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朴素”二字 怎么解? <p class="ql-block"> 最开始我是被书名中的“朴素”二字吸引了,之前断断续续读了大半,趁着假期,终于把剩下得都读完了。语文之道,道在“有效”。</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语文课,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使课堂看起来更生动有趣,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但是这些办法的实际效果,有时学生只记住了这些活动与游戏,脑海中留下的知识却很少。</p><p class="ql-block"> 而韩老师的这本书,就是在告诉我们,少一些花里胡哨,努力把课上朴素、上扎实。“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意识其实就是“上实实在在的语文课”,“上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它像开放在语文课堂上的一朵淡雅的花,朴实无华,却又香气馥郁。正如书名一般,在“朴素”中诞生,又在“朴素”中升华。</p> 让读书行之有效 <p class="ql-block"> 有人把读书叫煮书。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p><p class="ql-block"> 阅读可以出声,但阅读更需要静默。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宁静的,是远离喧嚣的,是灵魂与文本的交融,因而,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静静读书的环境。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堂的进展巧妙地选择读书的方式,例如,篇幅较长者就适合默读,要求学生“动眼不动头,动手不动口”;文辞华美者就适合朗读,要求学生“读出轻重,读准字义,动情动色”;初读时,适合自由读,学生可以自由地读读、圈圈、画画,又能解决阅读问题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当学生无论怎么读都读得不到位时,可以采用范读引导;如果学生有了精力分散的情况,可以采用齐读,烘托课堂气氛;文本的重点部位,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多次轮读;对话内容较多、情趣较浓的文章,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等等。</p> 基于写作的阅读 <p class="ql-block"> 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写完了从头至尾看一遍,马上自己审核、自己修改,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文章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文章,也是一种好习惯。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检查法自我检查,很多时候默读并不一定能检查出不通顺的地方,而出声朗读,语感本能的会告诉你哪里是通顺的,哪里是不通顺的,就如平时说话,谁也不会把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先写下来,但我们说出来的话却是通顺的。原因就是我们己经具备了语感,所以朗读检查法是个有效的自我检查的方法。</p> 触摸语言的温度 <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师的眼睛要“毒”,这里的“毒”,指的就是敏锐、深刻、独到,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学生读不出来的东西,以便更好地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纵深处,让学生上这节课与不上这节课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一定要细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感知、触摸文字的温度,读出宇里行间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读出文字之外的东西,倾听到文本细微的声音,要引导学生从言语的表层走向深层,要洞悉文章的个性,语文教师就必须首先读懂、吃透教材文本,对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 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浑身毛孔都在张开着,吸收着从老师那里流淌过来的一点一滴,他看到了什么,就可能成为什么。所以,教师一定要谨慎对待每一个教育细节,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想当一名“朴实”的语文教师,还需要不断的努力。</p><p class="ql-block"> 请静下心来细读文本,像婴儿般无知的阅读,像文学家般思考着阅读,像教育家般辩证地阅读,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练就一双慧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