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小吃|聊聊“汤圆”的文化历史

Lucien

<p class="ql-block">“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p><p class="ql-block">细数中国这么多需要庆祝团圆的日子里似乎总是离不开汤圆的存在,那么这种节日吃汤圆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p> <p class="ql-block">汤圆·饮食起源</p><p class="ql-block">据传,汤圆起源于先秦。当时的明州( 现浙江省宁波市)所兴起的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板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软糯,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汤圆·饮食文化</p><p class="ql-block">吃汤圆是汉族人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p><p class="ql-block">陈志岁《汤圆》诗云:“年年冬至家家煮, 一岁潜添晓得无”;甬地俗语云:“宁波家家捣米做汤圆,知足常乐又一天。”;胡秉言也有诗日:“香泽糯米做汤圆,沸水飘银富贵咸。入口绵甜滑润爽,阖家欢乐醉天年。”</p> <p class="ql-block">“宁波汤圆”是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节庆时间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故至汤圆又叫“浮元子”。</p> <p class="ql-block">汤圆·历史前身</p><p class="ql-block">关于汤圆的来历,其实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淮南子》中就有记载:“楚人煮羹, 吴人煮羹汤。以白米和黄米作浆,和匀,再合熟,因名为‘圆子’。此种食品可久食不腻,美其名曰‘汤团’。”</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就有了吃汤圆的风俗。而在《事物纪原》中写道:南齐梁武帝在冬天吃过一种甜食:"团圆馅",这就为以后南北各地的人们互相思念起吃汤圆来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汤圆·别称</p><p class="ql-block">汤圆的别称主要有浮元子、元宵、水圆、汤丸、元宝、乳糖圆子等。汤圆的别称众多,因其主要在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食用,因此又叫元宵,同时因其圆润.饱满的外表,便有了诸多带有“ 圆"字的别称,而因为地域差异和人们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汤圆又衍生出了其他各种不同的叫法。</p> <p class="ql-block">汤圆·种类及做法</p><p class="ql-block">正月十五元宵节,“宁波汤圆”作为食品,以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料,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p> <p class="ql-block">汤圆·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汤圆自古以来就有象征团圆之意。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每当在他乡漂泊时,总要吃一碗汤圆,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团圆的期盼!</p>