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行的第四天(10月22日):一早从入住的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县城出发,驱车沿580国道一路穿越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花费九个小时行程近600公里,赶往南疆的玉石之乡—和田市,当晚也在此入住。<div> 在新疆游玩,不同于内地,在路途上花费的时间是较长的;一方面是各景点之间相隔的距离都较长(短的二三百公里,长的就八九百了),另一方面新疆的许多高速公路和国道上限速很厉害。<br></div>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新疆塔里木盆地中部一片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世界第十大沙漠);面积为 33.7万 平方公里,比德国的面积略小点;长 度1,000 公里,宽 度400 公里。南接昆仑山,西接帕米尔高原,北接天山山脉,东接戈壁滩。<br> 我们从沙雅县城出来,经过年轻的城市阿拉尔市后,就踏上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中的沙漠公路。我们国家目前在大沙漠中已经修筑了两条穿越沙漠腹地的沙漠公路。一条是从巴州轮台县至和田地区民丰县的216线国道;另一条是从阿克苏经阿拉尔市至和田地区墨玉县、和田市的580线国道;我们当天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走的是后一条沙漠公路。<div><br></div> 当天路途唯一的旅游景观,就是公路两旁浩瀚无垠的大沙漠。 茫茫的大沙海里,金黄的胡杨树点缀其中,显示了在恶劣自然环境中其顽强的生命力 在这以黄色为基调的浩瀚大沙海里,自然也少不了靓丽大妈们的那一抹嫣红。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麓的南疆小城—和田市,与内地有两个小时的时差。晚上八点钟市区才开始渐渐进入夜晚的时光。 先来到和田市区中心标志性的地方—库尔班大叔广场(团结广场),周围已是一片灯火辉煌。 大沙漠边缘的南疆小城,还是很有些现代的气息。 团结广场正中的库尔班大叔与毛主席握手的巨幅雕像,让我们回忆起了在当年小学课本里,曾经学到的库尔班大叔骑毛驴要见毛主席的历史篇章。<div> 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的维吾尔族老人库尔班大叔,为感恩共产党毛主席让新疆穷苦百姓、少数民族兄弟翻身得解放,过上了好日子;特地制备了礼物,准备骑着毛驴要到北京见见毛主席(当时新疆交通还十分落后)。后来新疆自治区领导人知道这件事后,特地安排库尔班大叔在1958年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并与毛主席握手。这个动人的故事,反映了新疆少数民族人民朴素的爱国情怀和对毛主席的真挚感情。</div> 和田夜市是很有名的,肯定得打打卡了。听当地人介绍和田有两个夜市:一个是市区中心的老夜市(主要是小吃),另一个是市区边上的新夜市(有小吃和歌舞表演等)。我们当晚去的是老夜市,只是为了了解一下南疆的美食,一并饱饱口福了。<div><br></div> 不到晚上九点钟,小吃夜市上已是人潮如织(据介绍最热闹的时候,是晚上十点以后),各种小吃琳琅满目,绝对是吃货的乐园。当然,到此的人们,除了店家人员外,大多是外来旅游人员了。 看看上面的这些美食,对外来的游人来说,还是有不小的诱惑。 南疆行的第五天(10月23日):从南疆的和田市出发,驱行300多公里,先来到了喀什地区的莎车县县城,看了位于县城内的叶尔羌汗古王城景区,它包括了非遗历史文化博览园(仿古王宫宫殿建筑群)和中国明朝时期西域叶尔羌汗国王陵两处景点。 莎车,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历史上曾经几度成为西域著名的部落国之一,相继称莎车国、渠沙国和叶儿羌汗国为古丝绸之路上的要冲和军事驻守重地。<div><br></div> 莎车县城,在中国古代明朝时期,曾是西域叶尔羌汗王国的国都。但原古都城经历了战乱与时代的变迁,早已经被毁坏掉。现在县城内的王宫宫殿建筑园,则是在原叶尔羌汗王国古国都遗址上,依据历史记载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师们参与设计,仿造过去叶尔羌汗国王宫宫殿建筑形式,兴建的一处山寨版的独具中亚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群,也是现在的莎车县非遗历史文化博览园。<div><br></div> 看有关史料介绍,新疆古代叶尔羌汗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了吐鲁番、哈密、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地。实力还是蛮强的,但维持的年代不算长。后来在政权后期,陷入严重的教派斗争之中,最后导致准噶尔的噶尔丹入侵,结果政亡国败。 这些山寨版充满西域风格的仿王宫建筑群,给了现代人们了解古代那段历史,感知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风情与民俗民风、生产生活方式等,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自然这些独特的西域风格建筑群与相应的展示内容,对于吸引游客、拉动旅游经济等,也是有益处的。 南疆各少数民族居所内室,不同风格的布置装饰陈列 在莎车县城非遗历史文化博览园(仿古王宫宫殿建筑群)大门前马路的对面,就是叶尔羌汗国王陵景点;它包括了叶尔羌汗国王陵墓区和阿曼尼沙汗纪念陵及阿勒屯清真寺。<div> 叶尔羌汗国是明代新疆建立的伊斯兰教地方政权,从立到亡,经历了166年,王都即建在莎车。</div> 据介绍:叶尔羌汗国王陵从1533年开始兴建,首葬的是叶尔羌汗国的首个汗王苏里坦赛义德,而后又经过百余年的续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整个陵墓区内葬有11代叶尔羌汗国国王和王妃及王室等其他人员。 王陵墓区里大大小小三十多座墓冢,包括叶尔羌汗国的汗王、王妃、大臣等,葱茏掩映下的一排排伊斯兰棺椁,素雅的外表加上伊斯兰建筑的装饰显得端庄大气,具有民族风情和异域风情。 阿勒屯清真寺,当时正值礼拜,没能进入。 <p class="ql-block"> 在叶尔羌汗国王陵墓区门口边,还有一座阿曼尼沙汗纪念陵。这是一座极具西域艺术风格的建筑,它是叶尔羌汗国的第二个汗王阿不都热西提的王妃-阿曼尼莎汗的陵。</p> <p class="ql-block"> 叶尔羌汗国的第二代君主阿不都热西提(1533-1570年),是一个学问渊博的诗人、乐师。他熟悉波斯文、突厥文诗歌。在他的统治下,叶尔羌汗国的文化得到空前发展。</p><p class="ql-block"> 阿曼尼莎汗,阿不都热西提的王妃,也是位诗人、音乐家。阿曼尼莎汗嫁给国王后,积极发展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她不仅自己创作了依西莱提安格孜木卡姆,而且亲自领导对维吾尔木卡姆进行了第一次规范整理;被后人称为十二木卡姆艺术的集大成者,为民族艺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p> 《十二木卡姆》,是一个集歌、舞、乐于一体,以音乐结构为主导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由十二部木卡姆(套曲)组成,分别是:《拉克》、《切比亚特》、《木夏吾热克》、《恰尔尕》、《潘吉尕》、《乌扎勒》、《艾捷姆》、《乌夏克》、《巴雅特》、《纳瓦》、《斯尕》、《伊拉克》。全套南疆《十二木卡姆》有242首歌曲和乐曲,2470行唱词,全部演唱一遍需要20余小时。 据介绍:现流传在喀什地区的《十二木卡姆》,即是阿曼尼莎汗、喀迪尔汗等人加以规整过的作品。规整《十二木卡姆》不仅是叶尔羌汗国主要的文化成果,也是维吾尔族木卡姆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