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于六十年代,当我呱呱坠地,姥姥特地从山东老家来照顾妈妈和我。那个年代的人们都对工作勤勤恳恳,产假只有56天,没有请长假泡病号的。所以,我妈妈产假结束就去上班了。姥姥惦记着老家里的几分薄田,就把我抱到了山东一个叫“水盘”的小村庄。我虽在大连出生,却是在齐鲁大地长大的,能说一口地道的山东话。直到十岁才回到父母身边。</p> <p class="ql-block"> 我记忆中最好吃的是过年时才能吃到的“油滋乐”和“蒸丸”。村庄家家户户都在早春买进一头猪崽,养一年,到小年才宰杀。那时候的猪肉很香,刀切肥肉,猪油会顺着刀刃流下来。人们最喜欢肥肉。因为肥肉能炼猪大油,在食用油短缺的年代,家家都有盛猪油的小坛子。炼油剩下的肉渣渣,山东人叫“油滋乐”,留着包饺子包包子。我喜欢拌上一点点白糖,用手抓着吃,香极了。现在人很少吃猪油,偶尔炼油,“油滋乐”多半是被扔掉了,原因是致癌物。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蒸丸”是年夜饭中最“硬”的菜。丸子里面是嫩嫩的瘦肉,外面裹了一层白白的肥肉丁儿,蒸出来热气腾腾的,个个似元宵,咬一口浓浓的汤汁就流出来了,肉特有嚼头儿,香气扑鼻。当时我只知道好吃,但不知道烹制方法。长大后问姥姥,她把制作方法详细地告诉了我。但我自己一次也没做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去年八月,姥姥过百岁大寿,我陪八旬的父母赴山东祝寿。寿宴上,姨姨说:“姥姥特地嘱咐一定要有蒸丸,玲玲最爱吃”。当蒸丸上桌,我尝了一口,却没有品到记忆中的味道。我想酒店的大厨没有姥姥做的好吃。这也正常,现在的猪一般不到半年就出栏,肉自然没有以前的好吃,蒸丸的味道自然就不如以前了。但妈妈说以前物资匮乏,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味蕾发生了改变。</p> <p class="ql-block"> 正如,我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村庄,发现村子怎么这些小,我住过十年的房子怎么那么窄。妈妈说:村庄还是原来的村庄,是我的视野变宽广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