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段时间看了志愿军雄兵出击,特别想和大家聊聊刘秘书这个角色的原型毛岸英,他是主席的长子,青年时一直在苏联留学,主席在写给他的信中嘱咐他趁年轻多学点自然科学少谈政治,并说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我不干涉你们,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人生建议,没有望子成龙的期望没有壮大家族的想法只要孩子健康平安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足矣。但他有自己的想法,那时正是二战最激烈的时候,既然父亲是国内抗日领袖那他也不能给父亲丢脸,于是便在苏联报名参军,然后到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被授予中尉军衔分到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做坦克连指导员,并追随这支部队一路西进参加了解放波兰决战德军等大型战役,最后攻入纳粹德国首都柏林。二战结束时他已经24岁回到国内参加工作,那时父子两人已经18年没见面了,按照一般人想法肯定是在家先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安排好工作以后顺风顺水前程美满,但主席只让他在家里住了两天就赶到基层学习种地说要补上劳动大学的课程,等学完种地又参加土改再去做翻译,直到1950年夏天才担任北京机器总厂副书记协助书记和厂长管理1374名工人,而且他也不想换工作了准备就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京机器总厂工作10年直到把工业和技术学明白为止,其实有时候他也有压力做主席的儿子真难但主席反过来就问他谁叫你是我的儿子。然而就在1950年9月美军在仁川登陆武力进入朝鲜半岛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迫入朝参战,由于要和驻朝的苏联顾问联系彭总需要一名俄语翻译,而且在彭总身边工作能接触到很多机密文件,所以除了翻译水平出色外还要政治上靠得住,时间紧迫已经来不及公开筛选了,聂总请示主席想要个主意,主席决定派他的长子担任这个翻译工作,消息传出以后很多人不同意觉得太危险了,但主席还是那句话谁叫他是我的儿子他不去谁去。那时他的妻子正因为急性阑尾炎住院,于是入朝前他去医院告别说要到很远的地方出差并嘱托了三件事:1:我不在的时候妳每个礼拜都要去看爸爸不要让爸爸觉得孤单也替我尽孝心;2:以后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妳一定要完成学业;3:弟弟的身体不好你是嫂子家要多照顾弟弟。说完转头就走,妻子把他送到楼下当走到医院空旷的院子时他突然转过身来向妻子深深鞠了一躬,那天是1950年10月15日是他们结婚一周年的纪念日,这一走他就再也没有回来,11月25日他牺牲在朝鲜,多年后妻子回想起来才意识到他已经有预感入朝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他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个动作都像是临终告别。他牺牲的消息传回国内以后大家害怕主席伤心便隐瞒了这个消息,直到1951年1月2日主席收到一封朝鲜传回来的电报因为原文是用俄语写的结果翻译的语句不通顺便非常愤怒以为他在前线玩忽职守,秘书这才知道瞒不住了把彭总送来的电报送过去说他已经牺牲了,短短23个字的电报主席整整读了几分钟然后说了一句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谁叫他是我的儿子,但是说完之后主席却手抖得厉害想抽支烟都取不出来,火柴就在手边却怎么都找不到。再过两个月彭总回国汇报工作时和主席说起他牺牲的过程并要求承担责任,主席反过来宽慰彭总说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但等彭总走后主席站在窗前望着院里挺拔的松柏不禁背诵起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1951年3月老友周世钊问主席为什么送他去朝鲜要是不去的话他就不会牺牲了。主席告诉周世钊如果我不派他去朝鲜他就不会牺牲但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我是主张派兵出国的,我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又派谁的儿子去呢,要生同生要死同死,这才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职无分高低的立国之战。主席年轻时写过: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他征战一生没有负伤,长子却在朝鲜实现了这个数十年前许下的承诺。仅以此文告慰先烈以及年轻时荒唐的认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