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博物院特展——玉润中华

冬日暖阳

<p class="ql-block"><b>中华玉文明的万年史诗图卷</b></p> <p class="ql-block"><b>2023.11.2-3.我们参观了 南京博物院后,到扬州玩了3天,得知从11.7.开始南博为庆祝成立九十周年有个玉器特展,我们乘返程转机的机会空出半天时间又到南博参观了这难得一遇的 展览,观后觉得这真是个英明的决定!如果错过就太遗憾啦。</b></p> <p class="ql-block"><b>  中国人对玉的迷恋,西方人对黄金、宝石的喜爱,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性格。</b></p><p class="ql-block"><b> 近万年来,中国人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内敛、温厚、低调、宽容、以和为贵的民族气质、民族性格,而玉具有温润的气质,自然而然地与中华民族的气质结合到一起。</b></p><p class="ql-block"><b> 而古希腊文明,与水、海洋的结合更多,对外交流交往频繁,使得西方民族性格更加开放自由。在这种大环境下形成的人的性格,自然更容易与当地的黄金、钻石、红蓝宝石等更闪耀、有色的矿物质结合到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展览 从这件九千多年前的东北小南山玉玦开始,带领观众领略波澜壮阔、群星璀璨的中华玉文明历程。</b></p><p class="ql-block"><b> 这件玉玦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形态规整。至少中国在近万年前,就已经有完备的制玉技能,有玉装饰品出现了。</b></p><p class="ql-block"><b> 此次特展南博联合了国内40多家考古、文博单位,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出土、传世馆藏顶级玉器艺术品,约600余件(组),打造一场极致的玉器盛宴。展览讲述中国近万年绵延不绝的玉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揭示中华玉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质。展览主体分为玉生华夏、玉成中国、玉美神州三个章节。</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章“玉生华夏”</b></p><p class="ql-block"><b> 围绕史前(夏商以前)玉文化面貌,讲述玉器如何融汇并推动中国史前文明化进程。以“万年”为主题,以小南山成熟用玉为发端,揭示早期用玉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中华文明的曙光。</b></p> <p class="ql-block"><b>  生活在这片士地上的先民相信,玉可以感通天地,也能够寄托人们对万物的敬仰。玉,如点点繁星,在华夏大地广袤原野上闪耀;玉,以燎原之势,为熠熠生辉的中国史前文明增光添彩。</b></p><p class="ql-block"><b> 从一万年前到约4千年前,考古发现在中国南北东西的这些文化遗址中逐渐都发现了各种形态的玉器。</b></p> <p class="ql-block"><b>  良渚文化早期的人鸟兽玉杖饰</b></p><p class="ql-block"><b> 1991 年出土于昆山市赵陵山遗址 77 号墓中,主体是一个侧身人像,有眼,有嘴,有鼻,头上戴着冠帽,冠帽上为一束羽翎,反手拖着一只兽类,顶上顶着一只肥鸟。是我国出土最早的人鸟兽图案透雕精品。这件玉器的用途可能与氏族首领主持祭祀的事件有关。</b></p><p class="ql-block"><b> 这件玉器是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b></p> <p class="ql-block"><b>  良渚文化中期的神人兽面纹玉琮</b></p><p class="ql-block"><b> 82年出土于常州市武进寺墩遗址 4 号墓。高7.2厘米,宽8.5~8.3厘米,内孔径6.1厘米。成分:透闪石软玉</b></p><p class="ql-block"><b> 此玉器是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代表作品。上节是人面纹,下节是兽面纹。为良渚文化宗教信仰核心。</b></p><p class="ql-block"><b> 玉琮神人兽面纹图案的线条采用了琢、刻两种方法,琢纹宽0.2~0.9毫米,刻纹宽0.1~0.2毫米。玉器中的刻纹是玉工徒手直接雕刻。在放大镜下观察,这些细如发丝的阴线往往由若干条刻痕连接而成,这也是鉴定良渚文化玉器的主要依据之一。而在四五千年以前,在没有青铜、更没有钢铁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面对硬度超过金属的玉料,原始先民究竟是如何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品类众多、纹饰繁细的精美玉器的,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谜。</b></p><p class="ql-block"><b> 这件玉琮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b></p> <p class="ql-block"><b>良渚文化晚期的刻符玉璧,放大看上面有刻符。</b></p> <p class="ql-block"><b>大汶口文化的项饰</b></p> <p class="ql-block"><b>大汶口文化的一组玉饰</b></p> <p class="ql-block"><b>红山文化最早的玉龙,中华龙文化的源头</b></p> <p class="ql-block"><b>红山文化的兽面纹杖首</b></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的玉勾云形器及玉镯</p> <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玉凤</p> <p class="ql-block"><b>红山文化玉龙凤佩及双兽佩</b></p> <p class="ql-block"><b>凌家滩文化玉人,双手举于胸前</b></p> <p class="ql-block"><b>红山文化玉人,手的摆法与凌家滩玉人特征相似。</b></p> <p class="ql-block"><b>凌家滩(安徽)文化玉鹰及玉玦</b></p> <p class="ql-block"><b>肖家屋脊(湖北)文化玉神面等</b></p> <p class="ql-block"><b>红山文化神祖面纹玉铲</b></p> <p class="ql-block"><b>龙山文化及石峁(陕北)文化器物</b></p> <p class="ql-block"><b>石峁文化牙璋</b></p><p class="ql-block"><b>据说古人用玉壁祭天,用玉琮祭地,用牙璋祭山川</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章“玉成中国”</b></p><p class="ql-block"><b> 围绕以玉礼器参与国家形成、精神建立、玉成为社会准则、以玉比德的发展历程,凸显玉在国家制度、个体精神层面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在中国,牙璋的踪迹,从最北端的陕北石峁遗址,到最南端的香港南丫岛大湾遗址以及越南北部地区;最东端在山东半岛,最西端在四川成都平原的三星堆以及金沙遗址。从龙山文化出现,兴盛于夏商周,与中华文明起源几乎同步。</b></p> <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呈礼”,围绕夏商周三代华夏从古国走向王国,揭示玉礼器如何成为维持国家礼仪、制度运转的载体。</b></p> <p class="ql-block"><b>战国玉器</b></p> <p class="ql-block"><b>第二单元“比德”,则以东周至秦汉为时间线,描绘玉逐步人格化、以玉规范个体行为的过程。</b></p> <p class="ql-block"><b>珩(heng),古代一组玉佩上面的横玉</b></p> <p class="ql-block"><b>珩的佩戴方法,谦谦君子的形象</b></p> <p class="ql-block"><b>S形玉龙饰 战国晚期—-西汉早期</b></p><p class="ql-block"><b>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b></p><p class="ql-block"><b>徐州博物馆藏</b></p> <p class="ql-block"><b>玉卮,战国晚期</b></p><p class="ql-block"><b>卮(读:枝),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产生于战国时期,秦汉时非常普及。</b></p> <p class="ql-block"><b>第三章“玉美神州”则以三国至明清玉器发展为主线,全面展示玉器演变历程,从玉料、工艺、人文内涵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中华玉文明的发展巅峰。</b></p> <p class="ql-block"><b>唐代贵妇装饰</b></p> <p class="ql-block"><b>南宋 以瓷类玉的典型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金蝉玉叶饰件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b></p><p class="ql-block"><b> 1954年 出土于江苏吴县焦山乡五峰山一处明代墓地</b></p><p class="ql-block"><b> 全国唯一的金蝉玉叶是一支发簪的一部分。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栖憩在玉叶上。</b></p><p class="ql-block"><b> 它嘴巴微张 好似在奏鸣。整个金蝉的重量为4.65克,含金量达到95%,蝉翼厚度仅为0.2毫米,可以说真是薄如蝉翼。</b></p><p class="ql-block"><b> 金蝉玉叶的造型非常精巧:一只栩栩如生的金蝉栖息在晶莹温润的玉叶之上,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好象正在奏鸣;玉叶长5.2厘米 宽约3.2厘米,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做成,叶脉分明,洁白无瑕,将金蝉微微托起。</b></p><p class="ql-block"><b> 金蝉玉叶以金和玉两种材质巧妙结合,寄寓了“金玉良缘”、“玉振金声”等美好愿望。</b></p> <p class="ql-block"><b>细部</b></p> <p class="ql-block"><b>嵌宝金托玉爵,上边是正面,下边是侧面。</b></p><p class="ql-block"><b>北京十三陵定陵万历皇帝棺内出土</b></p> <p class="ql-block"><b>放大看</b></p> <p class="ql-block"><b>乾隆60岁退位后给自己制的“太上皇帝”印章</b></p> <p class="ql-block"><b>  这真不愧是一场极致的玉器盛宴,汇集了全国各个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的顶级玉器。</b></p><p class="ql-block"><b> 看着这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手工作品,不知我们的先辈耗费了多少精力,汇聚了多少人的聪明才智,才让我们有了今天这场美的享受。</b></p><p class="ql-block"><b> 也要谢谢举办这场展览的工作人员!</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