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经营位置,你真的会吗?

pxq

<p class="ql-block">"经营位置"就是构图,是谢赫提出的六法之一。所谓"位置",是指对象在空间的远近、前后、左右、上下、高低、纵横等关系。所谓"经营",是指在一个画面中,如何把这些关系处理恰当,能够确切地体现画家的构思要求,圆满地表达画家的创作意图,构图的全部意义正在于此。</p><p class="ql-block">"构图学"既不是某个画家闭户冥思的天才发现,也不是照搬自然而来的。构图学是历代画家通过反复写生和艺术创作,把自然界中那些合乎美学要求的东西,加以提炼取舍,去粗存精,经过艺术加工而逐渐形成的,是"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相结合的产物。</p><p class="ql-block">画面上的一切景物,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处在一种关系里,这就是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这些相反相成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宾主、虚实、纵横、开合等。</p><p class="ql-block">宾主</p><p class="ql-block">宾主关系是说一幅画上的景物要有主次。宾是为了陪衬主的,有主无宾的孤立一朵花固然不好,主次不分地一律平均对待,也不能引起美感。如果把次要的东西放在突出的位置,反而忽略了主要东西当然是不可取的。构图中正确的宾主关系,应该是恰如其分,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虚实</p><p class="ql-block">虚实关系是构图学中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虚实是一个概括的说法,具体地讲它应该包括:多与少,疏与密、聚与散、繁与简、清与浑,甚至用笔轻与重、强与弱,用墨的浓与淡、枯与润,无一不与虚实有关。虚与实的关系,在传统的画论中叫"虚实相生"。"生"就是"生发",有了虚,实才显得不平板乏趣,反之,有了实,虚才显得空灵有致。初学者往往只着眼于实的探求,而忽视了虚的作用,这种"重实轻虚"的缺点,它的发生虽然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如果能够认识这一规律,至少可以早日克服它。</p> <p class="ql-block">纵横</p><p class="ql-block">纵横关系,具体到一个画面中,可能是树枝的穿插关系,也可能是某些线条的曲折、往复的运动变化,如 S 形、十字形、之字形,都可以概括在这个纵横关系之内。在考虑构图的时候,不要机械地把纵横关系看成是十字关系,某些不是十字相交的,有一些角度变化的,也应当看做是一种纵横关系。总之,在一个画面中,由各种物象的排列关系所形成的线条,不要平行或者全都顺往一个方向,应当力求变化。</p> <p class="ql-block">开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合说的是构图中另一个方面的问题。门窗有开关,故事有始末……这些都是开合关系。开是展开,合是结束。开是矛盾的展开,合就是矛盾的统一。一幅画的构图,正如一篇文章的结构,要完整统一,不能有开无合。关键的问题是这个合字。有的画使人感到没画完,这就是没有合好,如同文章没有煞住一样。一个大构图无论有多少小的开合(局部的东西),最后都要完整统一,也就是要处理好大的开合关系。</p> <p class="ql-block">知白守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白守黑也可以称黑白关系。因为中国画通常留有较多空白,所以也可以解释为画过了的黑的部分与没有画过的空白部分的关系。知白守黑是说我们作画时,既要注意有画的黑的部分,又要注意空白的部分。初学者往往只注意有笔墨处,而忽视无笔墨处。这意味着只把有笔墨处看成是画,无笔墨处就不当做画看了,其结果,就会造成黑白关系不协调的局面,构图太实、不空灵、杂乱无章等缺点,往往是只见黑不见白所造成的。因此在构图时,必须注意画面各处的空白,要像有笔墨处一样精心安排白处的变化。例如画面中的空白要有大小反差变化,空白的外形不要雷同,也不要出现近似规整的三角形、方形、圆形、菱形等,要散落自然才好。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曾经把"知白守黑"的构图规律,总结为画面的所有空白,最好是大大小小的不等边三角形,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对我们是有指导意义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局与侧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局与侧局也是构图中不可忽视的课题。凡是从正面取象纳入构图的叫正局,从侧面取象纳入构图的就叫侧局。正局构图给人以端庄、朴厚的感觉,侧局则给人以巧俏秀丽的感觉。在作画时有些情况可以用正局,有些情况可以用侧局,有时要正侧混用。由于侧局很有姿态,所以在花鸟画作品中,对画面边缘部分的花或叶大都采用侧局,例如在一幅"竹"的作品中,两旁的叶子有一个专用名词﹣-"旁梢"。采用侧局需要画得巧俏秀丽。</p> <p class="ql-block">全景与折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景"是指那些带山水配景、内容丰富的大构图。折枝是局部,是特,全景构图以丰富见长,折枝构图中突出,各有妙用。</p><p class="ql-block">"折枝"式构图要做到洗练简括,但全景构图也不意味着不加取舍地包罗万象。在提炼取舍的要求上,它们没有什么两样,这一点我们不可不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折枝式构图:即局部特写</p> <p class="ql-block">全景式构图:实际是与山水画结合的构图</p> <p class="ql-block">全景式构图</p> <p class="ql-block">画里与画外</p><p class="ql-block">画面毕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少当多"。根据这一道理,我们在构图时切不可被纸的四边限制住,有许多构图是要冲出纸的边框,使得画里画外,互相生发,互相补充,造成画面有限而意趣无穷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画里只取葫芦垂梢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话画里只取一梢竹叶,使人觉得画外有竹。</p> <p class="ql-block">碎者整之,整者碎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某些细琐的东西,在构图处理上最容易画得花乱零碎,某些过分平整的东西,处理起来又容易平板无趣,这是构图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之一。对于那些本来就很细碎的题材(如竹兰、天竺、藤萝等),要尽量画得完整单纯。例如画竹叶要一组一组地画,要把组连成片,这样就可以"化零为整"了。反之,如芭蕉等大而平的叶子,可以画风裂过的形象,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寻求变化,这就叫"碎者整之,整者碎之"。</p> <p class="ql-block">碎者整之,把细碎的天竺叶组织一成整的</p> <p class="ql-block">整者碎之:把平整的芭蕉叶画碎些</p> <p class="ql-block">碎者整之:把细碎的竹叶画成一组一组的。</p> <p class="ql-block">疏体构图</p> <p class="ql-block">密体构图</p> <p class="ql-block">关于画面的形式,中国画构图由于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所以除了那些合于焦点透视的斗方、圆光等小幅之外,还有不受焦点透视约束的长卷和特别高的立幅,这些多种多样构图式样,也是民族绘画构图的一个特点。</p><p class="ql-block">如何学习构图:学习构图不外几个途径,首先多研究一些古人较好的构图。不仅要学习古人那些具体的构图方法,更重要的是找出古人构图的用意所在,也就是找出其中的道理来。从"法"到"理",从"当然"到"所以然",步步深入地学习,久而久之,自然可以取得古人的构图道理和具体方法。这是学习民族传统构图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不可忽视。其次,要从大自然中学习构图。这是从构图上脱开陈套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样不可忽视。从大自然中学习构图,不能照搬,要在面对实物写生的现场中发现自然之美(自然不全是美的)。这里说的自然之美,主要指那些符台美学原则,符合构图要求的部分。然后再把这些符合构图要求的部分,摄入画面,这就是现场构图。现场构图允许而且必须"东拉西扯""移花接木",只有这样不照搬自然,才能达到"去粗取精"与"搜妙创真"的境地。其实古人的一些好的构图,也正是通过这个途径取得的。此外学习构图,还要在上述两种方法基础上,多做一些构图练习。具体方法是经常在速写本上作构图探索,或者改造古人的构图,或者提高写生的构图,或者中得心源去探求新意。另外,学习构图也要参看一些有关构图的文献与书籍,这些都是前人与今人构图实践的总结,对我们学习构图,学习构图道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p><p class="ql-block">总之,学习构图,要通过实践勇于探求,也要通过理论,推进实践。二者要结合起来,交替进行。</p> <p class="ql-block">花鸟小构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