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隆宗门内北侧,养心殿南的红墙下,有一排连脊小平房,共十二间,看起来一点也不起眼,却是赫赫有名的军机处所在地。其实那里不全属于军机处,东头两间是侍卫值房,西头三间是总管内务府大臣值房,只有中间七间才为雍正以来宫廷、国家的机要中枢军机处所用。</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朝没有宰相的职位,明代和清初的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高级秘书,雍正帝特设军机处,取代了内阁,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一墙之隔的北边,就是皇帝办公起居的养心殿大院子。</p> <p class="ql-block">这么一个重要的机构,这么一些重要的人物,居然挤在这么一处狭窄的空间里,真是难以理解。曾有军机大臣的助手描述:“屋小如舟,十几个大臣借着烛光埋头写字,如十年寒窗苦读之书生。”有的大臣描述:“军机处几间破屋,中设藜床,窗纸吟风,奇寒彻骨。”当初,军机处的南窗上边,悬挂着雍正皇帝题写的“一堂和气”匾额。</p> <p class="ql-block">咸丰十一年(1861年)辛酉政变后,奕訢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由亲王担任领班军机大臣便成为惯例。慈禧太后与奕訢之间在权力上的矛盾、斗争日渐显露出来。随着太平天国的失败,清廷政局逐渐稳定下来,慈禧太后处心积虑地要削弱奕訢的权力,她以奕訢“目无君上”、“暗使离间”等罪名,下诏革职。接着又恢复他的领班军机大臣职务,但取消议政王称号。从此,慈禧太后大权独揽,军机处和军机大臣的权力被削弱。</p> <p class="ql-block">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自此运行了180余年的军机处被撤销。</p> <p class="ql-block">在军机处名人有:张廷玉、和珅、李鸿章、左宗棠、荣禄、载漪、张之洞、袁世凯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