙、凤、象头等祥瑞的动物,口中衔垂地流苏。在龛的内部,四角各雕一个八角形帐柱,在帐柱和帐杆交接处作一莲蕾的装饰,莲蕾既是结构的需要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完全是按古代供佛的宝帐而设计和雕凿的。</p><p class="ql-block"> 每龛内供一佛,共七佛。前檐有八根大石柱,每根高7.3米,直径1.2米 ,柱下有覆莲柱础,柱上有大斗、额枋、齐心斗、散斗等建筑构件。屋顶有天花板,每间有六块分格,整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全国石窟中最大的一个仿宫殿开凿的洞窟,其他如敦煌、云冈、龙门、天龙山等石窟中的同类窟龛无论在整体规模上或是细部的装饰上都远逊于这个洞窟,当年所用人工难以数计。隋开皇二十年(600年)的一次大地震中,中间的六根石柱连同上面的屋顶都轰然塌毁,仅余东西两侧靠近山体的石柱及一小部分天花板。</p><p class="ql-block"> 由于受地震的破坏,窟龛内外的大型塑像均非北周时期原作,而是经过北宋的重修。中间一龛内作一佛二弟子六菩萨,其余各龛均为一佛八菩萨,但每个龛内三壁上方的影塑千佛为北周作品,精工细致。龛外每两龛之间塑一护法像,共计八身,称为“天龙八部”,是佛的八部护法,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候罗迦,其职责是护卫佛法。洞窟的左右两侧,各塑一金刚力士,为北宋作品,身高四米有余,均上身袒露,腰围战裙。一个手拄金刚杵,双目怒张,阔口大张,似乎在大声呵斥敢于作乱的鬼怪和亵渎佛祖世间小丑;另一个双拳紧握,嘴唇紧闭,双目怒视,似正欲对鬼怪施展其无可阻挡的、超越凡人的力量。两金刚造型坚实有力,动作勇猛,肌肉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夸张,把力士塑作得刚健威猛,无所畏惧,是宋代雕塑中的上乘之作。在金刚力士的上侧各有一小龛,一龛内塑一老者形象,另一龛内雕塑一菩萨,是文殊菩萨与维摩洁辩论佛法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在7个佛龛的上方,各有一幅飞天壁画,为北周原作,未经后代重绘。每幅宽3.5米,高1.9米,每幅中有四身飞天,两两对飞。飞天或弹奏乐器,如阮、笛、拍鼓、钹等。或手捧供物,如仙果、香熏等。与其他壁画不同的是这些飞天的脸部、胳膊、手、脚等这些身体的裸露部分是用浮雕的手法塑出来的,泥层最大厚度不超过5毫米,一般在2~3毫米之间;而其他部分如身体、衣裙、飘带等是描绘出来的,这便是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中的精品之作“薄肉塑飞天”。这种做法是匠心别具地把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平面的和立体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手法融合在一起,而且做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让这些飞天有一种破壁欲出感觉,立体感强。同时飞天的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飞天衣带飞扬,虽是静止的画面,但却给人一种满壁生风的感觉,这种艺术效果当时是雕塑或壁画任何一种单一的手法都难达到的效果,这种作法在全国仅此一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窟佛像(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石窟佛像(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石窟佛像(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石洞,人行通道。</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有些洞窟,门窗锁闭,需要另行付费才能观瞻,每窟160元。</p> <p class="ql-block">飒爽英姿,气度不凡。</p> <p class="ql-block">双星</p> 胡氏古民居 <p class="ql-block">  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属明代民居古建筑,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也是不多见的古民居。甘肃省文物局(1998)14号文件对天水古民居的评价是:“天水古民居是保存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南宅子是明朝嘉靖十九年1558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一直由胡氏家族世代居住。该宅第坐南朝北。因门外临街有百年古槐,所以当地人又把南宅子叫做“大槐树下”。</p><p class="ql-block"> 大门上书明代榜书“副宪第”三字,两边分别写着:“赐进士第分巡陇右道右参政李国士为”、“中宪大夫整饬雁平道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立”。大门位于坐南朝北院落组群的东北角,以独立建筑物出现,这种形式在天水古民居中独一无二。进入大门首先是一个小天井,南设照壁,东西各设一垂花门,西垂花门上康熙己酉年书“桂馥”二字依稀可辨。</p> <p class="ql-block">  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不同于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  与南宅子相较,北宅子规模更为宏大。上世纪末拆毁前有大门三间,门额题为“太常第”,是为太常寺少卿署正卿胡忻的私宅。由于胡来缙、胡忻父子均为明万历朝之名臣,所以天水百姓在南北二宅之间的马路上建有“父子乡贤”的巨形牌坊,可惜此牌坊于民国初年拆除。</p> 天水文庙 <p class="ql-block">  紧邻胡氏古民居的天水文庙,据《天水县志》记载,文庙据传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建。明、清两代修葺次数频繁,明洪武初曾重建,宣德时知州李享,嘉靖七年(公元1531年)知州王卿等又先后营工重修。后经清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及民国十四年(1925年)共八次重修,其庙制益臻宏伟完善。此时庙制,县志记载:上为大成殿,左为崇圣宫,月台前左右各有东西庑九间,前为戟门,外为泮池,东有名宦祠,西有乡贤祠,再前有棂星门,外为垣,东西各一门,门外东西各建一坊。现庙内建筑除大成殿保存基本完整外,其余建筑多已改换。因时间关系,没有进去参观了。</p> 伏羲庙 <p class="ql-block">  伏羲庙,古称太昊宫,俗称人宗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年—1484年),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年—1887年)第九次重修后,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现存面积6600多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伏羲庙。</p> <p class="ql-block">  伏羲庙牌坊原有三座,即“开天明道”“继天立极”“开物成务”牌坊。</p><p class="ql-block">“开天明道”牌坊在大门前,处台基之上。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清乾隆六年(1741年),秦知州李宏邀进京觐见回任的西宁道杨应琚书“开天明道”匾以更替已佚失的“太昊宫”匾。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重修,并对“开天明道”匾重新翻刻。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牌坊通高11米,面阔3间计10.5米;檐楼三架,两级庑殿顶,累经重建,依旧呈明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继天立极”牌坊和“开物成务”牌坊,在台基前当街。前者在东,后者在西,跨街而建,两厢对峙。东牌坊界伏羲庙东墙,西牌坊界西墙。牌坊下各立一石,铭文告诫过往行人:骑马者下马,乘轿者下轿,以示对伏羲的崇敬。牌坊为明嘉靖十年(1531年)创建,清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重修。1958年,天水市通行有轨电车,线路穿坊而过,为不影响运营,牌坊基座被整体加高1米左右。1972年4月被拆毁,明代榜书不明下落。</p> <p class="ql-block">门坊又称大门、正门、前门、头门。明弘治三年(1490年)创建,嘉靖二年(1523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由原来的3间扩建至5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始成今制。面阔5间计17米,进深2间计5.4米。悬山顶,绿瓦龙吻,质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仪门又称二门,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明代榜书“文祖”,清时改悬“道启鸿濛”匾,现悬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伏羲庙”匾。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由原3间扩建为5间,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始成今制。悬山顶,形制和大门同,规模略小,遥相对应,构成甬道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1483~1484年)创建的太昊宫是其前身,但原宫址未必是今殿址。嘉靖二年(1523年)扩建,时榜书“先天”因伏羲先天八卦而名。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间屡经重建,始成今制。面阔7间计26.4米,进深5间计14.05米。殿雄距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上檐殿身七架,下檐周匝回廊,间架结构自然,比例尺度合理。正面明间、次间、尽间隔扇门窗雕以龙、凤、仙鹤、麋鹿等吉祥动物图案,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华丽精美。因阅历久远,色彩斑驳,时显苍桑气息。殿内伏羲圣像高3米有余,手托八卦,目光如炬,正襟危坐神龛中,灵气逼人。像右原有龙马雕像、左原置河图洛书石盘,民国三十年(1941年)被十三临时教养院生产合作社拆除,现已依原样恢复。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在正中)相伴装饰;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图,而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将装饰和伏羲氏的业绩紧密结合,别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  龙马造形独特,头为马,身生鳞,额生角,肩长翅,牛蹄鱼尾,昂首奋蹄,背负河图。据《尚书》记载:"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p><p class="ql-block"> 龙马是伏羲时期图腾融合的一种体现。伏羲出生于古成纪,葬于河南淮阳,是一个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首领,故而在我国很多地区伏羲女娲常常是人首蛇身的模样。原始社会后期,随着部落走向联盟,图腾融合,龙图腾诞生,而龙马就是龙图腾和龙文化的具体体现。</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又称退殿、寝殿、寝宫,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时榜书“太极”。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屡经重修,始成今制。面阔5间计17.7米,进深3间计9.38米。单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伏羲学院</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物陈列</p> <p class="ql-block">四位和天水密切相关的人物:李广,姜维,秦非子,李白。</p> <p class="ql-block">展厅</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广场上自娱自乐的群众。</p> 天水古城 <p class="ql-block">  和伏羲庙隔街相望的天水古城是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居民院落群,区域内有众多的古街、古巷、古树、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均为明、清时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时代风格鲜明,文化特色浓郁,是古城现存的珍贵建筑文化遗产。片区内共有大小街巷15条,院落229个。具有文物保护级别的院落62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以及46处文保点院落。</p> <p class="ql-block">  这座建筑,就是天水名城博物馆,一座古城墙形制的文化博物馆,高二十余米,坐落于天水古城北侧峭崖的方形基座上,与天水古城墙环拥。</p> <p class="ql-block">  澄源巷一历史文化街区,晚清名人哈锐故居就在此巷内。</p> <p class="ql-block">  中国近代著名穆斯林实业家、诗人、学者、官吏、社会活动家。1862年(清同治元年)生于甘肃天水穆斯林中医世家,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待翰林院庶吉士。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后历任刑部四川同主事、壁山、宜宾、乐山知县。辛亥革命后返回故里兴办实业,为甘肃近代民族工业之先驱。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病逝于天水。享年70岁。</p> <p class="ql-block">古城夜景</p> 玉泉观 <p class="ql-block">  元代初期,全真道士丘处机的弟子梁志通云游到天水,爱天靖山之幽壑林泉,遂修真建观,规模逐渐扩大。至元丁丑年(公元1293年),梁志通作诗竖碑,羽化后葬于观中。明清两朝多次重建、修复,形成拥有80余座建筑的宏大道教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清末以后近80年间,玉泉观常成为兵营和校舍,古建筑有毁无建,经兵燹、地震、自然倒塌、人为破坏而损毁过半。</p><p class="ql-block"> 1981年7月起,天水市政府筹集款项,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全面修复,历时三年有余,重修、维修古建筑 40座,面积达2100多平方米,是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修复。玉泉观为国家AAAA级景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玉泉观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下,北迤青山,南俯州城。海拔高度1230米。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p> <p class="ql-block">  玉泉观占地面积九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建。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玉泉观内有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传为芦、梁、马三真人羽化埋葬之地。</p> <p class="ql-block">  玉泉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中轴线自下而上,有山门,遇仙桥,通仙桥,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泉阁,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顶有小庙,传为明魏忠贤生祠。侧边有雷祖庙,三官殿,诸葛祠,托公祠,三清阁,选胜亭,静观亭,苍圣殿,玉泉井。井上有六角亭。神仙洞传为元代陆、马二真人羽化处。三清殿梁上墨书题记“明嘉靖叁拾陆年岁次丁酉季冬重建”,第一山牌坊墨书题记“嘉靖叁拾柒年建”。</p> <p class="ql-block">层峦叠翠</p> <p class="ql-block">通仙桥</p> <p class="ql-block">岱庙</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大殿、拜殿、过厅、配殿、看楼、门庭等十几座建筑构成,土木结构,庭院形制。这组建筑融多种古代建筑艺术为一体,集多种顶式于一身,是清代晚期建筑之典型,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原为周公祠和托公祠,现改建为岱庙,供祀东极青华大帝及冥界神灵。</p> <p class="ql-block">勒马关帝庙 </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后历次重修,咸丰十年(1860年)再次重修,现殿为1985年重修。殿内供奉三国时期蜀大将关羽,道教尊其为财神,奉为"伏魔大帝"。</p> <p class="ql-block">结束天水的行程,向陕西的宝鸡进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