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情 联系生活 合理取舍—《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读后感

真真老师的课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赵晓蕾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我阅读了好几本专业书籍,通过读后与工作室伙伴的交流,以及赵老师的精彩解读,自己的学科理论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本学期赵老师推荐我们共读《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这本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我们的阅读更加高效。在阅读的时候,我习惯手拿一支笔,在精彩的地方划线,在更精彩的地方标注关键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按照赵老师的要求,阅读本书前三章。通过细心阅读,我又收获很多,觉得自己的学科理论素养又前进了一大步。学科理论素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指引我们的教学。下面我分享一下自己阅读本书前三章后的心得体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把握学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本书的第二章《教学目标设计的精准》中,我对第三节“结合学生实际”感受最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书中总结到,学生实际有三个层次,分别是学生年龄特点与成长规律、学生经验基础与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差异性与个性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学期我担任的是四年级7个班的德法课,期初我在讲授校级示范课进行选题的时候,考虑到平时生活中对于环保的宣传力度还是很大的,我觉得学生肯定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了解很多,我便盲目地认为学生对环保主题会很感兴趣,有很多话说。于是我自定了第四单元最后一课《低碳生活每一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后我精心准备了课件,自以为课堂会很精彩,能够把自己和学生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能够呈现一节精彩纷呈的课堂。可是在我试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对环保话题了解的不是很多,只是一点皮毛而已。很多东西学生压根不知道,竟开始胡乱猜测起来,搞得我一头雾水。这与我最初的设想完全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在当节课讲了没多久,我就发现了问题,于是我凭借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随机应变地处理了这种尴尬局面。我顺势问学生,在本册课本中,你最想了解、最感兴趣的是哪一课?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学生跟老师的理解是有不同的。结果很多学生想探究第四单元第二课《变废为宝有妙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我对本次试课进行了进一步反思,我在课前没有充分了解学情,凭借盲目自信进行选课和制作课件,最终导致试课的惨败。后面在真正讲本课的时候,我要根据真实的学情,灵活地划分和增减课时,增加一课时变为三课时,以便把本节课讲好讲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总结起来,我对本书提到的“学生实际的三个层次”中的“学生经验基础与发展需求”没有了解到位,以后我在把握学情的时候要严格按照书中学到的这三个方面进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联系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本书第三章《教学内容选择的适切》中,我对第二节“教材内容的合理取舍”深以为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节第二部分讲到“教学观的蜕变”,读完这一部分,我领悟了很多。“教学观的蜕变”提到了四点,分别是变“教教材”为“学生活”、变“学知识”为“解决问题”、变教材文本逻辑为课堂教学逻辑、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探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中第一点更深刻地阐释了学生生活的重要性,我受益匪浅。我经常参加教研活动,不仅从优秀的课例和讲座中学到实用的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从各位专家的精彩点评中吸取宝贵的学科财富。所以,对于德法课联系学生生活的重要性我一清二楚,也一直在努力把学生的经验恰当地运用到课堂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是,通过阅读这一部分,我对学生向生活学习这一点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更加深刻地明白只有把学生生活充分融入到课堂,才能成就一节模范的课例,才能真正达到德法课的目的,指导学生的未来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今年参加精品课比赛的时候,由于自身前期失误,导致后期时间紧张,虽然我在《我很诚实》这一课中,融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分享自己说谎的经历和教训,分享身边诚信美德少年的故事,以及融入2022年全国诚信之星的事例等。但是,我知道在这一方面由于时间关系我仍然做得不够到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切实实现教学观的蜕变,切实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使学生真正从德法课堂上学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经验,让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情境时知道怎么正确面对,不至于出现慌里慌张或者束手无策,甚至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教材取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书第三章《教学内容选择的适切》中,第二节“教材内容的合理取舍”,提到了“教材内容取舍的方法”,虽说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在进行教材内容取舍,但是并没有权威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只是凭借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进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阅读了这一部分后,我对于教材内容如何取舍有了清晰的认识。“教材内容取舍的方法”里面提到三点,分别是教材范例的取舍、教材情境图的取舍选用,以及以事论理挖教材,合情合理用教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谈到教材范例的取舍,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讲授习近平低年级读本《党和人民心连心》一课的做法。这一课时教材里面很多党和人民心连心的事例,这些事例贯穿了整个这一课时的内容。一开始看到这一课时确实有点不知所措,难道一节课都去讲这些故事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行不通的,所以,我必须进行教材内容的取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又考虑,这一课时主要想告诉学生的是什么内容呢?通过认真解读这一讲《一心跟着共产党》前后三课时的教材,我认识到“党和人民心连心”这一课时主要是想让学生知道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知道党和人民始终心连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理清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果断开始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在取舍的时候,取哪些舍哪些都得好好考虑。本课时在取舍事例的时候,我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对于刘胡兰、雷锋、钟南山等优秀党员都比较了解,因此我采用了这些事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和本书提到的“教学内容取舍的原则”不谋而合,书中指出,“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首先体现在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是否关注学生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的事例学生并不是很了解,甚至不了解,但是我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需要,也引用到了课堂上,如焦裕禄和沂蒙红嫂的事例等。这也和本书提到的观点非常一致,“最好地体现教材意图,是范例取舍的依据与关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赵晓蕾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这片丰厚的沃土中,我吸收了很多促进自己成长和进步的营养,它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给我前进的道路上带来了许多光明,它像一个装满加速剂的瓶子,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奋力奔跑。以后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阅读专业书籍,坚持写好读书感悟,使书籍成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好伴侣!</span></p>

学生

取舍

课时

教材

教材内容

教学

生活

本书

事例

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